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恒
(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都安 530700)
旱藕又被称为食用美人蕉,经济价值较大。旱藕的块茎由于含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可用于制作粉丝,地上秸秆、旱藕渣可喂食牛羊,故得到了大面积种植推广[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大力开展旱藕种植,年总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产品甚至销售到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都安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实践经验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旱藕的产量造成较大影响[2],但如何选取最佳的种植密度尚无定论。为了能够掌握旱藕最佳密度配置方式,提高都安县旱藕的总产量与单产量,本文就旱藕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进行探讨。
2017年以来,都安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专家组的具体指导下,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在光、水、气以及热等条件优越的地苏镇赞字村建立旱藕种植试验站,分别选择样点Ⅰ、样点Ⅱ、样点Ⅲ开展测产,每个样点的测产面积均为20 m2。试验地的土壤肥力处于中上等水平,且为深厚土层,具有较为足够的日照条件,地势平坦,适宜旱藕种植。
通过引进“桂兴芋3号”,按照5种不同种植密度开展不同密度的旱藕种植试验,分别为每667 m2种植600株、每667 m2种植700株、每667 m2种植800株、每667 m2种植900株和每667 m2种植1 000株。此外,整地施肥、藕田管理、防治病虫害以及施肥遮荫等田间管理均为统一管理模式。整个试验过程中,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到田间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记录各项试验数据。同时,多次邀请技术专家组成员到现场指导和实地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增收,为旱藕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现场测产,与其他种植密度相比,每667 m2种植700株产量最高,达到每667 m2的产量为6 273.36 kg(样点Ⅰ每667 m2的产量为6 153.36 kg、样点Ⅱ每667 m2的产量为6 180.03 kg、样点Ⅲ每667 m2的产量为6 486.70 kg)。产量居于第二位的是每667 m2种植800株,达到每667 m2的产量为6051.14kg(样点Ⅰ每667m2的产量为6080.03kg、样点Ⅱ每667 m2的产量为5 993.36 kg、样点Ⅲ每667 m2的产量为6 080.03 kg)。产量居于第三位的是每667 m2种植600株,达到每667 m2的产量为5 751.14 kg(样点Ⅰ每667 m2的产量为5 820.03 kg、样点Ⅱ每667 m2的产量为5 806.70 kg、样点Ⅲ每667 m2的产量为5 626.69 kg)。产量居于第四位的是每667 m2种植900株,达到每667 m2的产量为4 744.54 kg(样点Ⅰ每667 m2的产量为4 893.58 kg、样点Ⅱ每667 m2的产量为4 520.02 kg、样点Ⅲ每667 m2的产量为4 820.02 kg)。产量居于末位的是每667 m2种植1 000株,达到每667 m2的产量为4 386.69 kg(样点Ⅰ每667 m2的产量为4 626.69 kg、样点Ⅱ每667 m2的产量为4 393.36 kg、样点Ⅲ每667 m2的产量为4 140.02 kg,如表1所示。
表1 旱藕不同种植密度田间测产验收表
由此可见,当旱藕的种植密度由每667 m2种植600株增加到每667 m2种植700株,每667 m2产量达到最大值;当种植密度继续增加到每667 m2种植800株时,每667 m2产量略有所下降,但仍然明显高于每667 m2种植600株所对应的产量;当种植密度增加到每667 m2种植900株时,每667 m2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比每667 m2种植600株所对应的产量还少1 006.06 kg;而后当种植密度为每667 m2种植1 000株时,每667 m2产量达到最低值[3]。
旱藕种植对周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确保有足够的水分与阳光,且温湿度均要符合适宜范围,才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出产率。不同的种植密度往往会对旱藕的质量与产量有所影响。基于旱藕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的结果来看,种植密度控制在每667 m2种植700株时,能够取得最大产量,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可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