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雯
摘要:《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并进一步产生的具有启迪、净化、滋养和升华作用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具有情感共鸣、审美平等、向往真善美的性质。
关键词:低碳美学;陶冶型自由情感;《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改综艺娱乐化丢失的文化意境,如此成功源于它的自由情感价值,我国著名学者马立新教授的低碳美学理论为此类文化节目提供了探讨路径和理论支持,他提出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对人类精神和心灵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经典咏流传》符合陶冶型自由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的同时讲述历史知识,在解读思想观念的同时阐释人文价值,在传承诗词文化的同时创新艺术形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文化自信。
一、情感共鸣化传承文化经典
《经典咏流传》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是在创造经典,全民传承文化,亦是文化与观众在深层意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经典咏流传》的支撑体为中华诗词,但却是通过咏唱的方式将经典诗词改编并请歌手来进行传唱,“和诗以歌”的形式既延续了古代传统又灌注了时代精神的活力。
一位名不见经传却又才华横溢的梁老师凭借教书育人的心重谱古诗曲,以音乐的形式继承与传扬其中亘古不变、从未断流的文化诗韵,教育孩子们找到文化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远比外表的光鲜亮丽更重要。这首《苔》不但赋予了诗歌新的含义,还给了山里孩子表达心底深处对希望的追求,小生命也可以拥有绽放的大世界,再卑微的个体也会融入阳光中绽放自己的青春,于屏幕外的观众也可在倾听中提升思想深度,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苔花如米小的卑微,白日照不到处的阴暗,却依然不放弃生命的希望,孩子们的传唱展现出挣扎成长和不屈命运,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燃起了希望之火,其酣畅淋漓的自由情感不但可以洞悉人性的光辉,也可在共鸣中反观生命的本质。
自由情感的共鸣通过《经典咏流传》传达出的话语叙事,结合个人意识而产生的情感诉求,以享受到陶冶的自由情感,陶冶主体的精神,提高主体的审美,净化主体的心灵,调动主体的积极性的低碳美学极具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我们传承诗词,诗词也会给我们力量,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于学习中接受成长的光辉和力量,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可以产生入木三分的共鸣效果,不论是古诗词作者还是其折射出的人性都使中华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审美平等化融合大众传播
如此一档老少皆宜的国民节目能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同样也归因于《经典咏流传》没有严格的比赛形式,也没有比拼的竞技赛制,鉴赏和点赞的形式取代了商业化的比拼制度。经典传唱人的筛选也并不严苛,从博士导师到乡村教师,从音乐家到小学生都广泛性参与,诗词像文明的火把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承。传唱结束还会有专家点评和科普,辅以简单易懂的讲故事方式风趣幽默地解释诗词背后的文化和内在意蕴,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拓宽了古诗词文化的传播方式。马立新教授提出:“自由情感美学理念是尊重、适合并服务社会大众的一种审美观,它捍卫所有人的审美权利,否认审美上的等级秩序”(1)。而《经典咏流传》中不同背景、年龄、社会地位的人集聚一堂,共同传承中华优秀的古诗词文化。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所在之处,这种崭新的创意表现形式,不分阶级的平等,正是低碳美学中自由情感审美的展现。
现代人皆可从古人的喜怒哀乐中领悟到文化的熏陶,这是低碳美学中陶冶型自由情感的体现,低碳艺术塑造低碳人凌驾在其他艺术之上(2)。毫无曲高和寡之势的节目才能深得观众喜爱,艺术并不只是高高在上供人瞻仰的艺术品,艺术需要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将知识性与大众性完美结合才会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兼顾了学术和娱乐的平衡性,既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愉悦,又能进一步升华审美主体的情感。无论是传统的大鼓、古筝、葫芦丝还是现代的贝斯、钢琴、电吉他还是地方民族乐器的马头琴,所有的音乐元素经过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地整合在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辅之艺术娱乐的手段,三千年的古诗经传唱变得时代气息十足,并捍卫了所有观众的审美权力。
三、向往真善美激发文化价值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自由情感是在特定审美情境下,审美主体与没有利害关系的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古代诗词歌赋有其独特的韵味,诗歌可以采用现代流行元素,但是要体现诗歌的情感之美,韵味之美显得尤为重要。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积极传承经典文化力求探寻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蕴,是低碳人不约而同产生的想法。我们的诗歌从《诗经》开始启程,薪火相传的文化脉络为如此长的一段历史征程增添力量,经过无数次朝代更替和外侵内乱的民族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自古以来的诗歌相伴,有诗会有歌,有歌必有诗。
低碳美学中陶冶型自由情感的不应该向人类自身的功利性和运用性屈服,应该讲求真与善的同时更兼具美的功能,低碳美学的本质在于对原始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超越(3),而不是继续传承下去的功利性现代美学。“风”在古代是诗歌创作中到民间采取音乐元素,故又称之为采风,这也是低碳美学中的“真”的表现。“善”在“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例如农业社会的耕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口口相传的山歌传荡在山野间,愉悦的情感在传唱中得到升华,以此传达出“善”之“美”。中国的诗词本身的意象和节奏极具真与善,融合进旋律会更加优美,创作者和艺术家将音乐与中华诗词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对于文化的接收方式。1994版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由明朝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改编而来的,经由岁月洗礼依旧魅力不减。“真”的是三国的尔虞我诈、成败兴衰在杨洪基老师的演唱中栩栩如生,“善”的是浑厚的男中音蕴含着《三国演义》中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凉感叹之意,“美”的是不让经典沾染上一点不洁和瑕疵的音乐家,用生命的热血去传播和传承经典悠久广博的文化瑰宝。这正是陶冶型自由情感对真善美的要求和体现,自由情感在“真”与“善”的陶冶中传递“美”的价值的独立性。
四、结语
《经典咏流传》的情感产生审美主体的共鸣以传承文化经典,娱乐与知识兼具的审美形象融合大众传播极具平等化,极具低碳美的真善美进一步激发文化价值。陶冶型自由情感的激发需要全部心灵感官的运作,得以进一步激发对优秀作品的沉浸性思考,具有中国风格的《经典咏流传》为人类审美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这是超越世俗力量极具真实的人性之美。
注释:
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01):117.
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59.119.
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06):100.
参考文献:
[1]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01):114-121.
[2]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06):98-110.
[3]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59,93,106,129,135.
[4]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2014(04):84-89
[5]马立新.数字艺术本质新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2):42.
[6]孙宜君,张国涛.诗词融新乐文化世代传:《经典咏流传》的艺术创新魅力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4):114-117.
[7]王若子,郑石.《经典咏流传》对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传播[J].出版广角,2018(2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