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财堂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6002
结肠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炎症性息肉比较多见,多在炎症治愈后可逐渐消失;但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遗传倾向,也有恶变的倾向。结肠镜是检出息肉并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通常在检查同时可通过结肠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1]。目前在临床中,氩离子凝固术(APC)及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尤其是针对直径<3 cm的结肠息肉[2],EMR针对黏膜病变,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病变,利用高频电切技术将病变的黏膜进行剥离治疗[3]。为分析不同结肠镜治疗方法对不同类型结肠息肉的各自优势,现选择APC、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EMR3种常用的内镜方法治疗结肠息肉,对比3种方法的疗效,现收集该科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之间电子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检出结肠息肉700枚,现报道如下。
收集该科电子结肠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检出结肠息肉700枚,其中炎性息肉202枚,腺瘤498枚;男385 枚,女 315 枚,男女性别比 1.22∶1,年龄(64±9.8)岁。患者分为3组:APC组500枚、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组150枚及EMR组250枚,各组资料的年龄、性别、病情、息肉种类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行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我们对患者随访一直追踪到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电子结肠镜 (cf-h260),EMR一次性圈套器(WF-2421DT),高频电氩气刀发生器 (APC ICC200,APc300)。患者在需要在术前禁水、禁食6 h,在术前2 h口服清肠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和爽)溶液,约200 0 mL,第一次剂量为600 mL,每隔15 min口服200 mL,并嘱患者多排泄,保证肠道的足够清洁。APC组的氩气流量为2 L/min,电凝指数为A40-60,功率为50 W,内镜专用APC探头(直径2.2 mm,长3.0 mm),镜下要仔细观察息肉大小,形状,首先进行换气,然后小心插入氩离子凝固导管,在病灶上方约0.2 cm处 ,开始进行APC治疗,时间约1~3 s/次。凝固后的病灶表面会逐渐的发白、泛黄甚至发黑,通常以整个病灶在内镜下全部切除可停止操作。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首先用圈套器套住隆起息肉基底部,然后给予高频电流发生器 (功率35 W),用圈套快速切除息肉,息肉切除后,基底部表面会出现泛白,必要时可给予氩离子凝固治疗。用圈套器摘除病变后,需回收局部的残留息肉。EMR组使用内镜注射针在病变边缘的口侧端及肛侧约1.5 mm处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 10 mL,黏膜下层与息肉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病灶周边的黏膜组织也会逐渐发白、隆起后部分加用圈套器套住基底部,启动高频电流发生器,功率35 W,一次性摘除病变组织及少许的正常黏膜。
该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APC组、EMR组分别与高频电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C组与EMR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的疗效对比
结果表明:EMR组、高频电切组分别与AP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频电切组与EMR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的疗效对比
医学上认为,在结肠内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病变组织,在未做病理明确其性质前,我们均其为结肠息肉[4]。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更多见。息肉按性质分主要分为非肿瘤性及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应为炎性刺激、逐渐增生而产生的息肉,这一类息肉通常不会癌变,通常不需要过分的干预;而肿瘤性息肉则不同,如结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有癌变倾向,是需要及时手术治疗的[5]。结肠息肉病因多和以下因素相关:如长期便秘、长期慢性炎症、家族遗传及病毒的感染、与年龄正相关[6]。APC原理是利用电离后有导电的作用氩离子体(即氩气),可使病变息肉组织发生凝固,而且凝固深度是自限性的,因此可避免发生肠穿孔并发症[7]。以往研究[8]认为如果息肉直径>3 cm会增加恶变的可能性,且很难进行内镜切除,因此临床通过内镜治疗的结肠息肉的适应症主要是直径<3 cm,通过本研究对治疗结果的观察,表明APC组对于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疗效高达98.77%,疗效比较好;但对于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APC效果欠佳,有效率仅有69.57%,主要原因是APC的治疗深度较浅,不能完全治愈深度较深的有蒂隆起的息肉,因此APC的应用也具有局限性,APC不适用治疗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组治疗有蒂隆起治愈率92.53%,说明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在治疗有蒂隆起的结肠息肉方面有优势,但治疗浅表隆起有效率仅有60.71%,曾有研究[9]报道高频电切除术穿孔的发生率为0.32%,该研究也出现了1例的肠穿孔,因此说明不适合应用于治疗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EMR组治疗直径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有效率95.38%,治疗有蒂隆起治愈率高达99.16%,并且均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Amonkar等[10]认为,结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术后的第1年,第3年,第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0.9%、38.2% 、52.6% 。因此,我们在切除术后的长期随访应持续追踪是很重要的,对其术后并发症应进行进一步对比研究。
通过该次研究,在治疗结肠息肉,APC适用于浅表隆起的结肠息肉;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可用于切除有蒂隆起的息肉。EMR对两种结肠息肉都有效。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各个内镜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这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