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2019-07-25 10:11王智宁王辰羽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范畴扎根创造力

王智宁,王辰羽,赵 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的理念源泉与核心驱动,创造力体现出大学生在其特定专业领域提出新颖且实用思路或想法的能力。创造力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而且对学生未来供职的团队、组织,乃至社会均至关重要[1]。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优于欧美学生,但是在创新型思考和创造性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处于绝对劣势[2]。因此,聚焦大学生创造力,探讨影响因素与实现机理,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培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相关研究发现:在个体因素方面,大学生的创造力会受到个人心理、个人技能、所选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因素方面,大学生创造力会受到地区差异、教育情况、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8]。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塑造与强化至关重要。然而,有关如何提升大学生创造力问题的具体教学方法,学界尚未进行充分探讨。

行动学习指以团队为学习主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启发与创造,在“问题—反省—理解—行动”不断循环中实现学习与发展的方法。目前,在企业培训中行动学习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9]。反观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存在创造愿望不强、创造信心不足、创造意志不够以及创造思维欠缺等问题。而实践表明,行动学习对这些问题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若能将行动学习拓展到大学生教育教学领域,可有效突破传统教育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瓶颈,使大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逐渐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主要探讨行动学习如何影响大学生创造力,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数据为一手资料,结合已有文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行动学习有助于增强思维认知、创新氛围认知和行动力认知,并通过创造力相关技能、自我动机与领域相关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本研究将为应用行动学习方法培育大学生创造力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一、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扎根理论起源于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的开创性研究,目前在教育管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10]。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创立被认为是定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管理研究必要且适宜的工具,并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三大学派:其一,以格拉斯等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学派,重视数据与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与理论性编码;其二,以斯特劳斯等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学派,包含研究者在处理数据时的预设逻辑,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其三,以卡麦兹(Charrmaz)等为代表的建构型扎根理论学派,在重视理论的客观性时也强调人的主观性,实施步骤主要包括: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轴心编码与理论编码[11-12]。由于程序化扎根理论较早地被国内学者引入,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其操作原则、研究步骤和评价标准也相对成熟,因此本研究采用该方法。

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核心期刊论文。同时涉及行动学习法以及创造力的核心期刊论文是本研究的基础文献资料,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阅读的过程中,以“创造”“学习”“氛围”“思维”等为关键词提取有关行动学习影响创造力的语句,将其中涉及的原文均予以摘录,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论文的分析整理,发现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两者间有相互影响,于是大胆假设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有一定影响。接下来,通过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初步确立该论点成立与否。其二,教师学生深度访谈。本研究在2018年4~7月期间,从校园中选择88 位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大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等),具有较高创造力水平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参加创新类比赛、具有创业经历或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的大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有创新性或从事创新创业方面课程、受人尊敬、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受访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在访谈前1~2 周,通过面谈、电话、邮件、QQ等方式与受访对象进行提前沟通,建立互相信任关系,消除各种潜在障碍;对研究目的进行介绍以确保做好思考和准备,从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保障正式访谈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正式访谈时,主持人尽量使用对受访者而言相对舒服的语态,与受访者保持相同立场,尊重受访者的表述,寻求共鸣,不断深入开展。首先引导受访对象进入主题情境,然后依据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逐步展开提问(见表2、见表3)。此访谈过程保持两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一位负责主持提问与互动,另一位负责录音和记录。正式访谈时间维持在1.5h左右,最长2.18h,最短1h。根据受访对象的访谈笔录和录音资料,共整理出文本数据近32万字。

表2 学生问卷访谈提纲

表3 教师问卷访谈提纲

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初步得出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有关系的结论,同时佐证了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有一定影响的论点。继续深度挖掘访谈内容,整理并总结出被采访者提及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核心论文,进行范畴提炼。

根据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要求,本文的数据分析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内容为基础,辅以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彼此相互印证、相互补充。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步骤,确定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明确其影响的结构体系,详细阐述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

二、范畴提炼与概念模型构建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将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以概念和范畴来反映资料内容,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为便于后续的索引与校验,本研究谨遵相关性、客观性原则,对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进行编号。

在对源自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文本进行编号时,首字母I 表示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第二位数字表示受访者的次序,第三位数字表示该受访者访谈文本中问题的次序,例如I‒3‒5 指通过访问第三位受访者所整理出的访谈文本的第五个问题的回答;在对源自有关行动学习与创造力的文献摘录进行编号时,首字母C 表示来源于相关文献,第二位数字代表该文献的代号,第三位数字代表该文献中相关内容出现的段落代号;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编号的基础上,对源自学生和教师的采访文本,采用逐行编码,最终得到79 条初始概念;对源自相关文献的语句逐句编码,最终得到50 条初始概念,部分内容(见表4)。对初始概念进行深入地抽象化分析和整合,实现概念范畴化,最终确定29 个初始范畴,范畴化分析过程,具体范畴内容(见表5)。

表4 开放性编码的初始概念化分析(部分)

表5 开放性编码的范畴化分析(部分)

续表

2.主轴编码

通过对29 个初始范畴的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逻辑与关联程度,判断范畴的类型,判断各范畴之间是否有主次之分,建立起范畴之间的逻辑从属结构。最终得到6 个主范畴和13 个副范畴,详细结果(见表6)。

表6 主轴性编码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故事线”的形式来建立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的过程,发现范畴之间的类的划分[14]。本模型重点在于分析“过程建构”,即由行动学习激发特定因素进而提升大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通过选择性编码,研究发现思维认知、创新氛围认知、行动力认知三个主范畴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创造力相关技能、自我动机、领域相关技能三个主范畴是基于员工的创造力成分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乘数”状态、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是联系上述两个理论的中介变量。通过扎根得到相关概念、范畴及其内在逻辑,在目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出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见图1)。

图1 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

4.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检验上述理论是否饱和,本研究依照上述步骤对另外5 名大学生进行采访与扎根分析。并未出现新的概念,同时也依旧未发现能统领全局的“核心范畴”。因此,上述理论分析结果已经达到饱和。

三、模型解释

1.思维认知

思维认知包括思维交流、思维内化两个副范畴。“思维交流”指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交流过程中自己思维的输出和对他人思维的输入,及对不同思维的取舍判断和进一步理解。“思维内化”指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对既得的新想法的深入探索,不断思考分析并再加工,融会贯通进而产生思维。这两者是从理论层面对创造性思维的解读,创造力相关技能则从实践层面对创造性思维等进行解读。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作为思维认知逐步到创造力相关技能的中介变量,同时也是衔接社会认知理论与创造力成分理论的承接点,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维延伸能力、分析整合能力作为创造力相关技能的副范畴,其中“思维延伸能力”指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交互、拆分、组合和衍生过程,是交流内化之后的团队实践、反思与延伸,是不断完善思维的过程。

2.创新氛围认知

创新氛围认知包括共享氛围、集体效应、包容性成长三个副范畴。“共享氛围”指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成员拥有提出不同观点的交流机会,共享思维碰撞的氛围。“包容性成长”指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成员在和他人相处时受他人影响,不被传统所束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三方面使得行动学习中的大学生,位于思维舒适地带,形成一种“乘数”状态,也就是在创新氛围里思维高度迸发,最大化地放大创造性水平的状态;而“乘数”状态同时作为创新思维认知与自我动机的中介变量,通过“乘数”状态极大化的促进自我动机,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产生。同时在创新氛围的烘托下,既可以提升思维认知与行动力认知水平,使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影响机理的网络关系更加紧密。

3.行动力认知

行动力认知包括探索性推动力、批判性思维两个副范畴。“批判性思辨”指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优势和经验,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探索性推动力”指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成员受到激励,创造情绪高涨,能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以上两方面是实践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当把实践与理论的转换看作中介变量,从实践转换为理论时,就是领域相关技能的提升的时刻,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从事特定领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问题解决”指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认知活动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提出问题,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大学生的创造力。

四、研究结论与内容

1.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通过3 级编码,得到了涵盖6 个主范畴、13 个副范畴、29 个范畴、129 个初始概念的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关系的逻辑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模型,并针对大学生创造力给出一个定义:大学生创造力是大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深入了解后,运用所学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2.理论贡献

本研究模型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创造力成分理论进行分析。社会认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他将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13]42。社会认知理论中的环境、行为、个体因素,即是本研究讨论的创新氛围认知、行动力认知、思维认知主范畴,本研究结论印证了其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行为同样具有影响作用。

创造力成分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Amabile)提出的一种构成要素理论,她认为员工工作中的创造力的产生是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和任务动机三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15]。本研究结论印证了该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创造力,任务动机影响大学生问题解决的开展与延续;领域技能决定任务路径与发展方向;创造力相关技能起执行控制作用,影响问题的解决进程;创造力成分理论对大学生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提升的扎根探讨,深度挖掘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既立足于行动学习,又将其具体化、通俗化地引入到大学生创造力领域之中,形成行动学习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模型;明确诠释行动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内在关联,将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具体方法结合,具有实践教育意义。

3.教学启发

(1)对学生而言,让学生自由结合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与自主学习法等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自身情况,个性化定制组合。大学生可以按照本研究的结论来适当培养创造力,并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思维认知、创新氛围认知与行动力认知方面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加强创造力相关技能、领域相关技能,提升自我动机。在创造力培养初期应侧重于观点倾听与推动力分析,在思维认知、行动力认知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对思维交流、思维内化及其对应范畴进行系统反思,并寻找探索性推动力,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领悟;在创造力培养中期应侧重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对创新氛围的认知,对共享氛围、集体效应、包容性成长及其对应范畴进行深刻剖析;在创造力培养后期应侧重于行动,结合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与自我动机,提升专业知识、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衍生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在一定的内外动机促进下,知行合一,用实践来为创造力的提升做最有力的证明。

(2)对教师而言,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针对不同班级所处的大致创造力水平有选择地采取教学方法:针对高创造力水平的班级,关注创新氛围的培育,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针对较低水平创造力的班级,可以适当采取讲授法与引导法、现场教学法结合,寓教于实践,在行动中提高感知力与认知水平,同时现场教学会营造与课堂不一样的活跃氛围,利于创造力的培育。为此,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改变教学思路,对这样的学生采取更多的关怀和妥当引导。行动学习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适宜的课堂及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可以得到很好地应用。

(3)对学校而言,适当设置互动课程,以营造舒适开放的学习氛围,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由闭卷考核逐步转向过程考核、小组作业考核等。减少形式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在课程期间的课程收获或者相关感悟,而不只是这个知识点背下来要考,相反要从该知识点的延伸,增加研讨课堂,组队探讨这个知识点背后的延伸,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创造力,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更多积极的启发。

4.研究展望

明确行动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机理后,关于大学生的创造力与行动学习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行动学习法引入大学课堂,探讨其对学生个体获得知识、创造力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与教师讲课内容、课堂收获的关联性、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具体作用机理,逐步发展出系统的行动学习法教学体系,将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广阔的研究前景。

猜你喜欢
范畴扎根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韩珠卿 扎根乡村,助农增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