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问题与出路*
——来自吉林省延边州的经验

2019-07-26 00:11冯章献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文景 2019年1期
关键词:延边州朝鲜族全域

冯章献(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

近年来,乡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规划科学指引下,自2015年至今,全国各地都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力争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并最终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16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正式启动。《方案》目标之一为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以及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吉林省9个市州的359个村庄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7个县市1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延边州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朝鲜族人口规模为75.9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5.8%,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3%。2017年末贫困人口占比为31%,所辖6市2县中,图们市为省级贫困县,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和安图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汪清县为深度贫困县,区域贫困问题突出。延边州是与俄罗斯、朝鲜交界的边界地区,独特的地缘背景、鲜明的民族特色、秀丽的自然景观以及独具特色的东北民俗风情都给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扶贫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丰富乡村旅游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引领群众建成一条绿色致富之路,提升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能力从而稳定脱贫成为延边州脱贫攻坚战重要的战略路径之一。

旅游扶贫较为适合具有丰富特色旅游资源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明显优势,针对贫困人口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是效益较好的“造血式”扶贫类型之一。依托不同的资源类型和文化背景,乡村旅游扶贫也相应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例如依托长白山自然风光的观光游、依托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独特民族风情游、依托东北白山黑水农业资源的体验式农业游等不同类型。延边州在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方面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贫困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仍需改善、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旅游产品创新以及市场主体培育,影响了旅游扶贫的总体效果。延边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值得总结和反思,以供国内其他区域参考。

一、乡村旅游扶贫需要依托优势旅游资源,避免旅游产品低端化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依托乡村地域的旅游资源所开展的相应旅游活动。这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低门槛和广泛性,然而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乡村旅游的低端化,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就是农家乐,缺乏与其他优势旅游资源的结合与综合开发利用。实际上,乡村旅游的发展视角应该是对区域优势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延边州为例,延边州作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千里图们江畔、“一眼望三国”的防川、中朝及中俄边境、古渤海国的历史遗存、六鼎山大佛、满族发源地、鲜明的朝鲜族风情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应该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挖掘旅游产品之间的联系,拉长产业链条,避免乡村旅游的孤立化和低质化,从而丰富游客在抵达延边州之后的旅游经历,增加乡村旅游的客源并提高旅游消费的水平。

二、乡村旅游扶贫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实施,避免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

乡村旅游由于分散性特征导致其通常缺乏有效规划,自发式的发展带来的无序性影响了整体的产业升级,特别是高度同质化的旅游产品造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使得旅游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常被体验过的游客调侃为“不来遗憾一次,来了遗憾一辈子”,这对提高游客旅游黏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乡村旅游扶贫需要规划先行,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对于传统农业化地区民俗旅游、农家乐等相对门槛较低的旅游项目,应结合区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对不同距离的客源地形成分层吸引力,提升旅游产品综合开发效益。乡村旅游扶贫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实施。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始终遵循规划先行,州、市、县以及跨行政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开发都委托国内知名的旅游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高质量的旅游规划,如《图们江国际旅游风情带概念性总体规划》等,形成了以县域为基础、景区景点为支撑、旅游功能区为载体、旅游走廊为纽带的旅游规划布局;并推行“多规合一”,加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延边州科学的规划体系为乡村旅游扶贫的统筹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规避了旅游项目的无序发展。

三、乡村旅游扶贫需要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避免低效发展

自2015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启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共识,正努力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旅游由于其体量和吸引力有限,必须纳入全域旅游体系中,才能有效发挥其脱贫攻坚的作用。首批确定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包含延边州的延吉市、珲春市和敦化市。通过几年的全域旅游开发,延边州已经初步形成综合目的地发展模式,以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为依托,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响“美丽中国·鲜到延边”品牌。2017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 139.6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401.9亿元,同比增长20%。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发挥临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特别是将延吉、龙井的现代都市风情与花样繁多的朝鲜族美食风情相结合,将丰富多彩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生活与白山黑水满族发源地等东北地方民俗风情和历史相结合,打造多元立体的边界地区乡村旅游体系。延边州以建设“中国朝鲜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引领,突出文旅深度融合,使传统的边境旅游、民俗旅游、冰雪旅游与乡村旅游载体初步实现了融合发展。以安图县红旗村(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称)、和龙市金达莱民俗村等知名民俗村,以及151个纳入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的贫困村为有机载体,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朝鲜族文化元素,梳理民族文化脉络,将文化体验、民族文艺表演、特色美食、冰雪旅游、体育运动等相结合,打造了泡菜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效益,有效地延长了乡村旅游产业链,促进了扶贫效果的提升。

四、乡村旅游扶贫需要多方合力、综合开发,避免资源投放不足的恶性循环

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比,具有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起点相对较低、人才队伍保障条件差等劣势,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提高旅游品位和产品层次,而多位一体的资源投入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对于贫困地区这种必要性更加明显。以往旅游开发中,部分区域仅依托行政命令和政府资金投入,导致无法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整体开发格局,乡村旅游景点差距巨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的民俗村整体风貌良好,而自发发展的乡村旅游点则层次较低、设施简陋、经营难以为继,造成“产业萎缩—投入不足—产业进一步萎缩—投入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因此,充分拓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投入渠道,提升旅游资源投入水平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必由之路。延边州在整合扶贫资金的同时,积极引入知名文旅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将乡村旅游扶贫与文化产业整合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发展局面。2017年首届“延边·朝鲜族文化旅游节”,开展了“中国朝鲜族千人农乐舞”等20余项活动,吸引上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参加,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有效载体。

五、乡村旅游扶贫需要精准施策,避免新的不公平和矛盾产生

边境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消除整体性的区域贫困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精准扶贫、直接消除贫困人口方面则存在不确定性。与云南、四川等地有劳动力而缺乏资源的致贫情况不同,延边州的贫困人口大多数为老、弱、病、残,本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相对偏低,其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技能,这导致最需要在旅游产业链中获益的贫困人口恰恰成为最容易被整个产业链抛弃的人群,使得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直接获益较少,其他群体却获益更多,这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使得通过乡村旅游全面消除贫困的效果受到影响。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和马太效应,大的文旅集团在乡村旅游收益分配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贫困人口的收益难以保障。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监管,做好制度设计,在投入产业扶贫资金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设定分配比例又要保障分配时效,尽力保障分配的公平性。

猜你喜欢
延边州朝鲜族全域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共青团延边州委开展“2018+2019”圆梦“微心愿”活动
KORE A TOWN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共青团吉林省延边州委积极组织抗洪抢险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