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艳
【摘 要】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本文拟以高校为切入点,分析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影响,并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探析。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越来越多,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且其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即对其有积极影响,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运用网络不断促进自身的现代化,同时也应该趋利避害,抑制其消极影响。
一、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而且这一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得信息,在校大学生更是网民大军中的主体力量。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吸引力的需要,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途径主要以“两课”为主,通过教师讲授、书本学习、考试训练等方式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红色革命遗址、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的各类活动、校园宣传栏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益补充。近些年来,网络以迅猛发展的趋势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网络丰富高校思政教学途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学生们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学生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课堂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PPT、投影、视频教学等网络新媒体为学生们呈现丰富生动的教学信息;在课堂之下,教师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APP应用继续弘扬主旋律,加强对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人都会接触网络,与“手机”为伴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使网络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对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这种“拟态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一类主要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达到影响的目的。在现代社会,网络中诸如微博、微信、QQ、各式App小程序等向在校大学们输出大量的信息,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从而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通过课堂中的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朋辈同学等力量参与塑造。在校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信息接收速度快、对信息的敏感度反应度高,网络每日传播出难以预估的信息量在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各式各样的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判断、价值抉择有着复杂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传递迅速、时效性强等特点。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收平臺,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以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利用丰富多彩的应用程序为大学生们构筑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学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借此新途径突破课堂、书本等限制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作用于教育对象。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教师利用思政课堂、书本知识、课外活动等载体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无疑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学校之中,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所具有的交互功能突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使单向信息传播向双向、多向互动转变,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
2.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所传播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载体,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大学生是与网络最贴近的一个群体,运用这些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接受新的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帮助其完成个人的社会化。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有关于社会民生、国际外交、时政新闻、历史文化等内容。这其中包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尚道德情操的褒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挺美德的弘扬,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披露和鞭挞等,这些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从而满足其社会化需要。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弱化思政课的主导性。网络主体的不可控性,内容的庞杂性又使网络载体极为复杂,对高校思政课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以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大学生传授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之外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政课来完成其社会化过程。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特征的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接受信息模式,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上诸多程序获得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传统主流思政课的主导性。此外,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消极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悖于高校思政课堂所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由于三观还未定型,思辨判断能力弱,网络上的非主流、消极的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影响,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成冲击。
2.冲击了主流价值观。网络内容的庞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价值观。要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做好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还要积极向大学生弘扬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告诉大学生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不该做,帮助大学生明确其是非观。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自媒体的众多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意图传播信息,甚至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松表达虚假具有误导性的消息。这就导致了在网络海量信息中,主流与非主流的并存,高雅和粗俗的并存,健康和有害的并存,良莠不齐。网络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符合主旋律、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这种“拟态环境”会在无形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网络隐蔽性、虚拟性的特点,这种“拟态环境”中也包含了大量负面消极、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东西,如网络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价值观的扭曲以及信仰的动摇。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的时期,网络中的有害虚假消息极易动摇大学生的三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影响的对策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载体,大力传播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其他先进文化。要加强政府部门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媒体加强自律。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始终弘扬主旋律,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以产生积极的育人效果。同时,对于网络中传播虚假不实具有错误引导性信息的信息源要严肃彻查,采取措施优化网络环境,给公众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此外,为从源头上优化网络环境,削弱其负面影响,我们还应引导媒体加强自律,引导其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其次做好“教育者”的角色,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二)构建整合思政网络阵地。网络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流思想不占据,其它的势力就会乘虚而入。既然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政课的主导性,一定意义上,我们就应该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虽然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网络教育阵地,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南昌大学的“红土地”、南开大学的“觉悟网”、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嘉兴学院的“红船先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但是相较于形形色色的网上平台,我们的红色教育阵地还有待建设。其次,由于网络门槛低、易操作等特点,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号”“小网站”遍地都是,有的内容重合,有的甚至相互冲突。我们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同时,也要积极整合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使其自觉有序。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有意识的将新媒体资源应用到思政课堂中去。思政教师不应固守陈规,简单重复使用老的教学载体、教学设备,应将网络新媒体等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为传统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进一步拉近同学们与思政教师的距离。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决定了其影响发挥的大小,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网络技术使用方面的学习,使自身具备熟练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不仅应具备熟练使用網络的媒介素养,还应具备指导学生正确有效使用网络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学校作为学生的集中培养点,在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做好网络安全相关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着重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内容辨别能力,提高网络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更精确有效地运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0(1)
[3]陈香,刘恩龙.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