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一幼儿园 李杨娟
参考资料
早期阅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促进工具。教师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参与者,其指导策略关乎着幼儿阅读兴趣的提升、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科学的指导行为和教育策略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基本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结合我园“书香校园”的园所特色及教研课题,我园教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活动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更有效地发挥了阅读材料的作用,切实提高阅读活动的实效性,帮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为提高阅读活动的实效性,了解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的指导情况,我们对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汇总分析:
图1.每周开展集体阅读活动的次数
图1显示,教师所在班级每周开展集体阅读活动次数在5次以上的比重最大,占44.44%;次数在3~4次的比重较大,占38.89%。由此可见:教师每周能坚持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对班级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较为重视。
图2显示,班级教师开展集体阅读活动时采用提问法、表演法、游戏法的比重为前三位,分别为83.33%、83.33%和77.78%,其它各类教育方法也有使用。由此可见:教师开展集体阅读活动时运用的教育方法多种多样。
图3显示,教师所在班级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方式中集体教学的比重最大,占44.44%;个别教学的比重较大,占27.78%;小组教学占16.67%。由此可见:教师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时能做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图4显示,教师开展阅读活动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依据中阅读材料丰富且幼儿感兴趣和阅读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各占100%。由此可见: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以幼儿为主体,着眼于幼儿的个性发展特点,且阅读内容渗透在幼儿生活中,更着重于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图2.开展集体阅读活动时采用的方法(多选)
图3.进行早期阅读活动的方式
图4.选择阅读材料的原因(多选)
图5.教师在指导前所做的准备活动(多选)
图6.阅读指导时使用媒介(多选)
图5显示,教师在指导前的准备活动中了解书本蕴含的文化典故、粗浅阅读书本和画面内容、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比重为前三位,分别为88.89%、77.78%和77.78%。由此可见:教师指导前对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储备较充分。
图6显示,教师阅读指导时使用的媒介中图片、电脑多媒体设备、模型的比重为前三位,分别为94.44%、94.44%、38.89%。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阅读指导时的使用媒介以图片、电脑多媒体为主,信息化电子媒介运用较多,互动操作类实物媒介运用较少。
图7.教师指导时怎样处理图文关系
图8.教师指导第一次阅读时的导入方式
图7显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信息来处理图文关系的教师比重占55.56%;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与讲述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图文关系的教师比重占38.89%。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指导幼儿处理图文关系时倾向于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以听觉(教师讲述)和视觉(幼儿观察)相结合的视听阅读方式指导幼儿感知图文关系。
图8显示,引导幼儿第一次阅读时的导入方式中师幼共同观察画面、幼儿猜测故事内容的教师比重占83.33%。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来指导幼儿读图、开展阅读活动。
图9.幼儿阅读后的延伸活动(多选)
图10.教师指导幼儿阅读内容情况(多选)
图9显示,幼儿阅读后的延伸活动中表演活动、绘画活动、游戏活动为前三位,分别是72.22%、66.67%和61.11%。由此可见:幼儿阅读后的延伸活动大多渗透于表演区、美工区、日常生活、游戏等非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为防止幼儿阅读疲劳,采用了镶嵌式(互补式)的阅读指导策略。
图10显示,将幼儿阅读内容的指导定位在图画的观察的教师比重最大,占88.89%。由此可见:幼儿期识字不多,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图画的观察力是教师在开展早期阅读时指导的主要内容。
根据此项问卷我们了解到,本园教师每周开展集体阅读活动次数较多且方式形式多样、较为丰富;在阅读活动中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着眼于幼儿的兴趣和日常生活,使幼儿和阅读材料之间有情感共鸣;教师在阅读活动指导时从“图”入手,让幼儿在看图、说图、听图的过程中加深对图画阅读的理解,提升了幼儿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了幼儿仔细观察、敢于想象的阅读习惯,幼儿对阅读活动兴趣较浓,参与度较高。
由此可见,本园教师已掌握一些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不足之处在于本园教师阅读指导时使用媒介较单一,以图片和多媒体设备为主,缺乏师幼间的良性互动,也不利于幼儿视觉的良性发展,可适当添加些师幼动手操作的实物媒介,如自制绘本、图卡等。
基于此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阅读活动时应提高教学智慧,加强自身文学素养;了解幼儿的阅读需求,提升教师自身阅读指导水平;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促进师幼间良性互动并努力将幼儿的阅读与集体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等有效整合。
结合我园的教研活动,我们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积累、总结了一些开展阅读活动的经验。
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我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思想,实施开放式主题活动课程。我们依据主题活动,整合班级环境资源,充分利用活动室的空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隐形价值,帮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积累、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创设与主题课程相一致的区域阅读环境,依托主题课程,我们在阅读区的创设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区角的创设理念、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策略等各个方面侧重点也不相同。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步入集体生活,我们利用一些柔软的靠垫和卡通玩偶,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有“家”的感觉的温馨阅读环境: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创设了充满了文化气息的“阅读书屋”,将各类图书按照功能和孩子们的阅读喜好进行分类:科普类、童话类、益智类……还请爸爸妈妈将自己珍藏的图书拿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根据他们的需要,教师在阅读区中开设图书医院和报社,除了满足基本的阅读功能外,幼儿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说的故事、新闻用各种方法制成小书和班报与大家分享。
结合主题内容,我们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创设主题书架,投放与主题及日常生活相关的图书及百科知识类方面的图书,拓宽幼儿的阅读内容。主题活动开始之初,我们投放教师“预成”的图书。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新的阅读内容——在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时,故事《还有谁要上车》情节有趣,语言重复性强,深受小班幼儿喜爱。活动前,教师预测幼儿可能产生的问题与表现,投放相匹配的阅读书籍;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车上的乘客感兴趣,愿意模仿乘客的外部特征进行故事表演;当幼儿进一步对生活中更多的动物的特征及习性感兴趣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观察、饲养等系列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及阅读书籍更全面地了解生活中的动物。在此过程中,“预成”与“生成”有机融合,丰富了幼儿的阅读内容。
多媒体以其形象性、生动性的优势,更好地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我园教师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幼儿阅读指导的使用媒介以图片、电脑多媒体为主,信息化电子媒介运用较多。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课件等材料,运用多媒体工具,帮助幼儿在多感官的刺激下进行学习,满足不同能力、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运用互动操作类实物媒介,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及他们对语言核心操作能力的敏感性。
家长作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我园在日常坚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幼儿每周五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回家与父母进行阅读;寒暑假坚持开展“金牌阅读小明星”打卡和评选活动,激励幼儿坚持阅读,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1.“图书漂流”活在同伴互动
“图书漂流·好书共享”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在漂流活动中,不断增加幼儿的阅读量,帮助幼儿树立了珍惜图书的良好意识;每个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在书后阅读记录卡上写下阅读感受。“图书漂流”活动不仅使幼儿阅读到更多的好书,也在共读中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
2.“图书漂流”贵在亲子共读
每学期的家长会,教师都会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向家长推荐书目,帮助家长有选择性地给幼儿买图书并带领幼儿阅读,亲子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增进亲子之情,创设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每个寒暑假,我们也会发放阅读记录卡,鼓励幼儿坚持阅读,在开学时评比阅读小明星并予以表彰。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父母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图书漂流”不是完全放任的无指导阅读,而是教师提前做足功课——每学期投放到班上的漂流图书,教师要自己先阅读,根据阅读情况,设计相关的阅读反馈表,将亲子阅读中幼儿的阅读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在反馈表上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回复,有问有答有思考,使阅读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幼儿园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图书漂流”活动,每年向班级投放一定数量教师筛选的绘本,每周五幼儿借书回家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并对阅读情况进行记录。年末,我们对幼儿的借阅记录卡进行分析统计,检验投放的绘本是否适合该年龄段幼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并且受该年龄段幼儿喜欢的图书。在此活动中不仅增加了幼儿阅读量,增进了亲子阅读的乐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坚持研究,提升了教师对幼儿阅读材料投放与指导的专业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家园携手、科学指导并持之以恒地陪伴幼儿坚持阅读,让孩子们在老师和父母的陪伴下体味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的能力,进而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