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伟 钱可敦
摘要:电影《影武者》是黑泽明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极致地展现了电影艺术对于色彩、光影的诉求,蕴含了丰富的色彩哲学,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构建了丰富的视觉层次,体现了精致的视觉美感。本文仅就影片中色彩的应用和动态的构图展开分析,简要论述了黑泽明在该片中使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及艺术效果。
关键词:影视色彩 动态构图 景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50-03
上映于1980年的《影武者》是日本电影界大师黑泽明执导的首部彩色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被称作“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在围攻野田城时,意外死于军中。为了稳固局势,信玄死前要求三年之内秘不发丧,由一名影武者假扮信玄,同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两大势力斡旋[1]。
一、浓郁而独特的色彩风格
黑泽明最早是画家出身,早在中学时期,他就立志成为一名绘画艺术家,可以说绘画艺术对黑泽明的电影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其电影中强烈色彩美感的滥觞。而作为黑泽明执导的首部彩色影片,《影武者》对色彩的运用堪称极致,大量浓郁的色彩冲击格调鲜明,而又充满了美感,充分彰显了黑泽明高度的色彩运用水平。比如在军队撤离野田城这段镜头中,长达一分钟的长镜头,逆光拍摄了夕阳下行军的场景,光影的变化,昏黄的色彩基调,无不展现了导演对光影色彩的极致把控,导演没有给到士兵的面部特写,但夕阳的余晖、纷乱的行军队列、倾斜的旗帜,以及士兵的窃窃私语,[2]都烘托出了失败撤军的氛围,夕阳温暖的色调也象征着武田家族至此开始衰落。紧接着画面风格陡然一变,赤红的晚霞、幽暗的乌云与大地,强烈的颜色对比,不仅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同时服务于影片对环境的营造、意境的强化以及对影武者形象的烘托。
黑泽明在影片中对色彩艺术的运用并不是流于表面的,他深厚的艺术底蕴使其对电影画面美感有独特的把控手法。比如对于最为容易构建色彩意象的风林火山军队的颜色,黑泽明并不是简单地将四种不同的颜色直接赋予四支军队,使画面中色彩冲突过于机械,而是将高饱和度的颜色布置在士兵的旗帜上,而在画面中的其他地方,诸如天空、战甲、地面等使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或用黑色填充,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得镜头中包含了固定色彩意象和色彩的对比,又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流畅的动态构图
除了对色彩美学的运用炉火纯青之外,黑泽明还在《影武者》中展现出了其高水平的动态构图能力。电影的开场是一段长达六分钟的定机位长镜头,作为该片的第一个镜头,黑泽明对其的处理非常用心,融入了丰富的内涵与用意。在这段镜头中,武田信玄端坐中央,一旁坐着弟弟信廉,下方则坐着影武者,三者构成了一个正三角构图,有意思的是画面中除了这三个人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信玄的影子,导演对灯光的调度显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第一幕场景的构图中融合了该片的主题。那么该片的主题单纯的是指影武者这个替身就像是影子一样吗?这样的理解多少有些简单化、机械化了。其实在第一幕中,不难注意到一点:信玄等三人和影子的位置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正三角构图而已,影子处于最高的位置,信玄在影子之下,也最靠近影子,再往下是信廉,最远處则是影武者;此外,纵观全片信玄的刀都是放在其左手边,而唯有第一幕中信玄的刀放在了右侧,这样的布置也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当刀放在信玄本人右侧时,刚好处于信玄影子的左侧,这种位置关系和道具布置无不暗示了影片的主题:高大的影子象征着不动如山的信玄,这种不动如山的“精神信玄”甚至超越了信玄本人的存在。
不仅是第一幕镜头,影片几乎每一帧都考量了画面的构图。在片头六分钟的长镜头结束后,影片的第二个场景是一段传令兵疾跑的镜头序列,随着音乐的响起,传令兵跑入画面,镜头跟着传令兵在军队中不断穿越,运动路径曲折蜿蜒,充满了动感,士兵身上的旗帜也加大了人物动作让画面运动的幅度,让人物显得更加生动,随着音乐节奏和镜头切换越来越快,渲染的氛围愈发紧张,直到最后传令兵抵达将领们的议事处,在传令兵跪下的瞬间,音乐戛然而止。这段镜头无论是场面的调度还是剪辑、配乐都非常考究,展现了黑泽明独特的镜头移动手法:从特写到全景,再到人物肩后的镜头,全部一镜到底处理。尽管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黑泽明的每一个镜头的移动都有清晰的顺序进程,镜头移动非常流畅,具有极强的叙事感。
三、多层次的景深镜头
黑泽明的动态构图能力不仅体现在一镜到底的镜头移动处理上,也体现在他对定机位长镜头场景的动态把控,为了使画面产生多层次的视觉效果,黑泽明往往会在静态的人物后添加动态的背景,包括自然的河流、雨、烟,以及行走的军队、河中的小舟等等,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影片中频繁出现的定机位长镜头不会显得过于单调。同时为了使电影的信息量更大,增强情绪的渲染,黑泽明安排了大量的景深镜头,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撤离野田城的行军镜头中,近景是窃窃私语的士兵与歪斜的旗帜,中景是散漫纷乱的行军行列,远景是昏黄的夕阳,丰富的景深层次产生了多层次的视觉效果,近景展现了人物的心态,中景交代了撤军的情节,远景则决定了画面主色调,烘托了环境氛围,暗示了故事走向。再比如在长篠之战的场景中,导演并没有选择让军队向着镜头冲锋,而是运用调度手法,结合镜头的移动,从侧面拍摄骑兵冲锋的场景,冲锋的骑兵也并非齐头并进,而是由远及近先后掠过镜头前,呈现出富有节奏和层次的景深动态协调,在宏大的场面中丰富了视觉的效果。
四、对战争独特的表现手法
对于战争场面的叙述,黑泽明有着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影武者》所叙述的历史始于日本天正元年(即公元1573年)武田信玄围攻野田城,结束于天正三年武田家族的覆灭,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但在黑泽明的处理下,《影武者》这部电影成功描绘出了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族的兴衰史,最终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战争历史电影。电影中牵涉到了野田城之战、长篠之战等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在描述这些战争场面时,黑泽明并没有选择常规的直接拍摄战场厮杀画面的手法,而是把拍摄的重点放在了急切的传令兵、浓郁色彩渲染的夜幕、黑暗中刺耳的枪声以及将领、影武者等人面对战场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上,这样通过对细节、对人物情绪的细腻刻画,来从侧面体现战争形势的手法非常巧妙,比利用人海战术直接拍摄战斗与厮杀要高明的多。
影片中能够展现黑泽明战场美学的镜头很多,比如前文中提到过的影片的第二个场景,那组传令兵疾跑的镜头序列,就是跟随传令兵的轨迹视角,通过场景调度,从一个简单的动态镜头就完全渲染出了战争的氛围。而对战场场面的集中刻画主要是在影片靠近结尾的部分,即长篠之战的部分。
在长篠之战正式开始前,导演将画面给到了武田家族的对手织田信长,在得知武田胜赖出兵后,织田信长只说了一句“山动了”,而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已然预示了武田家族败亡覆灭的结局。在长篠之战正式打响时,导演给到的镜头有武田军队的冲锋、有拒马栏内织田军火枪的射击、有武田胜赖从端坐到愤怒再到面如死灰的情绪变化、还有一旁观战的影武者从吃惊错愕到拉开衣服痛苦不已,再到失魂落魄,蹒跚前行的神态表现,这场激烈的战斗就这样结束,整段镜头没有任何一个士兵中弹倒地的画面,却完全烘托出了战争的惨烈氛围与战败的悲壮情绪。就这样结束了吗?不,黑泽明对战争场面的把控能力不仅在于从侧面对战场形势的描绘,从人物情绪对战场氛围的渲染,还体现在他对战后的情绪升华上。
不同于一般的影片只表现了战场上尸体横陈,死寂一片,至多只有破败的旗帜在随风零落的画面,黑泽明描述的场景还包括战败后的武田军士兵满身鲜血、痛苦倒地的神态,尤其是刻画战马垂死挣扎的镜头,这种将亡未亡、奄奄一息的场景相比于一片死寂的画面更为让人动容与悲恸,也正是在这种情绪氛围下,影武者提起长枪冲向敌军的行为才更显悲壮,而本片的主题和影武者的覆灭也正是在这种情绪氛围下得以体现。
作为黑泽明执导的首部彩色影片,《影武者》浓缩了黑泽明深刻的艺术造诣,本文仅浅要论述了其部分拍摄手法,这对研究黑泽明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启示,同时影片中更多的思想意蕴、深刻内涵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姚姚.电影《影武者》之创作分析[J].电影评介,2010,(12):60+62.
[2]张炜.黑泽明与张艺谋電影的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