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婷 赵丹
【摘 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和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经过了10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创造出了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人类世界的新道路。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的梳理,概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源脉,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其在中国当代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当代价值;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論概述
马克思一生有许多理论学说,其中有两大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唯物史观便是其中之一。19世纪40年代,唯物史观思想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应运而生。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和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但是通过探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我们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马克思最初的时候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直到他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等著作后。通过对相关的历史学理论进行了探究,以及以往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之后,才逐步从唯心史观中脱离。马克思的思想重大转折,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包括异化劳动理论在内的多个重要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其后,《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问世,展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一)唯物史观创立过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在这期间马克思的研究开始立足于现实社会,具体的去研究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思想转变打下了现实基础。1843年开始,马克思开始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开始了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历程。其标志就是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即“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和“政治国家是私有财产的己经得到实现的本质”。此时的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仅仅还只是基于人的本质,以此来理解市民社会和财产的生产关系,这一观点还称不上的完全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后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重要命题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而,这两个命题的提出真正标志唯物史观的开始形成。
接下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深入分析并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同时阐述出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再一次比较明确的表达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命题。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原理,社会是人类活动的领域,劳动创造人,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阐述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马克思全面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纲要。
到了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的问世,更加全面的展开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论断,自此唯物史观正式全面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指出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提出了唯物史观的结论——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真正确切的解答了生产方式本身如何运动及其如何决定社会发展的问题,并且科学的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基本原理及结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对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真正表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经典哲学原理,并被广泛应用。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主要理论来源
伟大的思想理论少不了其他伟大思想的理论奠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来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思想。马克思在重视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借鉴了许多哲学观点。
1、对黑格尔历史观中辩证法思想的借鉴
青年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就是最丰富和最具体的观念,因为黑格尔主体辩证法的概念是建立在对历史运动的研究上,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过程,通过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得出结论,找寻思辨的方法,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受到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见解与其所处时代的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而且他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违心主义的基础之上。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弄得“头足倒置了”。
因此,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其后来的理论研究中,避免了黑格尔所犯下的观点错误,站在了唯物主义立场的角度,摒弃了黑格尔落后的观点,借鉴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事实基础上,充分使用历史辩证法,寻求真正的符合真理的解答。
2、对费尔巴哈历史观中唯物主义的深化
青年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研究的同时,也大量吸收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理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是现实的社会科学理论。他把握住了“人与人之间”这一基本原则,批判宗教性的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思想,最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辩证吸收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超越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变革点。
诚然,费尔巴哈对于神学化的哲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是却未能从根本上透析神学化哲学的谬误。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的观点。综上,费尔巴哈虽然是唯物主义者,却没有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内,在历史观的探寻过程中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说明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但受他思想观点的启发,马克思突破了费尔巴哈的理论深入分析,为科学的唯物史观创立开辟了新的航向。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观点概述
对于马克思终其一生的追求可以从恩格斯的一段话来高度概括,在1883年3月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唯物这一伟大发现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极具价值,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在这里我们来探究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初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其在中国当代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一)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以往的社会历史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终其一生将自己奉献于人类的解放事业,在不停的探索和斗争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他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出发,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足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劳动实践本质
马克思认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歪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因此,是劳动创造世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对于这一点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正确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由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所以,人类要处理好与自然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灵活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从而对自然界产生反作用。另一方面是认清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是劳动实践,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类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实践。劳动实践既受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人类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中,劳动实践起决定性作用。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我国的当代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的多种文化和思潮也涌入中国,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同时对其他各类西方思想也有了了解。但是开放同时带来的是更加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社会环境,面对纷扰的社会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便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从自身的实际国情出发,极大的丰富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在推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唯物史观的哲学原理进行政策制定、国家治理、经济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发展方式,唯物史观也体现出其在中国的当代价值。
1、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改善社会结构
唯物史观的理论思想说明:优化社会结构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社会结构已经悄然在发生变化,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构建更加全面的社会结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简称:“五位一体”),推进五位建设,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五位”的建设并不是单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统一,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好社会发展经济基础,然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社会发展有与其相配套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然后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完善和平的发展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觀规律,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是唯物史观合理的指导,符合社会基本结构理论。
2、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现阶段社会中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唯物史观要求从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角度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把唯物史观作为准确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社会是和谐的。但两对矛盾却是一直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握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好社会问题才能够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保障深化改革战略实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马克思说到在最初社会的前进上升中,只有改革才是推动社会的进步根本办法,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改革更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能够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矛盾,将矛盾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将深化改革紧密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改革的首要位置,坚持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改革,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方向,坚持和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使我们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进步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要想进一步发展与解放现实的个人,就要进一步促进世界间的发展合作。如今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实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重要当代价值。当前,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新常态下开启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会促进中国国内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面改革開放,同时推动世界间和合作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郭艳君.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J].学习与探索,2010,(3).
[4] 刘武根.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初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01)
[5]刘文杰,周向军.唯物史观新阐释[J].东岳论丛,2015
[6] 黄德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与新思路--基于唯物史观视角[J].南方论刊,2017
[7] 李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历史观分析[D].广西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