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丰
景深控制是影视创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拍摄技能。尽管如此,我们从一些党教片作品中还是能看出,有的党教片创作者对景深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说对景深控制的意图及其变量了解得不深、不透。本文即是针对这一问题,对如何准确运用景深镜头做以探讨,希望广大党教片创作者能通过本文加深对景深镜头的理解,从而拍摄出更具表现力的画面。
景深控制的原理
景深控制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但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拍摄者在谈到景深时都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实践起来却往往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对影响景深的一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与摄像器材之间的关系了解得不透彻。
所谓景深,是指在拍摄画面的纵深关系中,清晰影像与模糊影像之间的范围,它也是用以识别画面被摄主体位置和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標。既然是一个范围,就说明景深不是固定的。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是影响景深变化的三个最为重要的变量。当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不变时,光圈越小,景深范围越大,反之越小;当光圈和拍摄距离不变时,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反之越小;当镜头焦距和光圈不变时,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范围越大,反之越小。
除了这三个影响景深大小的变量外,还有一个变量很容易被拍摄者忽视,就是可允许弥散圆的直径尺寸。什么是可允许弥散圆呢?以数码摄像器材为例,它的主要感光元件是CCD,影像在CCD上呈现时,并不是所有被摄景物的像都是清晰的,除了聚焦点的像清晰外,在聚焦目标靠前和靠后景物的像都表现为不清晰的极小圆圈,这种小圆圈在光学上被称为弥散圆。可允许弥散圆大小(δ)的计算公式是δ=Wh/Rh,其中Wh为CCD像面的水平宽度,Rh为水平像素数。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两款CCD尺寸相同的摄像机,由于有效像素的不同,它们的可允许弥散圆的直径也是不同的。有效像素越多,可允许弥散圆直径越小。也就是说,在CCD尺寸相同情况下,高清摄像机比标清摄像机的可允许弥散圆直径要小很多。单就选用摄像器材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器材的可允许弥散圆直径越大,景深越大;可允许弥散圆直径越小,景深越小。这是标清转换到高清拍摄时,需要拍摄者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如何控制景深
有人会说,这些变量我都懂,可怎么还是拍不出理想的景深画面呢?这是因为你所理解的景深只是光学意义上的景深,要想拍出具有表现力的画面,还要从精确曝光和造型艺术的角度去合理地控制景深。
首先说说小景深的控制。小景深是目前影视创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景深,尤其是在微视频创作中应用更为广泛。通常我们利用大光圈+尽可能小的摄距+长焦镜头来实现小景深,但要注意,过小的摄距常常会引起被摄主体的形变,进而破坏整体构图。采用长焦镜头获取小景深,容易产生画面空间透视关系被过度压缩的问题。采用大光圈方法获取小景深,虽然不会出现小摄距和长焦带来的那种负面影响,但光圈过大,可能会造成曝光过度。这时,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调节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镜头在F值为5.6左右时,其拍摄的图像质量是最佳的。光圈过大,会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光圈过小,图像又容易出现几何畸变。
如果在强光拍摄环境中,为了保证图像质量又不能随意调整光圈,是不是我们就无法通过控制曝光量获取小景深镜头了呢?其实,我们还可以使用滤色片做进一步调整。一般摄像机都有多档色温调节设置。3200K这档滤镜是无色透明的,通光性最好;5600K这档滤镜是橙色的雷登85B镜,有大约一档光量的损失;5600K+1/mND是将5600K档的校色温镜与透光率为1/m的灰镜合二为一。在拍摄环境照度足够的情况下,若不能通过加大光圈实现景深控制的话,就可以选择加中灰镜或5600K+1/mND 档滤色片来减少摄像机通光量,进而达到加大光圈开口、实现小景深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仅通过调节光圈、焦距和摄距,不一定能获取满意的画面。只有根据拍摄环境特征和实际拍摄需求,综合且灵活地调整与景深相关的各项参数,才能保证拍摄出的景深画面具有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谈谈大景深控制。拍摄者可以采用尽量小的光圈+尽可能大的摄距+广角镜头来获取大景深画面。如果景深不够大,还可以通过增加照明的方式增加景深。此外,在摄像机白平衡允许的范围内,用3200K的滤色片在较高拍摄环境色温条件下,调节白平衡并取得平衡,就可以获得比5600K滤色片多大约50%的透光率,即增加约1档光圈的亮度,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增加景深。
最后,我们再说说景深虚实变化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构图中的虚实关系要综合考量景别、气氛及场景空间特征进行处理。常用的构图虚实关系有全景实、前景虚后景实、前景实后景虚、前后景虚实变换等四种表现形式。在拍摄较大场景需要全景实时,可按照前景深小、后景深大的规律,把焦点对到整个场景的前1/3处,这样即使不使用很小的光圈,也可获得全景实的效果。在跟拍和抓拍运动镜头时,由于摄距、焦距、光圈都处在变化中,景深范围也会变得极不稳定。这时,利用景深原理,就可以更准确地跟踪焦点。在跟踪焦点拍摄时,可让焦点稍往前一点。当被摄物体由远到近时,焦点应落在被摄物体前;被摄物由近到远时,焦点落在被摄物体后,可以留出适当的提前量。虚实变换的镜头一般是通过小景深进行控制的,当景深范围小于虚实变换的两个主体之间的距离时,要利用调焦来改变聚焦面,以达到虚实变换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主体、陪体两个角色连续变换的场景里应用非常多。此外,摄像机的微距环也可以用于调节虚实构图,在拍摄距离小于摄像机镜头标定的最小拍摄距离时,我们就可以用微距环来调节前后景物的虚实关系。
景深镜头的应用
如同影视创作不提倡程式化一样,景深镜头的运用也不该太教条。但是,拍摄者多少还是应该掌握一些景深运用的常识和规律,以避免滥用景深镜头。
首先,作为画面造型的一种手段,景深具有突出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在主体周围的景物被虚化之后,背景得以净化,主体就会变得格外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小景深镜头的运用中。比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老男孩》,其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小景深镜头拍摄人物的全景和中景,由于被摄主体的前景和背景都虚化了,因此即便是全景镜头,画面中的被摄主体仍然很突出,甚至或喜悦或急切的神态都看得很清楚。
其次,景深镜头还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与突出主体的表现手法相似,采用虚实转换或小景深镜头,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并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景深镜头具有营造画面意境的作用。通过控制景深,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与陪体产生虚实变化,凸显出画面的层次感、透视感和意境美。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摄像师用了很多这样的景深镜头配以升格镜头勾勒画面意境,使画面有一种如诗如画的视觉效果。
最后,景深镜头具有丰富画面信息量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大景深的运用上。通过大景深可以将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观众可以在画面中清晰地看到近处及远处的物体。无论是对高大建筑的拍摄还是对自然风光的拍摄,或是对众多人物场面的拍摄,大景深镜头都能凸显出画面空间的辽阔与壮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纪委电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