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 周立波
参考资料
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是预设和生成相互交织于一体的活动样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认知需要,我们依托浙江省生命课程用书和园所园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组合成适宜、适合的主题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多渠道的组织形式,不仅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更是促进教师教育引导的作用。自主学习,是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事物、获得信息、取得经验、提升认识,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行为。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自主学习在课程创生中如何引发、如何推进、如何体现,现以大班课程活动“滚动吧,花蛤”为例,探讨教师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与支持。
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内容的生成已经大于预设,主题往往来自于幼儿的兴趣,活动涉及的经验也是多领域、多学科的,这需要教师有敏锐捕捉幼儿学习契机的能力。
喜欢吃、喜欢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边吃边玩更是每个孩子的最爱。中餐的时候有一道菜是红烧带鱼,饭后孩子们说:带鱼很腥我不喜欢;带鱼很好吃呀,带鱼刺不多吃起来方便……我观察了一会,问道:“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海鲜?”话音刚落,这个话题便在孩子们中间引起激烈地探讨。
幼1:我喜欢吃大螃蟹,味道可美了。
幼2:海瓜子好吃,肉嫩嫩的。
幼3:我最喜欢吃花蛤蒸蛋……
幼4:大龙虾是我的最爱,超级鲜。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对哪种海鲜最爱,我建议:“要不我们来投票,比一比哪种海鲜喜欢的人最多。”提供纸板、设计投票圆盘,每人一个投票贴纸,孩子们一边商量一边从这么多的海产品中画出大家都比较喜欢的6种海鲜(螃蟹、花蛤、带鱼、鱿鱼、虾、鳊鱼)。经过一番投票,有10位小朋友选择了花蛤,他们一致认为花蛤好吃又好玩。于是,“花蛤”课程活动由此开始了……
图1.“你哪种海鲜最喜欢?”投票圆盘
如果教师未能在饭后捕捉幼儿动态,便会错失良好的教育契机,阻断课程活动的创生。教师的一句“你们最喜欢什么海鲜?”其实,是为确定活动主题进行了铺垫,既引发幼儿的话题集中,衍生出了活动主题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又为后续的主题探究提供了信息。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生活经验,在围绕“花蛤”的主题上,孩子提问:“哪种花蛤里面有珍珠?花蛤是在海里,还是在河里?花蛤有舌头长在哪里?花蛤身上的花纹怎么都不一样……”
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是支持活动继续开展的动力,不断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意愿;大班幼儿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但会刨根问底,而且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教师继续帮助幼儿延伸学习兴趣:“怎么可以知道关于花蛤更多的东西?可以用什么办法?”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变化。
任何一个课程活动最大痕迹的是幼儿学习思考过程的记录,或简易文字、或照片、或统计图、或图画,充分发挥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根据“花蛤”这一课程主题的不断深入,引导孩子做主题计划,计划包括了对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行具体的思考。我们共同通过搜集、记录、整理、合成主题活动的过程性资料,不断提高了深入思考、具体实践、归纳提炼的能力。
我们在预设和生成中不断交织,如预设了儿歌《花蛤之歌》,通过学习儿歌了解了花蛤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生成了社会体验活动“买花蛤”,真实感受了买花蛤的交易方式。不断的推动、生成,学习从表层慢慢走向深入。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高涨与学习思维的成熟。
“花蛤的颜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这是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花蛤中发现花蛤最显而易见的秘密。他们开始有序观察、认真研究,在摆弄中发现每一个花蛤的纹样不同,并且用笔画出所观察的各种纹样进行比较,发现生活中的轮胎纹、瓷砖纹与花蛤纹有相似之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
图2.花蛤的多种纹样
在介入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要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做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也因为,持续学习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引发更深的思考。“花蛤的里面藏着什么呢?”孩子们发现花蛤有两个触角,可是没发现脚,那花蛤会走路吗?它又是怎么排泄的呢……带着诸多疑问,孩子们回家继续研究,上网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看海洋刊物,想方设法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图3.花蛤的基础知识
学习的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在不断增强,孩子们对于花蛤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表层——他们在所带来的花蛤中发现另一种类似的贝壳,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了解了这种类似的贝壳叫文蛤(或许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会忽视这种意外的发现而与意外的收获擦肩而过),引导幼儿进行二者比较,是为了让幼儿感知更多的学习点,积累有效学习的方式。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真实地进行类比,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最后的记录结果,孩子的图画方式、老师的文字记录,都完美呈现了探究的结果,助推幼儿更饱满的学习热情。
图4.花蛤与文蛤的比较说明
孩子们对于花蛤的探究热潮处于上升阶段,课程主题活动往往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从认识物体现象到认识物体本质,从感性认知到理性习得,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最愿意的方式在于回归生活中。那么,花蛤回归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美食花蛤”。怎么吃?如何吃?孩子们开始讨论、研究、计划。根据生活经验,梳理出花蛤的4种不同吃法,如红烧花蛤、花蛤蒸蛋、葱油花蛤、花蛤粉丝,孩子们酝酿着出个海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帮厨做个有仪式感的“花蛤宴”。
图5.“美食花蛤”的海报设计
父母的介入并不单单只是完成现场的烹饪,而是让孩子在观摩烹饪的过程中看到了花蛤的变化,颜色的变化(从深到浅)、形状的变化(从合到开)。在品尝的过程中认知不同的烹饪口味,以及了解花蛤烹饪搭配的变化,因为这样直接的体验,边吃边玩、边吃边学、边吃边聊,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所以,一个好的课程主题活动需要不断地生成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更需要遵循“做中玩,玩中学”的学习特点,推动幼儿深层学习的能力不是口号,而是需要真实地落地。
图6.“美食花蛤”的现场
在品尝花蛤的时候,突然有个孩子说:“里面有很多沙子。”带着这个问题,新一轮的花蛤探究话题又出现了。孩子的学习始终没有停止,作为老师的我们,要随着孩子的学习需求铺设学习平台。我们一起研究,最终发现花蛤里有沙子是与花蛤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孩子们做了个实验。
实验材料:花蛤、淡水、盐水、海水、加油的淡水等
实验时间:11:00~15:00
实验目标:
1.探索花蛤在四种不同的水中发生的变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初步了解花蛤的生长环境和条件,知道养殖花蛤的方法;
图7.花蛤养殖实验观察表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因为花蛤是生长在海里的,而海里有大量的沙子,花蛤在行走或者呼吸的时候带入了沙子。这个发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持续观察的能力,进而会通过记录比较验证自己最初的想法。
从开始讨论最喜欢吃什么海鲜,到对花蛤生存环境的探索,集聚了孩子主动学习的正能量。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征学习的过程,最擅长的或许就是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与表现。他们将吃完带回来的花蛤壳洗干净,根据之前树叶贴花的经验,认为这些贝壳可以发挥作用,他们寻思着可以制作哪些工艺品美化班级。有些孩子进行者花蛤壳拼贴、有些孩子移植花蛤纹样进行装饰、有些利用花蛤壳添画,不得不佩服孩子们艺术细胞的张扬,感受到一个小小的花蛤的作用。“生活就是课程,课程就是生活”,我们在进行着一个个鲜活的课程活动的时候,就是对生活的二次理解。
图8.幼儿花蛤壳美术作品
关于花蛤的活动还在继续挖掘,就如孩子的学习热忱不会停滞,我们需要为幼儿搭建学习的契机,在追随孩子的脚步,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个主题活动的建构网络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从最初的预设活动中不断分离出新的内容、产生新的学习效果。依托“翻滚吧,花蛤”让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互动学习中,发现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学会适应社会的学习、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参与情境认知的学习、幼儿的自主学习是展开深度建构的学习。重新回顾、梳理这个课程从生成到开发到延续,我们构建的课程网络能很明快地说明此过程。
图9.“翻滚吧,花蛤”课程主题网络图
在这个课程主题网络建构中,我们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中有序开展。“预设”是为幼儿进入这个活动做准备,帮助幼儿了解关于花蛤的基础认识;“生成”是要在预设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寻新内容。在后续的活动中,孩子们围绕着花蛤又延伸出“花蛤是怎么生小花蛤的?怎么区分花蛤爸爸、花蛤妈妈?花蛤可以活几年?花蛤是怎么吃东西的……”这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感兴趣的,也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生命的认识从最初只了解生和死,到慢慢想探求生命的历程。同时,家长的参与为这个主题活动的生长又增添的力量——如跟着爸爸去海边找花蛤,与妈妈一起学做美味花蛤等等。因此,主题网络在悄然变化,用三色网络形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个主题内容的庞大。
相信在未来的课程活动中,我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引导作用,努力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知己,继续着新的内容探索。幼儿的深度学习需要是各领域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张全域型网络,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幼儿经验在不断加深、学习能力在不断加强、学习品质在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