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双
【摘 要】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源自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的持续性。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步伐的跟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党和国家政府不止一次在会议上指出了关于民族复兴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当前文化视阈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人们将更多的精力和理念投入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上,因此,形成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习惯与发展背景。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向,在理论中找到成熟的发展依据,根据实际文化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理念的渗透,从而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视阈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关系
文化的内涵与自信需要强大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背景的支撑。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挑战。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高度的自制力以及民族的凝聚力能够创作一个国家政权的发展,而充分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石。运用这些主要思想内容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标准,将形成庞大的文化拓展需求以及文化环境覆盖。目前我国的文化自信有多层含义。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的新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己任。从整体上针对民族文明和社会的文化。其二,针对党政建设要求以及全国人民的建设标准。形成新时期的思想指导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标准。根据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继续奋斗。其三,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优秀文明再塑造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话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依赖于传统文明建设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容纳。应用于自然化、社会化的建设标准,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合到民族文化建设中,形成了文化自信视域中的主要方向和文明定位。根据文化内容的关系以及文明的建设标准,得到具有现代化意义规范要求和文化内涵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民族修养和民族自信心。
二、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1.功利化思想严重,人文理念淡漠
在当前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以及文化态度都趋向于功利化。原因在于很多高校乃至文化领域形成的文化自信度不够。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及机构都趋向于形式主义,没有做到真正思想融合以及人文理念的注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过于重视功利化,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以及对课程的安排都是因为上级要求或者形式需要,根本没有真正的对功利化进行有效的限制,人文化理念和思想的融合没有落实到位,在思想建设以及人文理念的搭配上出现不协调现象。
2.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多师资队伍的配制不够完善,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教师本身很多个人没有对传统文化理念形成系统的认知以及文化功底,整体教学队伍以及文化素养没有得到充分系统的培训。很多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了解皮毛。因此,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没有实现教学水平的规范化。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达不到标准要求,也不能实现统一的传统文化教学安排。
3.课程安排补充自信力不足
课程的主要进程以及发展状况,自信力和课程安排的主要方向出现误差。在课程的安排和调整方向上出现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安排时间表格。也在自信力上达不到标准。实际操作中课程的安排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在安排自信的文化素養以及文化的标准方面也没有达到要求水平。这种课程安排的缺失,取决于教学制度以及教学文化氛围缺失。根据课程普遍性和教学资源的标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课程的整体协调性不强,安排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出现问题。
4.教学形式单一化
在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教学的形式固化,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出现的任务以及要求都没有达到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形式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和版面呈现上。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实现真正多元化分析和引导。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没有实现灵活安排。导致了这种的文化涉及的范围得不到扩充,文化的传统思想和主要内涵得不到诠释。这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是致命的,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根本不能够从实质上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纠正功利化理念,提升人文化空间
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各地高校在建设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方面也责无旁贷。拓展高校传统文化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文化修养。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政治面貌,调整教育工具和专业化知识内容,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人文主义精神水平。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断拓展,形成新的理念和顶层设计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化精神面貌,纠正功利化的思想和理念,完成具有一定规范和教育定位化的教学方法落实。
2.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自信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引导中,应该充分的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配合文化自信的环境归属,应用优秀的文化教学内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和文化水平。构建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和个人思想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这要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范围、文化教学内容以及人物素养等多个环节抓起,保证教师队伍优越性和自信化风格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高效的引导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顺利进行,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信与文化修养。
3.优化传统文化课程安排,提升自信内涵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课程的便捷性。根据传统文化需求以及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进行主要教学渠道的拓展。这种渠道拓展主要依赖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以及文化自信内涵的提升。依据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以及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课程资源以及课程课时安排调整。在课程的规划过程中,充分应用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课程顺利有效的进行和推广。
4.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应用
在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可塑性。形成传统文化实践的融合。在教学和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融合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基础,进行塑造。融合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和内容,伴随教学风格以及专题的统一性进行讨论。融合教学的一体化和讨论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引导。在教学中要得到学生的认同以及文化教育同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规范和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有效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全文的理论性探讨,我们能够从整体上认识传统文化发展以及传承的重要性。而这种传承需要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文化自信视域环境中,应该充分的抓住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衣玉梅.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2):59-60.
[2]葛云霞,王海宾.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