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乐
【摘 要】近些年来,媒体上曝光的有关困境家庭儿童的事件逐渐增多。全社会对该群体愈发关注的同时,也意识到对于困境家庭儿童的干预是刻不容缓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困境家庭儿童存在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关于困境家庭儿童社会融入的探索仍在继续。社会工作者不仅具备高效的理论和科学的助人理念,而且也在具体的实务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能够促进困境家庭儿童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设,助之更好地融入社会,构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篇章。
【关键词】困境家庭儿童;现状与对策;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201-02
一、困境家庭儿童概述
2019年,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然而,进入公众视线的关于困境家庭儿童的新闻报道,仍让大众的心脏为之一颤,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困境家庭儿童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六安爷爷和父亲亲手溺死九岁脑瘫女童,上林爷爷去世后3岁孙子依靠自来水活命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困境家庭儿童的干预显得十分重要。
困境儿童概念部分源自西方社会福利政策和西方儿童研究文献。高丽茹、彭华民两位认为困境儿童在我国出现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内涵上看,弱势儿童是相对于一般儿童而言的,指“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原因,其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的维护,因而其生存和发展遭遇障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支持和帮助的儿童”。从外延上看,建构了困境儿童的三级概念体系,而对困境儿童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1]家庭与儿童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没有存在脱离家庭的儿童。
可知,困境家庭儿童是主要由于家庭原因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有三个显著特征,一为困境,困境囊括多种情况,主要是生理性困境、社会性困境和多重困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二为家庭,是以家庭为一个单位,将儿童放置在家庭中,而不剥离出来进行干预。三为儿童,主要是相对于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而言的群体。
二、困境家庭儿童的发展现状
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困境家庭儿童,可知造成其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实际调研中,困境家庭儿童主要是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原因导致的家庭困难;其二是家庭功能失调、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儿童困难。
(一)生理性困境儿童,造成家庭的巨大压力
在困境家庭儿童中,有一部分比例的是由于儿童自身的原因,或因先天形成或因后天造成的大病儿童和残疾儿童,导致家庭的困境。这部分的儿童具有复杂性,情况轻者还可以适应社会,情况重者则基本上需要专人照看和帮助生活,这就使得家庭的困境不仅是物质上的需要,甚至还有教育、护理等多方面的匮乏。尽管现在国家对于残疾人群具有相应的补贴,但对于此类儿童的康复、护理、教育等方面并没有十分完善的措施,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社会性困境儿童,监护原因导致情感缺乏
一部分的困境家庭儿童的监护人因意外死亡、服刑、出走等原因造成监护缺失,使得困境家庭儿童处于极度缺爱的环境下成长,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其中一部分孩子的性格极端化,或者敏感谨慎或者脾性怪异或者喜怒无常,这也导致他们日后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困境家庭儿童在学校里不太容易与其他同龄人建立关系,学习成绩也相对落后,更易受到忽视,产生恶性的循环后果。
(三)隔代抚养,三代之间关系紧张
由于困境家庭儿童的第一监护人即父母,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履行监护责任,常由祖辈代为监护。隔代监护一个显著的困难存在于祖辈和孙辈两方之间的时代隔阂,产生沟通不顺畅,由此极易造成双方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另外,多数祖辈的经济能力也无法满足儿童的多样需要。由祖辈们单独抚养的儿童,仅依靠祖辈的养老金或者是微薄的工资生活,与其他儿童相比,使得儿童或自卑或怨恨,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三、困境家庭儿童的对策研究
家庭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其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促进困境家庭儿童的社会融入时不能将儿童从家庭中脱离出来。此外,中国的儿童福利保护强调家庭的责任,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对家庭的支持的提升给予困境儿童家庭集体性的支持、家庭层面具体的针对性的微观服务非常有效。[2]协同各层面、聚焦多角度的社会融入路径是未来提供困境家庭儿童服务的可行方向和有效方法。现试将从家庭系统层面和社会系统层面等进行干预,综合分析困境家庭儿童属于的各个系统,全方位考虑困境家庭儿童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总结出介入困境家庭儿童的可行对策。
(一)家庭系统层面
第一,进行定期入户访谈,深度了解困境家庭。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困境家庭儿童群体时,建设性地以家庭作为媒介,进行多次定期的入户访谈,详细、准确、具体地记录家庭的真实情况,并进行整理,同时可以将负责区域内的困境家庭进行归档分类,针对于困境家庭的具体需要和问题进行专门化地精准介入服务。
第二,加强亲职教育服务,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和责任感。开展亲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父母亲开展的专门化教育与服务,指引父母亲如何扮演角色,调整亲子关系等,以帮助父母亲成为合格而称职的家长。[3]监护人是儿童的第一负责人,有义务有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更好地教育儿童,明确自身的责任为儿童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第三,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服务,提升困境家庭的幸福感。为困境家庭儿童、困境家庭等提供家庭咨询等服务,发挥社会工作在家庭领域的优势作用,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等,进行多元化、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介入。同时,充分发挥家庭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帮助解决困境家庭的问题,链接相应的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第四,开展艺术性小组活动,提高困境儿童的社会适应力。由于介入的群体的独特性,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了更加贴近儿童群体的心理,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是采用团体活动的方式。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通过艺术性的小组活动形式,例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能够被困境家庭儿童广泛地接受,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了解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会系统层面
第一,加强宣传作用,增进社会认识和理解。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困境家庭儿童也并非全是刻板印象中可怜自卑的样子,也存在一部分家境殷实、成绩优异的。増强社会理解,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帮助社会大众应抛弃思维定势,防止标签化。同时也让困境家庭儿童认识到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带给他们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城市中努力适应,尽力融入这个让他们愿意参与的社会。[4]
第二,倡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困境家庭儿童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半熟人社会,法律进入家庭保护孩子,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因此,法律进入家庭具有合理性。法律应该建立与时俱进的规则,介入到家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制定之中,完善困境家庭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是对困境家庭儿童现有权益的保护,更是产生对社会的一种强烈警示的作用,预防悲剧发生的复演。
第三,呼吁统筹各方面资源,形成保护的多向合力。困境家庭儿童的保护需要由政府主导,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为困境家庭儿童构建良好的保护网络。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困境家庭儿童救助,达到优势互补。[5]并且加强各类救助保护政策的更新,适度扩大政府现有的困境家庭儿童覆盖范围和覆盖群体,将某些因特殊原因被政策遗漏的困境家庭儿童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来。
第四,建立完善的新模式,提供多元的社会服务。倡导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新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困境家庭儿童,根据其实际需要和问题实施不同标准的干预对策,并因当地因实际进行弹性调整。而且给予困境儿童经济上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是恰当的满足困境家庭儿童心理、精神需要也同等重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个性化的项目,充分满足困境家庭儿童的多样化需要。
四、结语
通过以多系统的角度对困境家庭儿童进行探究,而不把困境家庭儿童与困境家庭乃至社会环境割裂开来,适合新时代的困境家庭儿童的现状。但是,关于困境家庭儿童的理论和实务等方面的探讨仍是长期存在的。在目前看来,解决困境家庭儿童的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政府协同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长期努力,为困境家庭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困境家庭儿童的实际问题满足其需要,使其可以自信健康快乐成长,进而促进实现困境家庭儿童的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1]高丽茹,彭华民.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主题.江海学刊[J].2015,(4):111-112.
[2]黄晓燕.家庭支持视角下的困境儿童服务融合路径探讨[J].中国民政,2015,(19):27-28.
[3]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6.
[4]薄春晓.困境儿童社会保护服务机制研究[D].2017,(5):40.
[5]文秋紅.优势视角下提升困境儿童抗逆力的研究—以南京市W社区为例[D].2017,(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