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傲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粮食是关系民生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粮食的进出口贸易的增加,粮食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国家安全部门所重视。在布朗提出“中国粮食威胁论”之后,中国给予了足够重视,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实际上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新审视,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截至到现在,全球还有8亿人口没能解决最基本的粮食问题,粮食危机还普遍存在。我国要想维护国家战略安全,首要任务是紧抓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是指供应人类所使用的植物种子的总称,主要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同时也涵盖以上作物的原粮以外,也包括成品粮[1]。
粮食安全的概念1972年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修改完善,最终世界公认的粮食安全的概念为:不论任何时候,世界内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食物需求,除了在数量上的满足,还要满足人民不同的粮食需要和其健康富有营养的生活,实现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不仅要满足数量,还要优质、安全(无污染)又富于营养;人们获得的粮食不仅要满足吃饱,而且要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1]:适应供需基本平衡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粮食价格体系,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的保障能力。
粮食自给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量与需求量的比率,是衡量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相应的粮食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进口贸易总额占国内需求量的比率。粮食自给率高,即粮食外贸依存度低;自给率低,即粮食外贸依存度高。国际上把一国粮食自给率≥90%(粮食贸易依存≤10%)定为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应大于95%,才能表明我国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本文中粮食自给率的计算公式为[2]:
粮食自给率=
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粮食进口量)×100%(1)
由表1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远远低于95%的水平,因此我国存在着粮食安全问题。
表1 2010—2018年中国粮食自给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指一个粮食年度内一国粮食总供给量与总人口量的比例。FAO认为,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达到400 kg为安全的标准。由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0年的408 kg,到2018年达到了471 kg,远远超于FAO的粮食安全标准。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稳步提升。从这一指标上来说,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还是很高。
粮食库存水平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粮食储备粮。FAO要求各国的粮食库存系数达到17%~18%,才能实现全球的粮食安全,低于17%则粮食不安全,低于14%则表明粮食安全处于紧急状态[3]。一定的粮食储备是市场调控和吞吐调节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储备或库存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出库不畅、库存量越来越大,吞吐调节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率已达83.2%,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水平。因此,粮食如何去库存是当前我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粮食生产波动系数是指粮食生产量受各种因素影响发生的波动。波动幅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的安全程度。粮食的安全程度可以通过年度粮食生产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波动幅度来衡量。设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为Vi,则[3]:
其中,Yt表示第t年的实际粮食产量表示第t年预估计的粮食产量。由于粮食的预估产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本文不再计算粮食的生产波动系数。但是,粮食的产量受土地面积的影响较大,因此粮食产量的生产波动也可以用粮食耕种面积的波动来表示。
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保障水平主要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粮食安全。粮食不安全程度I,可以用低收入阶层M占全国总人口N的比重表示,也等于贫困发生率P,即I=M N=P[2]。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到:2014年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也在不断下降;2018年,我国贫困发生率降到1.7%,粮食的不安全程度已经降得很低。可以得出,我国在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保障水平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粮食安全方面我国应当建立2套指标体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观察整个社会的实际粮食安全状况。目前,粮食安全判别指标体系中只有一个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微观层面的指标,缺少微观层面的指标。理论上,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粮食安全状况,尤其是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但是,从目前条件来看,建立面向家庭或消费者个人的粮食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粮食生产是一个不确定的经营活动。国家粮食的储备能够缓解各种突发的粮食危机,但是我国的粮食库存水平已经高达83.2%,远远高于国际粮食库存水平18%[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粮食需求在发展变化。粮食“去库存”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要切实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粮食工作的主线,推进玉米储备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放开储备市场,鼓励储备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该由政府出面,加强政府监督和执法力度,全面提升粮食物流水平。首先,可以整合全国粮食物流资源,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性的粮食产业物流链和多个区域性的粮食物流平台,建设现代粮食仓储设施,提高粮食流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企业的资金能够进入粮食物流体系,促使物流市场的竞争和繁荣。
我国应加快“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实施[4]。两种战略应该起头迸发、相辅相成,保障粮食耕种面积和耕地质量的同时,加快粮食科技的创新研发程度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用科技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
首先,马铃薯的每667 m2产量最高可达到5 000 kg,远远高于小麦500 kg的产量[5];其次,马铃薯与小麦、玉米以及水稻相比,马铃薯更易储存和运输;最后,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全球很多国家都把马铃薯作为主粮。我国目前主要是把马铃薯当作蔬菜食用,面对未来的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问题,我国更应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