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席地而坐到圆桌聚餐,古人“餐桌礼仪”比你想的麻烦

2019-07-26 01:30
餐饮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食文化社交活动中国史

中国人聚餐,聚的是情,讲的是礼,宴席便是这情和礼的完美展现。李登年的《中国宴席史略》在台湾省被再版后,易名为《宴席上的中国史》。

宴席在中国人的社会活动中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人的心中,一场宴席不仅仅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最深最诚的心意。

《宴席上的中国史》

作者:李登年

出版:帕斯顿数位多媒体有限公司

时间:2019年01月刊

宴席是一种社交活动

中国菜肴种类丰富,名扬海外,各色菜肴组成的美味宴席也因地域不同呈现出地区的差异,它们共同丰富了中国的宴席文化,使其可以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绵延至今。根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宴席礼仪在周代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以进食礼仪为例,按《礼记》所述,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進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会引导客人行祭。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

有主有宾的宴席,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为使这种社交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作为指导和约束。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每个民族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宴席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宴席是一种权衡之术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都导向美食活动,从而增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在宴席中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

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宴席的模式、礼制的记述,只有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有所触及,尚未形成综合系统的专题论述。近年来研究食文化的著作则大抵偏重于饮食品色和菜谱、烹调术及味觉美感之类,综述宴席源流、仪制和风俗的系统性著作尚无人尝试。李登年先生的这部《宴席上的中国史》在此方面具有开创意义。

李登年从事饭店管理工作多年,曾任多家高星级酒店总经理。现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餐饮专家副主任委员、连云港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连云港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职业上的需要激励他以几十年之力,辛勤探索有关资料,以业余时间发奋著作。

猜你喜欢
食文化社交活动中国史
社交新气象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试探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语用价值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浅析俄罗斯饮食文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要目
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