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善
【内容摘要】现如今,新课改正在大力的推广,关于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现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实际情况,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 误区 对策
全国正在对高考体制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而且它工具以及人文性的特征正在展现出来。因此,的语文老师应该走出现在的舞曲,然后对于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纠正,进而改进方式。
一、 只学不教的“甩手型”教学误区及对策
如今的新课标的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有的老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甚至有的老师将它错误的理解为主要突出学生在其中的主体的地位就好,却忽视了自身的主导的作用,所以他们在课前也不好好备课,对于教材也没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无法准确的分析清楚,在整个的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甩手型”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整个课堂当中都是处于放任的状态。比如有个老师在进行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讲授的时候,从课前的预习到在课中的探讨还有课后作业的点评都是由学生资助完成的,而作为老师,他在整个的过程中,成了听众。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之上,频繁的出现错误,在结束课程之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连课文的朗诵都没有做到,或者文中的生字都没有认全。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重视自己的主导的地位,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应该以老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正确的看待“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然后走出这个误区,要始终将老师的主导地位作为前提。比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教授的时候,老师要对教课前进行仔细的准备,然后对整个教学的过程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过程中要及时的关注学生们的情况,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怎样对课文进行朗读方面,老师应该做出示范,然后带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当中领略当中的精彩。在对课后的作业进行点评的时候,老师就要自己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要发现学生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 重外轻内的“表演型”教学误区及对策
新课标的改革以及强调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主张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使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工具,重视阅读的体验,提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情感,进而提升语文的素养。然而有的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并没有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忽视了形式为辅,内容为主的原则,只是注重那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實际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指注意到了“形似”的外表,而对“神似”的内在忽视了。有的就直接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从课堂的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使用的多媒体来进行展示,却忽视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对此还处在懵懵懂的时候,就将视频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了,这样做基本上就是用多媒体代替了老师的示范性阅读和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也就使得语文课变为了对多媒体的展示课。还有的老师在学生没有对此理解的时候,就安排他们讨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只能进行表面层次的讨论,从而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内容作为重点,然后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安排,要坚持手段和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比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授的时候,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皇帝穿着新装被其他人嘲笑的样子,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交流之前,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在带领学生进行片段的学习,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 只奖不罚的“激励型”教学误区及对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正面的评价,希望老师经常采用正面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但是他并没有说不需要对此进行批评。然后现如今,老师们对这一要求的认识还不够,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很容易走偏,形成“只表扬不批评”的现象。比如在教授《桃源记》的时候,在学生进行发言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错误,但是老师也没有及时的指出来,相反对此进行了表扬。这种表扬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存在感,从而也就降低了表扬的实际的效果。所以,应该以表扬为重点,批评为辅助,坚持两者相结合。在表扬的时候,要适度、准确,不能对此进行放大或者缩小。在批评的时候,不仅要对错误进行指出,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接受。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在的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对于此的认识不够深,导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应该对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思并且改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08-109.
[2]胡娅丽.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17-118.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