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

2019-07-26 01:15鄞珊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19年4期

鄞珊,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二级美术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编辑。从事散文写作,作品见于《散文》《雨花》《青年文学》等。

蹒蹒跚跚懵懵懂懂一路走着,额头碰到这门板,抬头才蓦然惊觉,自己竟立于“天命”之前。

那年在京一个学习班上,班里一漂亮的女同学(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心孤意怯讲她今年要很小心谨慎,因为刚好五十岁,要避免各种事情……其时我不知道五十这数字作为年龄压在一个美貌女人身上的重量。我惊叹她的漂亮,媲美明星般的五官,很抢眼的那种靓丽,可是有细微的斜纹嵌进皮肤,让这种美丽带着阳光疲惫的遗憾。我对着她的年龄猜想,再年轻一点她该多么亮眼啊!一个韶华已逝的美女躲进五十的屋檐下也只能是无奈的半老徐娘。

其时我并没想到,衰老离我并不远,并且我已经在途中。

我怎么一下子撞到了这个门槛了?年近五十,半百?我的惶恐不啻于闯入一个陌生的禁地,发觉自己突然置身于传说中的紫禁城,知道这寂静的场景危机四伏,暗兵流影,或者突然间宫女歌伎提灯从某个宫殿款款而出,随后一场场戏剧般的情节跌宕而起。

面对这个门,我不敢轻易推开,虽然我知道,我的犹豫也只能在这门槛前喘息片刻,不管我推不推,门总会“咿呀”打开,我必须穿门而过——衰老即是一个人的圆满。我嘲笑少年时的愚蠢,认为活到二十多岁,在人生最青春靓丽的时候死去,是最美的。而看到美丽的奥黛丽·赫本,她晚年的满脸皱纹在她的慈善事业中泛着仁慈的光辉,我才明白,这才是值得流于世的最美倩影。

站在这门槛前回神,真能梳理自己跌跌撞撞的来路吗?五十年的光阴一溜就滑过了,在广大城乡,五十岁,是晒太阳的阿伯阿婶阿婆们,在日渐薄暮时,街巷上拎着个篮子一路数落自己的儿孙回家;是梳着光溜溜的发髻,坐在窗下,满足于一天的日常,盈余着富足的黄昏时光。

于我,一切好像还未开始,天命未知,果子还在等待成熟,未几然,被突然宣告原来已经过了、老了。

并非完全没有预警,身体的机能在衰退是很早的事了,我一向体弱多病,强壮一词与我无缘。自出娘胎,疾病便与我相伴相随,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我也从未精神饱满过,疲倦是一辈子的伴随,我就像上辈子缺少睡觉似的在这辈子猛补着。毕业后大多数宿友还在津津乐道我的“睡功”:十多平米的宿舍,挤九个学生,每到闲暇总有两三架手风琴、三四把小提琴、几把吉他在进行混声练习的大合奏,而我依然照睡不误,练就泰山崩于前而毫不动摇的童子功。我睡在下铺,练习手风琴的同学就坐我身边,悦不悦耳的声响,都丝毫进不了我如饥似渴的睡梦。

这辈子,我将我的碌碌无为归结于:睡眠。

自己想做、需要去做的事很多;要画的画,需要继续深入拓展;要写的书等在案头一年又一年,负了自己最初的承诺。一切计划归到我这里最终都付与睡眠。是的,睡眠,或者可以换个名词:懒惰。

我对自己意志的把控,局限在人生的少年,那个清瘦苍白的身影掐灭的不仅有睡眠的倦意,还有各种在其时与学习相抵触的不良习惯和欲望。寒冬腊月——为什么那时的寒冬才有冷?我至今都不明白——在堆满杂物衣物的阁楼里,我就着一盏自己拉到床边的灯泡,有时是一根蜡烛,用一盆冷水,不断为自己刷脸——这才是真正的刷脸,冰冷的水一下子让我困意全消,我继续学习,还得小心翼翼,不能弄出半点声响,以防惊醒一屋子睡觉的家人。有时灯光更甚于声响,它在暗夜中来得更响亮。没有灯罩,我用报纸、布包住灯泡,抵挡光线跑出,但又得担心着火。经常一摸报纸发烫,赶快更换布或其它遮盖物。怕的是困得睡过去了灯泡发热短路惹出一场火灾。这也是家人惧怕的,火灾、匮乏的物质,自己接的电线和蜡烛,是灾难可怕的因子。

我必须排除一切困难——来自身体来自环境的,这段人生只有一个信念,只有那条路那个坎:升学!每个阶段的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小学升初中,在这个地方,是百里挑一的一个大淘汰……被这一轮筛掉的人生,将一览无遗,特别是女孩子,将重复这块巴掌大的土地上甲乙丙丁任何一個女人的命运。我们管这个镇上人口最集中的地块叫“寨内”。是的,它就是一个围寨,纵横蜿蜒几条小街便完成一个小镇的繁华,这“寨内”代表一个镇的优越地理,如许的丁点繁荣,就可困住一个人一生的一切欲望。一个在街道便溺的伢仔,能在一个卖烟的老头那里看到晚年对应的归宿。

我不得不庆幸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这唯一一条路的笔直,它没有暗箱,没有弯曲的其它通道,一切都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兑换,大多数成长中的孩子都极尽全力去撞击这个门。所谓天道酬勤,我自己好生生造出很多励志的举措:比如,用烟壳火柴盒裁剪成方块书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格言励志词句,张贴在课桌床头墙上等可见处提醒自己。如今隔着多少年轮,跟孩子谈起这段时光这些自我激励,她觉得我土气好笑,而我回望这些看似笨拙的行径,却不由得生出敬意。

那些经过的人生甬道,一块块写满工整字迹的格言,是圣神为我筑起的铜墙铁壁。

圣神在灯光上带领,而我毫无觉察。当我从瞌睡中猛然醒起,一抔冷水刷亮了精神,睡眠被我不断驱赶,意志扶着拐杖,摇摇晃晃又走上征程。

我的理想、愿望,或者说是欲望如此笔直,笔直得让一个人铆足洪荒之力,直撞那个必经之门。

年龄渐长,睡眠在质的方面却进行反转,我生物钟的链条一下子掉成失眠的模式,艰难入睡的程度让每晚的睡眠像在打一场地道仗。

身体在睡眠里煎熬,灵魂也在世间不断熬炼。灵魂的修历让我对于当前事从不叙说,只待过后。可水过之后,发觉更无诉说之需。这是我唯一的成熟,或是叫做“圆滑”?深层次剖析,我是在等待上帝给予最后的判断和结果。这结果或许能看到或许此生永不可能知晓,但岁月终将会交出一份善恶因果的报应。我是这样站立坚守成了一种笃信。这种坚守使我努力不被搅入一塘淤泥中,自然也被这塘淤泥摔出利好的局外。“得”与“失”是相对的,换一个角度,“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灵魂的熬炼不自觉地同时修整着外表,温柔外表并未能盖住我灵魂的锋芒。谁都可以一眼洞见我的灵魂:一览无遗的缺点和昭然若揭的弱点。事實上,年轮的繁复书刻并没有让我的性格更加柔和,我曾为圣神九果里面的“温和”与“柔和”而困惑不解,以为这是近义词,怎么会又是两种不同果实?可是圣神告诉我,“柔和”是指内心,“温和”是由里发乎外之表现。我的内心还有很多横七竖八的支干,这棵树的主干随着时间会长得更加挺拔,是非曲直,善与恶被我筛选得更加干净。在我看来,横枝只能是削除而无法包容。

包容?这是个复杂的名词,我们给予很多美好的内涵,这个内涵让人容易模糊良知的触角。或许每个人定义不同,与魍魉魑魅相安静好在我看来无异于共谋,所以我依然嫉恶如仇,我坚信我不包容。可是皮囊接纳太多渐渐宽松,失去了原有的韧性——这是被动的包容或者叫做触角的麻木迟钝。我与背信弃义者依然寒暄,对亏欠我的依然若无其事。西谚曰“债主的记性强”,时间没有让我淡忘被人亏欠被人暗刀利刃的痕迹,我历练的圆滑便是依然客套勉强以微笑,并以面上的风轻云淡掩饰过往的沟沟坎坎。

我只有努力背对黑暗,那样我能更好向着阳光向着我的喜好。

生命的初始各种爱好便撒满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火花邮票铜钱小玩件的收藏,星火大多未经落地便已熄灭。某些喜好在若隐若现之后却在中年的枝干上开出明朗的花朵,对石头木头热爱之情沉积之后于春风里破土而出,实现着从未怀揣的理想——我不喜欢珠宝,愿意称之为“石头”,它带着泥土味带着我的思想和创意,与珠宝店的商品是截然不同的界面。我在戈壁上拣玛瑙原石,在坑矿上挑原始砚石,回来找人帮忙打磨,勉强雕琢成自己设计的模样,不上台面却能挂胸前放桌上。当然,以我慢工细活的懒人作风,每一程的雕琢可以两三年,也可以十年二十年。看着案头自己打磨的砚台,看着妆台几串自己设计的玛瑙彩玉吊饰,生活于我已经富足,这种富足充满整个心灵。

我将把这品性执拗地保持下去,我相信这品性将如一列车,甩去许多不属于它的枝节,一路奔腾到终点。

意志很坚硬,但物质的骨质疏松来得很早,因为太早,我忽视了它是衰老的先头部队,它在我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猝然而至。其时我还为着满头靓丽青丝骤生白发而赋予诸多篇幅,为其时写的《女人三十》引来诸多喝彩而沾沾自喜。训道篇所说“这也是虚空,也是追风”,如今回看甚是矫情。当然时间继续往前走再看我现在的文字,同样是矫情甚至愚蠢。一个大张旗鼓坦露自己年龄的女人是很愚蠢的,那源于我的自信——我拥有其它聪明自然可以附带这愚蠢。自幼碰碰磕磕的身体,并未以为突然出现的骨质疏松是青春褪尽的异常。只道疾病乃是我自带的附件,它与我一生如影随形,它是一个影子,阳光照耀便隐去,月影之下便显形。

如今回溯追寻,岁月在我刚而立时,便背着我,悄悄在我的身体里抽丝剥茧。第四个本命年它已如蚂蚁般爬行到我的眼睛,搬走我的视力,“老花”这衰老的砖头才重重地掷到我头上,我生理的眼睛开始昏蒙时,心理才开始明亮起来:我已经越过了山头,走在下坡和回家的路上了。

五十年,即是老汤,也熬得没有火气了,背叛、欺骗的愤怒和挫伤感不断地重洗,再重洗,只剩下无能为力的漠然。各种事件的经历弹拨着自己的神经,背叛是最痛快的颤音。当灵魂被弹拨时我们总会不断地问:为什么?但约伯的沉默是他失去所有一切的最好作答。为什么不能经历?!耶稣也被背叛,用亲嘴的方式被自己朝夕相处的门徒三十块钱就给出卖了。最后晚餐中耶稣的痛苦:人性的丑陋人心的险恶在他那里一览无遗,他看着茹达斯的灵魂潜伏在虚情假意的脸面下,还成全着他。“人性”“苦难”我只不过浅尝辄止而已。

雨又在下,一切皆成过往。

当儿时的愿望触手可得,身体这一袭华丽的衣裳却开始千疮百孔,各种可怖退行状态如战场的尸体般历呈,我的愿望或者说理想开始变得很低矮,正如张爱玲描述的“低到尘埃里”。我只愿我像那活到99岁的祖母般,祖母没有文化,岁月的历练使之更通透。她没读书,却世事聪明,明理超乎读书人。多少人到老年能修得这般状态?满腹经书者到老了昏愚,精通世事者最后老年痴呆……此时才觉一切名利都在身外了。

杨绛先生96岁写的《走到人生的边上》,她觉得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往前是一面叫作“死亡”的墙。文字里我看到一个将抵归程终点的老人对灵魂、生死、命运的叩问。她的叩问同样戳中我的心灵。五十岁,若入世还不成熟,好像也没有成熟的必要。我们已经在往回走,需要返璞归真了。世界的雾霾越浓,我们的灵魂越需要澄明,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对于世界,据说当年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忧虑地问: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这是前辈的天问。不知道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梁漱溟先生是否参透了这答案。这也是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即使没有胸怀天下,自己也是在这个世界里,“我思故我在”。世事的叠加融化,并未冲淡我是非观的界线,不断涌现的恶的宽度,也在不断颠覆我的认知。曾对友人说:我的忍耐力越来越抵挡不住层层升高的恶相。这世界越来越秩序化,这是看到的好的方面,而人性的恶也在不断地刷新视野的沙海。

一代接一代,但愿道德理念得到传承,这是人性的根本。

作为一个曾经的女文青,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溯源的思想依然钻在这守旧的道德里,对我深感意外的人多半带着些赞许态度。多少曾经标新立异的艺术大家,最终都回归传统——生活和艺术的传统。传统,把名词偏移一点,隔壁便是世俗,甚至可说传统与世俗是姻亲,那是一股世间的力量,愈积愈厚,越久弥坚。当谈到爱情,谈到婚姻,“门当户对”这个词一旦被我说出,有点反讽,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我们已经站在父母的层面上,自然居高临下——并无俯视之说,仅仅是因一路观花看得多看得清楚而已。很多青年男女以为的“爱情”若放进福尔马林浸泡的玻璃瓶观看,会发觉瓶中是一团混物。“爱情”只是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情感,甚至是一时的需要,大多数人把这种感觉当做爱情,也当做婚姻。感觉这东西如烟,时过境迁一阵风就消散了。所以如今看到的很多婚姻如纸般薄。

历经半个世界,“好”与“恶”于我并没多少改变,我所喜欢的和所厌恶的捋去它的横枝细叶,主干仍随着时间成长。三四十年前要好的同学,依然有着内里的情感聯络,而那时招我嫌恶的人,现在看起来依然没有好感。我扒开表象深究其根源,却发现还是那根主干:每个人自带的思想理念道德行为包括品位等等原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道理使然。

人来人往,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人。城市除了人,就是装人的房子。高楼层层叠叠,人也是分层次的,此话绝对没有贬低谁,历经几十年的人来人往,当你一视同仁地对待某些人时,却发觉他们无法抵达你的层面,这只能给自己造成自作多情般的痛苦与麻烦。

层次,在一两句话之间便能断开。N年没见面的某个陌生人,第一句话就开始他曾经的旧事,第二句话翻炒着他的爱情冷菜。我在他的三言两语间,洞见了他狭隘的生活空间和逼仄的见识。我骤然明朗:无需第三句了……我与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人与人的关注点不同,有人投向天空,有人投向大地,有人投向犄角旮旯,一头钻进里面。这也造成层次的划分。

芸芸众生,不可能在同一层面,我们所碰到所遇到的人也然。这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的关系不是那么大。我更易在偏狭的缝子里看到底层人性的光辉(这点我好像更加包容)。我在这些交接(我愿意以“交接”这个与“交往”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我们之间的关系)中,得到的是丰盛的馈赠。一对被间接叫来打扫画室的清洁工夫妇——我发觉有点眼熟,其中的男人是我熟悉的某单位的清洁工。那一次的劳动报酬是两百块钱,这样的劳动付款很简单。再一次路过那个单位,他正在垃圾房前面搞垃圾,抬头看到我,眼神有点犹豫——毕竟刚给我画室搞过卫生,至于需不需打招呼,在这个社会中取决于那个位置高点的。他眼神飘在我身上,而头正要低下,他打算假装不认识继续干他的活儿。这两三秒钟之间,我迎着他,给予他一个灿烂的微笑:您好!这是我一贯的问候话语,没有特殊。

不曾想到从此我打开了一个阳光明媚的端口,他极高兴,赶紧停下手,放下垃圾车,正面朝向我大声问候:“上班去啊?!”带着浓郁的某个地域的口音,后面其它话我听不懂,这四个字倒是辨别出来了。我一路走过,他用微笑一路目送着我。

从此,我每路过,远远地,他就停下活儿,笑容挤满皱纹,就等我走近送出一声:“上班去啊?!”他必须很开心地跟我问候完,这认真的程度不啻于完成一项工程。

我曾经不经意瞥了一眼他正忙碌的垃圾房,这一瞥让我吃惊:里面工具和东西分类叠放,工工整整。跟散发着呕吐气味的恶心垃圾房极不协调,让我目瞪口呆:这种地方,竟比我的办公室整理得还整齐!这规整散发着一个底层工人的阳光和善良美好!

是的,所有美好的本质都可以在旮旯里放光,层次的区分使我能滤去恶或者负面的人和事,这样我的时间和世界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当然也有很多自己想做而未敢做的事。有一件几乎是犹豫了近半个世纪的事,估计还要继续思想斗争下去:打耳孔,戴耳环。这始于外婆的老式耳环,成了我童年的幻想和顾虑。二十年前漂亮的女同事,天天各种耳环耳钉招晃着,见我在她面前为了打耳孔已经犹豫了几年,那天她手往桌上一拍,放下了她给我准备的两对漂亮的银耳环,盯着我说:给你准备好了!不打耳孔就得还给我!那两对狐媚的耳环在勾引着我,它银质镶边,有着符合我审美的弧度和造型。我比划着自己的脸,它已经勾着我出神于某些大型场合。谁都觉得这次我肯定豁出去了。谁知我一直磨蹭于打耳孔的后遗症、各种意外的出现,一切顾虑都跑来阻止我……直到我调离原单位,直到我搬家,这两对耳环都跟着我——不,后来已经变成好几对了(我又买了好多)。而我的耳朵,现在还在这个“打”与“不打”的问题上纠结着。

性格中的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与大大咧咧无所顾忌相处安好,这是人的丰富性还是人的多面性?

我的性格肯定有着诸多缺陷,不然怎么与这个世界矛盾重重?工作时间积叠的丰厚依然无法打磨掉初始的纯真,换言之,应该叫做“愚钝”。这是天性使然,一桶鱼倒进池塘里,有的鱼儿马上游得欢快,抢掉了好多鱼食,而鱼食都被抢光了,有的鱼儿还待在那里发愣——我就是发愣的那条鱼,永远抢不到鱼食吃的那条鱼,哪怕换个池塘也还得愣个半年。我无法一下子适应环境,更无法揣度人心,当一个人无法洞悉人文环境,无法练达人情,几近站在原点时,当然往回跑反倒是离回归点最近的了。这样的结论应该是在自我宽慰。

随着每一年岁的叠加,我发觉自己竟然走在一个圆圈上,走着走着,就走到曾经的对立面上了。我们的人生理念突然就落入俗套,“世俗”,我曾经那么憎恨的名词,当我走完半个圆圈,走过那个圆的直径,一毫米、一厘米地积累起那个时间、空间和世事组成的弧度,才知道所谓世俗,原来是累积了多少世人的人生和爱恨情仇才提炼成的经验教训。我们之所以鄙视俗世观念,因为我们还未知,我们在春天树木勃发之时,怎么能否定烈夏和台风的肆虐,怎么能预测深秋的初果?对于“爱情”和“婚姻”,在不惑之后,一件件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串成纤夫的绳子,硬生生把生活这艘船拉到岸边让我瞧个明白!

我与圣奥斯汀的相遇,转了一圈回到他的《忏悔录》里。我在中年的瓶颈上回到他的书寻找他母亲圣莫妮加,希冀用她的足迹套上自己的脚板,未料想在圣奥斯汀的文字里一头扎进了他的神学海洋,我看到了文字透出的曙光和一番崭新的天地。

有些文字你太年轻的时候无法走进去,等身上淋了雨打了霜才能体会。

人生这一个圈,走着走着就走回家了,我们将走回到起点:出生地。看到诗人黄礼孩做过几个诗人的专题“出生地”。出生地,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绕不过出生地,这是个特定的地方,也是个神秘的地方。

这些文字在双手敲打下跃上电脑屏幕时,抬头看到一只蜜蜂,困顿在窗口纱窗的夹层里。它面向阳光,正在钢丝网纱密密麻麻的孔上艰难寻觅出处,一直无果。我赶紧对它进行营救,把两面纱窗推开并错开,努力驱赶它,它只要往左或往右飞,便能逃出生天。可它一直不解我意,依然往前不断扑击,跌在钢丝纱网上。我看着明白却无法告知它,它痛苦地挣扎在朝阳的方向,却未知左右两边宽敞的出路。

我们何曾比它明白?我们囚禁于诸多困厄如营营青蝇走不出去。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按孔圣人的划分,“五十而知天命”。

让我聆听来自上天的声音, 我愿像小撒母耳一样俯首说:请上主发言,你的仆婢在此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