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琳
摘要:中国的翻译文化史始于汉唐的佛经翻译,发展于近代的明清科技翻译,兴盛于近代的西学翻译,跨入 21 世纪,更是达到了全方位的外籍翻译的井喷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研究也紧跟其后,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信”“达”“雅”开始,翻译界拉开了关于“归化”与“异化”的无休止争论。回溯几十年的翻译研究,可发现,它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能动性阐释的张力。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仍寥寥无几,将着眼点放在泰汉翻译研究上的更是几乎为零。因此,本文拟结合泰国文学汉译的历史及译者情况,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泰汉文学翻译,进而为泰汉两国文学的平等对话提供一些可能的依据。
之所以基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在现代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学无所不包,所以各 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最厚实、最有来龙去脉 的描绘;其次,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讲,文学作品里什么文体都有,各种表现手段齐全,正是 语言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文化研究语境;泰国文学;翻译
一、泰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研究概况
自曼谷王朝拉玛一世下令译介中国古典小说《三国》起,就拉开了中泰文学交流的序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因为中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需求不对等,多数情况下是中国对泰国的单向输出。1958 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泰籍华人候先勇先生开设了泰国文学史课程,我国最早的泰国文学译作《泰国现代短篇小说》便是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师生在中文系帮助下完成的“创举”。半个多世纪以来,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据相关统计截至 2016 年,泰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数量达 236 部(篇),涵盖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儿童文学、图文文学、纪实文学、佛教文学等多种体裁,包含爱情、伦理、都市、乡村、进步、魔幻、励志、佛学等多种体裁。另外,泰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主要有三种主要方式:成书出版、散见于报刊杂志和辑录于各种外国文学选集。在下文中,将成书出版的作品简称译著,刊登于报刊杂志的作品简称译文,辑录于各种外国文学选集的简称选文。经相关统计,1949年至2016年间,在中国境内(包括港澳地区)成书出版的泰国文学译著共有7种体裁108部;散见于报刊杂志的译文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民间故事3种体裁共16篇;
收录于各种外国文学辑录的作品 110 篇。以上数据包括一书多译、一书多版和一书同时刊登的版看杂志又集结成书出版的情况。从数据上看,传统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新兴体裁、图文文学和佛教文学次之,儿童文学、民间故事不可小觑,纪实文学数量较少。
二、泰国文学汉译体裁
(一)小说
泰国的小说发端于 19 世纪中叶拉玛五世王朝时期,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基本完成本土化转型,期间经历了翻译、模仿、融合西方文學作品的阶段,1928 年后开始进入本土作家独立创作时期。泰国本土小说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富有泰国特色的作品。从内容长短又可以划分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个类别。
中国译介的第一部泰国短篇小说集,是 1958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泰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当时正值中国的大跃进时期,在如此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泰语专业师生集体翻译了 21 篇小说收录于《泰国现代短篇小说选》中,虽然艺术方面还有些缺点,但都是思想进步的作品。主题以“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人民觉醒”、“为真理 奋斗”为主。《泰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共发行 4500 册,既是中国译介泰国短篇小说的创举,也是对大跃进时代的真实记录,有强烈的时代文化烙印。
中国译介的泰国短篇小说集共有译著16部,译文9篇,选文46篇。其中,以泰华文坛著名作家、翻译家沈逸文先生的译介为主,共翻译出版了8部短篇小说集。除此之外,泰华著名作家、翻译家林光辉(笔名徐翩)也出版了两部泰国短篇小说选,分别是《再会有期》和《泰国名家短篇小说选》;泰华作家觉民、春陆编译《断臂村-克立·巴莫短篇小说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泰国每年约有四百余篇短篇小说刊登于报刊杂志上,中青年作家为创作主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中国大陆译者编译的短篇小说选也大多选自八十年代。
泰国中长篇小说的译介,数量上有20部译著、4篇译文、2篇选文之多,但实际上存在一书多个译本或同书异版的情况;从时间上看以八十年代为主,八十年代出版的作品共13部(篇)占总数一半以上;从作者和作品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两类,一类以“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为主,如西巫拉帕、社尼·骚哇蓬、奥·乌达龚等;另一类以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为主,如克立·巴莫、高·素朗卡娘等。
(二)诗歌散文
泰国古典文学以诗歌、韵文为主,既有短篇的抒情诗,也有长篇叙事诗。中国译介的泰国诗歌作品较多,有2部译著,1篇译文,和41篇选文,分别是古典爱情悲剧叙事诗《〈帕罗赋〉翻译与研究》、《小草的歌》和《诗九首》。选文以诗琳通公主的诗、甘拉亚纳蓬的《诗人的誓言》和巴雍·松通的《爱之因》为主,多次反复收录。
(三)民间故事
泰国文字创立时间较晚,但口传传统历史悠久。泰国民间故事具有突出的口传性、表演性和集体性特征。泰国民间故事题材主要包括佛本生故事、地方风物传说、鬼神故事、幻想故事、寓言故事、英雄故事、笑话故事等多种类型,题材丰富广泛,形式多种多样。
我国对泰国民间故事的翻译最早始于1961年,由林光辉编译《泰国民间故事选(第一册)》,次年即1962年出版了续篇《泰国民间故事选(第二册)》;80年代是泰国文学译介较多的年代,在此期间大陆陆续出版了4部泰国民间故事选,分别是《东南亚民间故事选(上、中、下册)》、《有智慧的人》和《泰国民间寓言选》。这3部民间故事都是由通晓泰语的译者从泰语原著直接翻译为中文。
进入21世纪后又陆续出版了3本泰国民间故事,分别是《槟榔花女(泰国民间故事)》、《泰国民间故事》和《泰国民间故事选译》。
(四)儿童文学
泰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共有17部,可分为诗琳通公主的“盖珥系列”、简·薇佳吉娃的“卡娣的幸福系列”和玛妮莎的“小恐龙系列”三大系列。
(五)图文文学
图文文学即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的一种文学体裁,近年来得益于浅阅读的风靡而迅猛发展。泰国图文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在数量上以19本之多位居所有译介体裁的第二位,翻译出版时间集中于2011年以后,时间之短发展之迅速不容小觑。我国所译介的泰国图文文学,主要以童格拉·奈娜和宋邢·泰宋蓬两位作家的作品为主,另外《诗琳通公主诗文画集》,因为“画”的加入而在此算入图文之列。
(六)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是包含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小说、纪实散文等体裁在内的总的文学概念。泰国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共有5部,笔者将这5部作品分为“传记文学”和“纪实散文”两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传记文学”一《泰国当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生平及著作》、《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做一个好人一一位福布斯富豪的创业之路》和《我是艾利(我在海外的经历)》“纪实散文”《巴门的行走》。
(七)佛教文学
泰国佛教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主要以“法园编译群”翻译的阿姜查作品为主。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是泰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泰北森林高僧、南传佛教大师,公认的阿罗汉集大成者。阿姜查主张头陀行与禅定体验相结合的修行方式,名声日隆,追随者渐增,于1954年创立了著名的巴蓬寺。台湾法园编译群是由台湾圆光佛学院阿姜查的嫡传弟子与其学生共同组建的翻译团队。他们基于对佛教的信仰、对佛法的热爱,无偿翻译了大量泰国佛教作品,其中就包括阿姜查的系列作品《关于这颗心》、《这个世界的真相》、《无常》、《证悟·阿姜查的见到经历》、《我们真正的归宿》、《以法为赠礼》、《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查佛学文集选》、《宁静的森林水池》、《何来阿姜·查》、《阿姜·查开示录选集》、《为何我们生于此》、《静止的流水》、《森林中的悟法》和《森林里的一棵树我们真正的归宿》共16部作品。这些作品中一部分由正规出版社出版,一部分由寺庙、宗教事务局或相关机构发行,体现了佛教作品“结缘赠阅、随喜助印”和公开出版两种方式的结合。除了阿姜查的作品外,我国还翻译了泰国著名佛教学者W·伐札梅谛(W.Vajiramedhi)的《不生气的生活》。
三、泰国文学汉译译者
(一)北大学人
从北大东语系泰语专业的师生共同翻译第一本泰语短篇小说《泰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开始,仿佛拉开了北大人翻译泰国文学的大幕。在统计到的数据当中也显示,中国汉译泰国文学的译者,大部分都拥有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的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东语系是中国高校中开设东方语言专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及科研单位,既是教育部“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同时还是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主体部分。北京大学的东语系创办于1946年,是季羡林、马坚、金克木等老一辈东方学大家一手创办起来的。在2015年4月4日至5日期间,北京大学召开“泰学研究在中国一一开拓、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闭幕式上段立生教授也即兴谈道:“泰学在中国的研究,无论文学、史学、语言学,主力军都是北大人,这源于北大赋予我们的丰富知识结构,以及作为北大人的学术责任感。”
按照毕业先后的顺序,现将泰国文学汉译译者介绍如下:
王大荣(1933-),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毕业后曾留在北大东语系任教。1963年调入外文局工作,先后在外文出版社泰文组、人民画报社泰文编译室担任泰文翻译。1989年退休,后到泰国从事汉语教学和翻译。荣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称号。代表译著:《巴门的行走》。
郭宣颖(1932-),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曾任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参赞、译审。代表译著有:《淘气过人的盖珥》、《顽皮透顶的盖珥》和《魔鬼》。
陈建敏(1936-己逝卒年不详),泰国曼谷人,祖籍广东澄海县樟林乡。曾用名陈健敏、陈健民,笔名耳东。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泰语专业。1991年退休后返回泰国曼谷,1995年起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教书。代表译著《魔鬼》、《向前看》。
张砚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泰国诗琳通公主的首位中国教师。代表译著:《顽皮透顶的盖珥》。
高树榕(1933-),原名高树荣,山东菏泽人,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高树榕老师的译著颇丰,与房英教授合作翻译出版译著了《四朝代》、《曼谷死生缘》、《克隆人》、《槟榔花女》等,另有译著《占德拉的故事》已翻译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出版。
李自珉,泰籍华人,祖籍湖南长沙,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精通泰语、老挝语,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挝语专业。后回到泰国发展,历任三所华文学院的院长、泰中文联副主席、泰国留中大学校友会理事等职。代表译著有:《甘医生》。
栾文华(1939-),吉林人,196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客座教授。其代表著作《泰国文学史》堪称第一部完整的、学术意义上的泰国文学史,在泰国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向远评价其在泰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地位时曾說“我国不懂泰文的读者,要获取泰国文学史的知识,对栾著是不能不读的。”?另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泰国文学作品,如《画中情思》、《判决》,其他众多的短篇小说被收录于各种外国文学丛书之中。谦光一路丕忠、王文枰合用笔名。二人以笔名“谦光”发表的代表译著有:《四朝代》、《人言可畏》、《刑警与案犯(泰国短篇小说选)》。谦光之名在中国的泰国文学翻译界如雷贯耳,但又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在他现有的翻译作品中《四朝代》举足轻重,在中国一经出版就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撰文推荐和好评。
王文枰,196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泰语专业教授。代表译著:《四朝代》、《人言可畏》、《刑警与案犯(泰国短篇小说选)》。
邢慧茹,196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泰语专业 创始人。代表译著《画中情思》、《小草的歌》。
顾庆斗,196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泰国文学研究、翻译工作。代表译著《泰国当代短篇小说选》。
段立生(1944-),云南昆明人,196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代表译著有:《有智慧的人》、《泰国当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的生平及著作》。
裴晓睿(1947-),197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并留校任教,2011 年退休。历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泰国语言文化教研室主任、东南亚语言文化系教授会主席、泰国研究所所长、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泰语分会会长。代表译著:《〈帕罗赋〉翻译与研究》、《幻灭》、《泰国民间故事(精品评注)》。
任一雄(1953-),山西文水人,197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历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泰国研究所所长。代表译著《幻灭》。
张益民,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现任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公参。代表译著《做一个好人——个福布斯富豪的创业之路》。
熊燃(1984-),湖北武汉人,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泰语专业,师从裴晓睿教授,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代表译著:《〈帕罗赋〉翻译与研究》。
一代代北大学人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使得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硕果累累。
(二)华人华侨
华人华侨是将泰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先驱,他们一方面服务于在泰生活的华人,一方面沟通中泰文学交流。其中先期的代表人物有:肖佛成、陈棠花、许云樵、翁寒光、落叶谷等老一辈作家、学者。但由于他们的译作大多刊登于泰国报刊或在泰国境内出版。因此,真正意义上将泰国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来的华人华侨译者有:陈春陆、陈小民、林光辉(徐翩)、龚云宝、沈逸文、李自珉、陈建敏(耳东)、房英、王 道明等。其中,李自珉和陈建敏(耳东)有北大泰语专业的教育背景,在上文中已经介绍 过,在此不再赘述。
陈春陆(1930-),泰国北柳府人,祖籍广东顺丰,笔名春陆。代表译著《叻耀书简》、《泰国中篇小 说两篇》、《断臂村(克立·巴莫短篇小说选)》等。
陈小民,泰籍华人,祖籍广东普宁,笔名小民、觉民。代表译著有:《叻耀书简》、《泰国中篇小说两篇》、《断臂村(克立·巴莫短篇小说选)》等。
林光辉(1932-),泰籍华人,祖籍广东澄海,笔名徐翩,泰华文坛著名作家、翻译家。主要泰译中译著有:《魔鬼》、《诺帕蓬与姬乐蒂》、《泰国名家短 篇小说选》、《再会有?、《泰国民间故事选(第一册)》等,中译泰译著有《座山成之家》、《灭亡》等。
龚云宝(1935-),泰国华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泰语专业创始人,代表译著:《甘医生》、《谁之罪》。
沈逸文(1936-),原名沈森豪,泰籍华人,祖籍广东潮安,笔名沈逸文、沈牧、杨耕、牧翁,泰华文坛著名作家、翻译家。代表译著有:《泰国短篇小说选》、《崇高的荣誉》、《泰国小说选》、《我不再有眼泪》、《黎明》、《在祖国土地上》、《泰国作家短篇小说选》和《珠冠泪》等。
房英(1938-),泰国华侨,祖籍广东大埔。代表译著有:《四朝代》、《曼谷死生缘》、《克隆人》、《槟榔花女》等。
四、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泰汉翻译
谈到翻译,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文化的相对性。而任何文化都是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得以存在的,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萌发期、发展期、全盛期和衰落期,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永远保持其盛极不衰;同样,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也并非是单向度的,而是相互的。当一种文化处于暂时的强势时,它就必然以向其他文化施加影响为己任,但即时在这是它也难免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纵观中泰文学双向交流史,我国一直保持着文化顺差的态势,两国文学译介也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总体上,中国文学译介数量、质量、延续时间、影响等都远远超过泰国文学汉译,有史以来的不对等状态造成中国对泰国文学的了解一直处于表面和初级阶段。
当我们把囿于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那研究翻译本身的问题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当我们不再把中国文化标榜为“强势文化”,把泰国文化定义为“弱势文化”,两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可能。一直以来,我们讨论的都是中国文学如何影响了泰国文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泰国独特的文化以及其自有包容的土壤上滋生的泰国文学也是东方文学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促进中泰两国文学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彼此的了解和深度合作,而翻译,恰好是沟通两国文学的友好桥梁。诚然,泰国的几百年发展下诞生的文学作品和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下孕育的文学。
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的比较都是悬殊的,但是泰国依然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借鉴和品味。因此,基于文化研究的语境下,从两大片文化的平等对话的角度来进行文学作品的互译,从积极吸纳优秀文学作品繁荣我国文学的角度进行互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学术研究的理论武器和观察视角,使我们站得更高一些,超越于单一的思维模式,因而得出的结论和收获就会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不仅仅只是解决几个具体的技巧性問题。
参考文献:
[1]刘俊彤.泰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1958—2016[D].广西民族大学,2017:7-42.
[2]李欧.泰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13(01).
[3]李欧,黄丽莎.泰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
[4]戚盛中.中国文学在泰国[J].东南亚,1990(02).
[5]徐佩玲.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与发展概况[J].大众文艺,2012(01).
[6]李欧.泰国小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13(01).
[7]李欧,黄丽莎.泰国现当代小说发展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01).
[8]戚盛中.中国文学在泰国[J].东南亚,1990(02).
[9]徐佩玲.中国文学在泰国传播与发展概况[J].大众文艺,2012(01).
[10]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栾文华.泰国现代文学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孟昭毅等著.中国东方文学翻译史[M].昆仑出版社,2014.
[14]穆睿清.亚非文学参考资料[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15]庞希云主编.东南亚文学简史[M].人民出版社,2011.
[16]余定邦,陈树森.中泰关系史[M].中华书局,2009.
[17][苏]柯尔捏夫著,高长荣译.泰国文学简史[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