摘要:学业诚信是高校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集中体现,对大一新生而言,养成恪守学业诚信的品质对形成规范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生涯规划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大一新生学业诚信的现状,明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提出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业诚信;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085-02
诚信公民应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恪守学术道德”规定为学生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大一新生(以下简称新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学业诚信教育对其形成规范的学术态度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学业诚信是指学生学业活动中恪守诚信原则,如实地反映或表现学业状态和水平。从学业诚信认知、行为维度和学业活动内容维度自制问卷《大一新生学业诚信现状调查问卷》,向丽水学院新生随即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1份,有效率为96.2%。将有效问卷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渐进显著性(sig值)<0.05时差异显著。采用5点式计分,对学业诚信水平按低到高分别计“1、2、3、4、5”分。
二、研究结果
(一)新生学业诚信总体状况
1.新生学业诚信状况知行维度状况。新生学业诚信总体得分为4.46分(见表1)。学业诚信认知高于学业诚信行为。大部分新生学业诚信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新生学业诚信状况不佳。有96.6%的新生认同恪守学术诚信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情境中,81.9%的新生不认同“有些网络课程不重要可请人代刷”,18.1%的新生对此行为不确定或认同。
2.新生学业诚信内容维度状况。学业活动诚信水平最高的是评奖评优,最低的是考试诚信(见表1)。79.9%的新生在考试中自己能遵守诚信考试规范,但发现同学作弊时,仅有48.1%的新生如实汇报,发现他人考试作弊时能主动维护诚信规则的比例不到一半。
(二)不同群体新生学业诚信的差异
1.学业诚信水平性别差异。女生在学业诚信总体状况和学业诚信行为两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见表2)。
2.学业诚信水平家庭状况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的新生学业诚信认知和总体水平越低,在其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学业诚信认知、考试诚信和学业诚信总体水平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其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见表3)。
3.学业诚信水平专业差异。教育学、文法学专业的新生诚信水平相对最高,理工农学和医学处于中间水平,经济管理学和艺术学专业新生学业诚信水平最低,尤其是艺术类新生学业诚信知行差异最大(见表4)。
三、讨论与分析
1.新生学业诚信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知行脱节的状况。诚信行为是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生学业诚信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诚信教育一味强调树立良好的诚信愿望而忽视了对诚信行为的培养。由于长期对学生主观意愿和一言语训练的重视和对行为的漠视,导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情況屡见不鲜。
2.“诚信冷漠”影响学生考试诚信水平。考试诚信水平相对最低,出现了“诚信冷漠”的问题。虽然新生对诚信有一定的认识,在实践中意志薄弱、缺乏勇气,对他人不诚信的行为视而不见。诚信冷漠具有感染性、传递性,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3.功利主义学习动机降低了学生的学业诚信度。当前新生以“00后”为主,学习动机更加务实,他们会很直接地将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分数成为未来社会的“通行证”,学生就可能运用一切手段,在没有付出必要劳动的情况下拿高分。调查中,出现了部分新生会请人代刷网络课程等行为。
4.性别、家庭状况和专业影响大一新生的学业诚信水平。社会环境、家庭、性格上的差异使女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接受道德规范。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生有更高的成就期望,更重视学业结果而轻视过程,容易以失信行为换取学业“成功”。
独生子女大多成长在“421”家庭模式中,以自我为中心,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较低,学业诚信水平较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普遍低于一般家庭。自尊水平越高,诚信价值观表现越积极,学业诚信水平更高。
四、教育建议
1.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生走捷径或作弊的可能性不大,他们的目的在于享受学习的体验。要从改革高校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方式入手,设置更多有深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杜绝新生过分关注单一的期末考核成绩而走向作弊的道路。
2.知行并进,以行为主的诚信教育模式。应以“知行并进,以行为主”的模式开展新生学业诚信教育。在学业诚信认知教育中,应加强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尊重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环境的新生个性特点,通过“对话”与“交往”的方式帮助新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做出“价值澄清”,内化诚信价值。同时,要着重加强学业诚信行为的教育,充分挖掘各类载体,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规范新生学业诚信行为,让学生养成对诚信之于学术道德灵魂的深度体验。
3.构筑校园诚信生活。诚信起源于、存在于、形成于、服务于生活,要在学生生活世界中寻找解决诚信问题的良方。学业诚信问题只是新生制度生活中的诚信问题,解决学业诚信问题不止在于学习活动本身,应关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日常交往、日常闲暇和日常消费中融入诚信价值观,形成一种诚信的生活方式。当诚信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时,自然会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形成内生的价值体验,从而自觉维护诚信价值,杜绝“诚信冷漠”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妹.学业诚信教育之检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3.
[2]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苏珊.D.布鲁姆.自己的话——抄袭与大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
[4]吴倩,汪波.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与教师行为选择[J].丽水学院学报,2013,(10):125-128.
[5]江申.小学生生活诚信的现状、问题及教育应对[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