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抗日剧数十年来在电视屏幕上经久不衰,但近年来抗日剧出现了言情化、偶像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了“红色偶像剧”这样的名词。适当的爱情故事更能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达到情感共鸣。但是太多的浪漫和想象会让抗日剧丧失拍摄的初衷。本文试图分析在抗日剧中爱情线的作用,反思当今热播的抗日剧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抗日题材电视剧 爱情 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60-03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在八年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殊死战斗中,有取之不尽的英雄故事,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抗日战争是我国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但是如今已到达泛滥的程度。2012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2012年,横店影视城演员工会全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人次,其中60%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演过“鬼子”“伪兵”。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剧目。央视《新闻1+1》在专题节目“抗日剧可以这么拍”中罗列了当前抗日剧中出现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叙事主题言情化,剧情设置天马行空,人物形象偏离年代偶像化,对历史缺乏严谨客观的认识。其中偶像化、言情化趋势严重。电视剧市场日益商业化,在兼顾高水平艺术创作的同时,电视剧创作者们还要兼顾收视率。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收视率几乎已经成为了评判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的最大的评判标准。“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爱情作为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在抗日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主线之外,爱情线成为抗日剧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
一、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爱情主题
在以爱情为主线的偶像剧中,受众将自己沉浸在由俊男靓女演绎的完美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就算偶像剧中的爱情故事大大偏离现实轨迹,人们也愿意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沉浸其中的时候,就无心去辨别真假,只要达到心理上的放松就心满意足。如今消费主义盛行,抗日剧也逐渐卸下了自己所承担的宣传教育的包袱,为了吸引观众,加入大量爱情戏的数量。甚至有的抗日剧中,抗日英雄解决感情纠纷的戏码比救国救民的还多。在这种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抗日剧无疑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消解了爱国情感
观看抗日题材电视剧,观众应该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情绪,抗日战争本是残酷的,落后的中国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践踏。中国的这段历史沾满了英雄儿女的血泪,是中华儿女付出了最悲壮的牺牲才赢得胜利的战争。在演绎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如描写爱情因受到战争不可抗拒的影响而产生的曲折的故事,可让观众引起心头的共鸣。但如果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温馨的爱情故事、感情纠纷,三角恋甚至多角恋,则会消解了乱世英雄的悲壮感,消解爱国情感。我们应该用更理性的方式描绘这场战争,展示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用历史来警示后人,告诫后人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二)误导观众
部分抗日剧为了吸引观众,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误导观众。让·波德里亚剔出过“要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物必须要先成为符号”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觉作为一种被消费的符号,会重塑观众心中对抗战的记忆。若是抗日剧呈现出的是日常化的审美、未表现出苦难,无疑会消解观众心目中本应有的对抗战的印象。
广播电视在中国有着双重身份,虽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它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人们每天观看电视的过程中,除了享受和娱乐消费,更会受到导向性的意识形态的话语的影响。电视剧创作者应正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抗日剧作为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应该承载起国民教育意义。在消费主义影响下,若连抗日剧都沉浸于爱情纠葛,观众会无止尽地麻醉于电视剧所制造出的幻想中。
二、爱情线对抗日剧的主题升华
抗日剧虽然担负着教育的重任,但电视剧中的爱国教育必须要通过故事来传达和实现。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这样的几个元素:困难与阻碍、有价值的对手、具体的目标、情感的影响和观众的参与、增加张力、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把这些放在生命的高度上才使这个作品不落抗日剧的俗套,在我们当今社会才更有价值和意义。[1]其中抗日的历史离观众比较遥远,如今观众也很难体会到那时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那么情感的影响和观众的参与无疑需要通过亲情、友情、爱情来表达,爱情在其中又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的故事,要对观众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要在提供证据和信息的同时,让观众亲身经历其间,让他们期待故事的曲折变化,以积极的方式而不是消极的方式去追随故事线。
(一)见证成长
抗日剧中的爱情线应与成长有关。爱情不但只是能够取得肉体和精神愉悦的途径而且还能由此达到人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它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自我”的碰撞、协调、互动,进一步实现自我。换句话说,人们应该要从这样的爱情中获得一些什么,而不只是娱乐。例如最近热播的《伪装者》中男主角明台的两段爱情线都与成长有关。女儿二号于曼丽本是国民党军统监狱中的死囚,后被选中做明台的生死搭档。明台本已计划逃离国民党军统,因为于曼丽留了下来走上抗日的道路,在协作的过程中,彼此的心智和精神都得到了磨练。女一号程锦云,是中共地下党铲奸小组成员,在一次次合作中和明台产生了感情,对明台最终加入中共地下党产生了很大的作用。2014年央视播出的《战长沙》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同样见证了两个人的成长。女主角胡湘湘在家人万般宠爱下成长,不知人世愁苦滋味。在与顾清明相识后才知民族正在危难之中,从一名天真少女成长为战地医院的出色护士。爱情在抗日剧中作为催化人物成长的动因之一,让人物在爱情中寻找乱世中的自我价值。
(二)强化信仰
抗日剧中的爱情线除了推进人物的成长,还要强化信仰的建立和发展。在故事中,只谈革命与战争似乎过于生硬。在剧中,人物不可能一出场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必然会经历很多坎坷和曲折。那么信仰的建立就成为了主人公爱情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爱情融入到保家卫国的革命信仰中的时候,观众期待看到主人公在战火中逐渐实现爱情与信仰的统一。当恋人成为抗日道路上的助手时,对爱情的忠贞也就代表了对党的忠贞对国家的忠贞。《伪装者》中的明台,面对自己的生死搭档于曼丽的爱慕,心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深爱的程锦云,不流于言情电视剧中优柔寡断的爱情,从而也深化了人物性格,表现了品质高洁,强化了对信仰的坚定。
(三)爱情落空与悲剧的构建
爱情在抗日剧中的作用绝不应该是提供娱乐。娱乐化的爱情演绎会消解战争的悲壮感。描绘抗日战争,应展示中华英雄儿女为了反抗法西斯暴行不顾小我勇于牺牲,展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为了救国救民赴汤蹈火的英雄事迹,以延续后人对抗日战争的记忆,不让这段记忆随着时间的长河消逝。虽然我国向来有着对大团圆结局的向往,但在抗日剧中,爱情的落空会让更让人感到悲壮。在很多抗日剧中,爱情往往以一方死亡或双方分离为结局,故事的结局总是悲壮的,通过悲剧反复激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之情。[2]如《亮剑》中的经典片段,县城即将失守,山本想利用抓来的秀芹做文章,试图和李云龙谈条件。为减少部队人员伤亡,李云龙仍旧选择了牺牲秀芹,并向着城墙上开了炮。[3]
三、结语
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泛娱乐背景下抗日剧何去何从。战争本身是残酷的,而电视剧的内核是戏剧与矛盾冲突,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无疑是广大学者与电视剧创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需要严肃对待。[4]抗日不能戏说,不能让人看后认为战争和枪战游戏一样让人血脉喷张;战争又应该戏说,适当的戏剧化表现手法更让战争中的爱国情怀更深入现代人的心。抗日战争中的爱情线也是如此,不可泛滥,也不应矫枉过正,而应让其在抗日剧中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千惠.王舸舞蹈作品题材的独特视角[J].当代音乐,2015,(03).
[2]李童.古希腊美学史综述——从自然科学视角向社会科学视角的深入[J].当代音乐,2019,(02).
[3]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與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