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019-07-25 04:41王旗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

王旗

摘要:“荆轲刺秦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件大事。如何评价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理”与“婆理”怎么也统一不起来。赞誉者说,荆轲是敢作敢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九歌·国殇》),虽事败身死,却死得其所,死得英勇壮烈!贬抑者说,荆轲企图凭一寸之铁刺杀秦王来阻止或延缓秦国统一六国这个历史趋势,无异于螳臂当车,死于乱刀之下,毫不足惜!同情者说,荆轲智勇双全,惜乎不得明主而用之,空洒一腔热血,不幸而可怜,死得冤枉。

关键词:辩证;思维;褒奖

褒奖者主要有三条理由。第一,荆轲有出众的智谋。要刺杀一国之君谈何容易!为此,荆轲在“如何才能接近秦王”这个问题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首先,他揣度秦王之所恨,私见“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秦军叛将樊於期,一番言辞激将起了樊於期对秦王“常痛于骨髓”的仇恨,于是自刎身亡以满足荆轲拿自己首级面见秦王之愿。其次,他将秦王垂涎已久的燕国肥沃之地督亢(今河北易县、霸县一带)的地图准备到位。再次,他不惜百金从赵国一个姓徐的匕首收藏者手里购得“天下之利匕首”并以毒药淬之。最后,他挑选了“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武阳作自己的助手。作为燕国出使秦国媾和的使者,荆轲所携带的信物或者说献给秦王的“见面礼”,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的地图不可谓不丰厚(否则秦王也不至于“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作为行刺秦王的工具和应急人选,浸了毒的匕首和孔武胆大的秦武阳,不可谓不合适。到了秦国,他又用重金收买秦王的宠臣蒙嘉,让他在秦王面前替自己说好话并加以引荐,从而达到被秦王接见的目的。为了接近秦王,荆轲真是绞尽脑汁,一番准备工作真是做到了家。这些有条不紊、周到缜密的预谋,充分说明了荆轲有心智、有谋略,绝非鲁莽轻率的市井亡命之徒所可比。

第二,荆轲有过人的勇气。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只差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当时,“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虎狼之师正处于所向披靡之际。在这样的情况下,荆轲居然敢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居然敢在秦臣侍卫环伺的咸阳宫图谋不轨,简直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当秦武阳在众目睽睽之下“色变振恐”,引起了秦王的警觉与猜疑,眼看自己的计划就要暴露的危急时刻,荆轲能若无其事地向秦王解释道:“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千钧一发之际,多亏了荆轲的处变不惊、临机应变,才消除了秦王的疑虑。没有相当的胆识勇气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没有准备好应变的预案,是断然做不到这一点的。

第三,荆轲有远大的抱负。荆轲刺杀秦王的初衷本意并不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对他个人的知遇之恩,而是想活捉秦王协迫他立下“约契”,归还侵占的燕国土地。荆轲临死之前“箕踞”着斥骂秦王时就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因此,荆轲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生死于度外的行刺实际上是一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爱国义举。贪生怕死者决不会有这样执著坚定的信念抱负。

历史上肯定、称赞荆轲的人很多。比如魏晋时的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这样评价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认为荆轲虽然只是一个市井豪饮的“贱者”,但其英雄壮举“与世亦殊伦”“重之若千钧”。名为咏史,实为抒怀之作还有陶渊明的《咏荆軻》,在叹息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之余,陶渊明不无感叹地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大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说荆轲“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也对荆轲的“江湖侠骨”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贬损、否定荆轲的人也不少,他们所持理由主要有一条,那就是认为荆轲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开历史倒车的人。他们认为,战国末年,各诸侯国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怨声载道,渴望休养生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兵强,已经先后灭了韩、赵等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荆轲胆大妄为,企图逞个人能耐以刺杀秦王来阻止六国统一这个大趋势,简直是不识时务、不自量力之举!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把小小的匕首而停止前进甚至倒退,即使荆轲成功地刺杀了秦王嬴政,历史上也一定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秦王,统一六国是迟早要实现的事。因此,荆轲虽有智,但那是小智;荆轲虽有勇,但那是“匹夫之勇”。荆轲缺乏“观大局”“顺大势”的大智谋,死不足惜、死不足道。

唐代的李远曾写了一首咏史诗《读田光传》。诗曰:“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巾。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认为荆轲行刺秦王是草率、鲁莽之举,是闲事一场。田光,荆轲的朋友。《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欲报秦仇,先请田光,田光以不能胜任为由推辞了,但向他举荐了荆轲。谁知荆轲却失败了,所以李远要说荆轲“辜负田光一片心”。唐人刘叉《嘲荆卿》“报恩不到头,徒作轻生士”,北宋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认为荆轲之举惹怒了秦王,反而加快了燕国的灭亡。南宋鲍彪和朱熹也都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死得没有价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这句很有哲理的诗告诉我们,评价某些历史人物与事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对荆轲的评价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应有意识地选取一些著名人物与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掌握了大量论据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辩论。讨论、辩论要不以输赢定成败,而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目的。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