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比较研究

2019-07-25 00:00关雅心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剧作红旗渠豫剧

关雅心

摘要:2005年豫剧版《红旗渠》与2011年话剧版《红旗渠》在戏剧矛盾特性、结构特征、艺术蕴藉等方面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红旗渠》戏剧研究

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是在河南省林县引漳河水造渠的真实事件上所进行的艺术改编。近年来,对红旗渠的研究常见于宣传红旗渠精神,而对红旗渠文学价值挖掘较少。笔者将基于文学价值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对以上两个剧作做比较研究。戏剧与戏曲的界限一直存在分歧,一种说法认为两者属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另一种认为戏剧包含戏曲。笔者将采用后者,即“照逻辑学的道理,作为‘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的‘戏剧应是‘上位概念”①。

一、矛盾特性

关于戏剧的矛盾特性,大家普遍认同的便是布伦退尔的“冲突说”:“戏剧的对象和目的是表现人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当人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冲突,这就是意志冲突。”②从宏观角度出发,豫剧版、话剧版《红旗渠》都符合“冲突说”,主题皆是林县人民与严重缺水的现实状况作斗争,克服重重困难穿越太行引漳河水造渠。两者都体现了民众要克服缺水现实、引水的强烈愿望,這一愿望的实现受到现实状况的层层阻挠,是主观意志与客观现实的冲突。

从微观层面、情节线索的发展来看,话剧《红旗渠》则更符合阿契尔的“激变说”——“一个剧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总是命运或环境的一次急遽发展的激变,而一个戏剧场面,又是明显地推进着整个根本事件向前发展的那个总激变内部的一次激变”③。话剧《红旗渠》就是由具体的激变推动总激变的发展,其中具体的激变主要有三个,分别为黄继昌事件、吱吱事件,以及以张光明为代表的调查事件。黄继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对建渠工程提出质疑,杨贵表示愿意与之较量。众人对建渠投以极大热情,小女孩吱吱也主动帮忙挖野菜,却不幸在炮弹炸山体时被青石板砸中身亡,黄继昌因此受到感化。这时,张光明调查组因接到告状信前来对工程开展调查,民众们选择集体婚礼的形式一表建渠决心,却因洞穴意外坍塌伤亡惨重,遇难者家属的言论对工程能否继续开展便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以继红妈为代表的家属选择忍受痛苦、力挺修渠。三个具体的激变互相推动交织,促成了总激变红旗渠工程的顺利完成。

豫剧《红旗渠》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较话剧《红旗渠》不同,情节的设置相对于相互交织推动的话剧《红旗渠》来说较为简单,幕与幕之问没有直接的联系,抽取出来其中某一幕对剧作的整一性影响较小。情节的选择主要通过施工日常来突出意志问的较量,保山叔拖着病躯战斗、民众们热情捐钱捐物、轮流吸一根烟,以及通过唱同讲述的周虹为了红旗渠工程一再推延婚期,等等。而少有宏观场面的展示,例如二孬吃野菜中毒与蘅鹉涯民工受伤仅仅用舞台提示语做“剪影式过场”④处理;漳河大坝出现险情的情况也未作描绘。不管是施工日常的展示,还是对宏观场面剪影式的处理,都彰显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符合“冲突说”。阿契尔虽然一定程度上反对“冲突说”,但并不认为两者是绝对矛盾。正如谭霈生所言:“恰如‘冲突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样,‘激变说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戏剧,很难自圆其说。”⑤因此,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的不同层面都恰好符合这两种理论。

二、结构布局

结构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从不同角度出发,一个剧作并不总是拘泥于某一种结构。首先,从情节内容的发展上来看,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皆采用的是开放式结构。笔者在前言中便提到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按照时间顺序演进,在十年之久的时间段里进行选景设事,选取场景多变,豫剧版《红旗渠》作为戏曲,具有时空的高度自由化,共有六幕,每一幕又有若干场面;话剧版《红旗渠》共十三个场景。两者在丰富的情节中凸显红旗渠精神,都充分反映了“开放式”情景结构的特点。然而从深层次对情节问的联系进行研究时,两者的结构显然是不同的。在上一节中,已经知道豫剧版《红旗渠》每一幕都是独立的,幕与幕之问没有必然联系。话剧《红旗渠》显然不同于此,删减其中某一幕便使得情节中断,影响剧作的完整性。在现有的结构理论中,笔者没有找到完全与这两个戏剧符合的结构理论。举个例子来说,阿契尔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式”的结构,多中心、多头绪较吻合话剧《红旗渠》的特点,然而在话剧中几条线索的联结是较为紧密的,并不符合该结构“散”的特点;豫剧《红旗渠》情节较分散,却构不成多头绪。其他理论都不尽贴切,不再赘述。

从此处可得到启发:文学是流动的,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关于其理论的研究也要不断探寻。

三、艺术蕴藉

(一)表现手法豫剧版《红旗渠》与话剧版《红旗渠》主题虽同为引水建渠,在内容上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话剧《红旗渠》主要是运用直接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展示建渠过程,让欣赏者直击现场面面:对各公社积极赶着修渠造成道路的拥堵场面、为疏通道路引起的拆祠堂事件、吱吱的牺牲,以及调查事件等都是通过直接描写展开的。豫剧《红旗渠》则是采用问接描写,从民众生活的困苦中凸显修渠不易,对于建渠的直接场面则是通过唱腔进行讲述,重大悲剧性场面则在每一幕的结尾进行简单描绘。

作为一种审美艺术,话剧《红旗渠》运用直接描写把场面恢宏的气势铺陈开来,更能充分调动欣赏者的内摹仿,感受所蕴含的艰苦斗争的力量。豫剧《红旗渠》从生活细节着手,以小见大,能够更好地调动欣赏者的情感,增加理解感知度,对造渠过程以及悲剧性的场面简略处理,详略得当,在温情的感动中增加激荡人心的力量。

(二)技巧锤炼 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毛姆)。好的艺术技巧会为作品增色。话剧《红旗渠》剧作主要采用了两种技巧:“重复”和“紧张”的设置。剧作中主要有两处运用了重复,一处是杨贵话语:“这是命令,死命令!/不许找客观,不许谈条件。”⑥共重复三次,一方面体现了建渠的迫在眉睫,从侧面彰显了缺水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表现出杨贵建渠的决心和斗志,体现出他爱民心切。另一处是吱吱牺牲后把她生前的声音作为画外音重复出现:

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凤兰姑姑,金锤叔叔,你们修渠快点呀!你们口渴了我给你们喂水,你们没吃的我去给你们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认得!⑦

漳河水“哗哗”地流不仅是吱吱的梦,也是每一位林县人民的心声,重复出现既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悲恸与同情,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同时也是剧中人物化悲愤为前进的动力,为建渠成功助力。

“戏剧建筑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⑧。杨贵被撤职的紧张感因婚礼的进行而悬置,在人员伤亡惨重之后开始加剧,到最后一幕在李继红家里,张光明询问众人是否对修渠有意见开始深化:

刘西城我说两句……

蜷缩在圈椅子中的继红妈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刘西城(一愣,咂咂嘴)我是说……

圈椅中那个蜷缩的体内又发出了一声咳嗽。

刘西城(吭哧半天)我……说完了。⑨

在这一说一咳之中紧张达到了顶点,一说一咳之间是压与抗的较量,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可见林县人民为建渠所承受的苦难之深。

豫剧《红旗渠》主要通过曲词和宾白推动情节发展,彰显人物性格,传达剧作精神意韵。其遵循了李渔提出戏曲语言的一贯特点:“贵浅显”,语言通俗易懂,灵活运用地方方言,口语化色彩浓厚。唱词主要运用的是排韵,一韵到底,节奏感强。念白中最突出的是插科打诨,比较突出的情节是:

众民工围住铁柱,将其按倒,民工甲从其兜里翻出一纸包。

民工乙先叫我聞闻!(夺过纸包,打开一闻)呸呸呸,麻叶!咦,营长,这里还有虱子!

民工丙一公一母。

二孬还是双眼皮儿(众大笑)

牛大刚咋啦你?

民工丁虱子咬着我的腚啦!

众大笑。扒掉民工丁的外裤,露出大花裤头。⑩

在一笑一闹中,凸显了浓厚的地方幽默色彩,民工们在苦中作乐,可见他们对修渠抱定的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另外,豫剧《红旗渠》作为戏曲,其时空的高度自由化同样是突出的艺术特征,剧作不局限于永恒的时空,时问和空间都得到了延伸与拓展,使剧作的丰富性得到增加。

①陈多:《中国戏曲美学》,百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7页。

②⑤谭霈生主编,陈珂等编撰:《戏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第65页。

③⑧[英]阿契尔( W.Archer)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第33页,第158页。

④⑥⑦⑨杨林:《红旗渠(话剧演出本)》,《河南戏剧》2012年第3期,第78-94页。

⑩郭虎寅、张芳:《红旗渠(豫剧演出本)》,《东方艺术》第16期,第110-111页。

猜你喜欢
剧作红旗渠豫剧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刘桂成剧作的艺术特征初探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吴城垡惊悚漫画世界的构建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