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远乡

2019-07-24 13:43
人与自然 2019年6期
关键词:木里泸沽湖洛克

说起来,在我景仰钦佩的为数不多的人里,约瑟夫·洛克( 1884-1962)算一个。理由如下:至今,他走过的一些地方我还没到过;他旅行的方式更让我望尘莫及——他有时雇佣数量多达百人的马队和卫队,浩浩荡荡如同王公出行,甚至带着便携式桌椅、桌布和折叠浴缸上路;再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他居然在中国西南找到一个白己心仪的地方,而且在那一待就是27年,并以此奠定白己终生的成就。他将一个路过的地方当作了白己的故乡。要知道,那并非他的出生地,更不是他的国籍所在。洛克出生在奥地利,20岁摆脱指望他当牧师的男仆父亲,在轮船上当司炉,打工漂洋过海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后来又身无分文地踏上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靠从小白学奇迹般掌握的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近十种语言,有了稳定的教书T作,但却白告奋勇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从此走到户外,开始了他了不起的人生旅途。按他白己的说法,他15岁就开始学习汉字,“继而使我产生了对中国广袤的偏远地区进行探险,身临其境探索它的历史和地理的渴望。”1922年他来到了中国西南,1924年、1928年和1929年,他三次由其长期基地丽江往北走,最远抵达甘南,拍摄下他最为得意的作品——他身穿藏族“楚巴”、头戴狐皮帽的白拍像。迄今为止,他大约是最了解这一区域的外同人。即使是同人,或许也没有出其右者。洛克80多年前做的事,我们今天都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虽然差点闹出天大的笑话一一将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误测为世界最高峰,但他与当地最有权威和身份者——木里活佛也即木里王子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得以获得他所想要的一切。1928年4月至9月,洛克第二趟从丽江经泸沽湖地区到四川的木里,深入贡嘎山腹地,再返回丽江,仅此行就采集了几千种植物标本、700多种飞禽标本,拍摄了240幅在当时昂贵万分的彩色照片和503幅黑白照片。当然,泸沽湖地区的上层统治者,如永宁土司阿应瑞及其总管阿云山,以及四川左所的喇氏土司等也成为他的好友,他得以以照片和详尽的文字记录当地的宗教、民俗等,并在泸沽湖中的奈络普等小岛上休憩和T作,享受狮子山的神奇气息和泸沽湖超凡的宁静……

现代文明对于洛克来说是一种折磨和压抑。偶尔回到欧美的“文明世界”,他得不到他最需要的自信和白由。很快他就趕紧折返他称为“简朴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国西南腹地,继续他的白然荒野和当地文明探险。他总是沉迷于旅途陌生的地理和陌生的人群。他成功跨越了文明问遥远而巨大的时空鸿沟,把他乡作为了故乡。在去陕北发现照耀中同的红星之前,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云南与洛克同行过一段路程,他发问: “究竟是一种什么常人看不见的力量,促使人们白愿离开人群和他们的同类?一定是返祖现象的影响,加上一种只有生活在大白然中才能获得的激情,在时问和永恒的巨大空白之中,大白然使全人类天才的创造化为乌有。”

这是一个习惯孤独的人。洛克能够做到一连数月地待在山地帐篷里。这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他终身未娶。在首推天伦之乐的中国人看来,洛克是个极其不幸的人。作为后来者的我无法触及他的情感天地,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并完全理解他的选择和追求。我敢说,他所领略的非凡的欢乐,恐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是幸运和幸福的。

在泸沽湖畔,我避开熙攘的游客,呆看狮子山的云起云落、猪槽船和野鸭子在泸沽湖弥漫的水汽里时隐时现,湖里很多海菜花,婉然婀娜从水底漾出,白白的很雅致,也很静;在高山牧场的牛棚里,好像还留有一点洛克烹煮咖啡的香味;在洛克曾久久逗留的康乌大寺和木里大寺,一块嘛呢石刻佛像上,似乎还反射出洛克睿智、好奇的目光,一座座石碉楼废墟,湮没着当年的庄严肃穆;在四川木里,我站在洛克曾经拍摄过的小金河峡谷边上,想象着洛克当年在此如何摆弄他那笨重的大相机,如何采集标本,如何测量大地的数据……天,一个人居然能做那么多事情!天很蓝,阳光灿烂,用围栏围起的土地踏实可靠,藏族姑娘的笑靥像杜鹃花一样,小喇嘛沉浸在冥想超逸的境界……

木里的加央巴丁老人是当地仅存的见过洛克本人的人。我见老人时他86岁,他见洛克时仅四五岁,只记得洛克带了很好吃的水果糖给小孩子吃,还记得洛克手臂上有很多毛。洛克喜欢人们称呼他“洛克博士”,尽管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加央老人同样如此。他白学成为建筑师,1983年后,主持复建了“文革”里遭到彻底破坏的康乌大寺、木里大寺和瓦尔寨大寺,还建了8座佛塔。老人的家族显赫而长寿。他们有十兄妹,其中两个成了大活佛,他们的爷爷活到125岁才在睡梦里逝去。加央老人认为自己很幸福,他对自己建了佛寺佛塔很感幸福,他看上去的确是个幸福的好看的老人。洛克的命运其实与之异曲同工。

1945年夏,年逾花甲的洛克在准备出版的巨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前言里,不再掩饰他的一往深情: “当我在这部书里描述纳西人的领域时,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重现在我的眼前:那么多美丽绝伦的白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1曾见过洛克的加央巴丁老人2木里大寺老照片3木里寺幸存下来的石刻佛像

1949年8月初,洛克、顾彼得等人乘一架美国驻昆明领事馆派来的飞机,极不情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丽江。两周后他从印度加尔各答写信给美同的老友:“……我将在来年视局势的发展,如果一切正常,将返回丽江去完成我的T作。与其躺在医院凄凉的病床上,我宁愿死在那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他没能如愿以偿。他没能重返他灵魂系萦之地,就像《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康韦未能重返香格里拉一样。78岁时他因心脏病死于夏威夷檀香山寓所。

这个男仆的儿子有着特别的白尊和执拗,说他是偏执症患者也不为过,有人甚至称之为“疯子”。然而正是这执拗和偏执成就了他。他深深被这片大地感动、吸引,或者说吞噬,由植物世界而地理世界,最后更深入这里的人文王国,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遗产,为人们对这一区域的认知、理解,为拓展人类的未知领域和精神世界,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哪怕仅仅作为历史的记录,已非常珍贵。

在我看来,洛克的行走、滞留和探索,更是真正的人的层面、人的精神、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形式。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仰望星空的闲暇和心情,都在问一个问题:生命有无意义?人的故乡在哪里?洛克以如何度过更有意义的一生,更切题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的行走探索、写作和拍摄,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的诞生,导致了“香格里拉”的诞生。何为“香格里拉”?就是故乡,就是我们精神的港湾,是人类心灵的柄息地。洛克走过的这一历程,应该是人的命运的缩影,它显示出了一种可能的归宿。

80多年后我再原路走过,当然已不再有内战和凶悍的匪徒,也没遭受携带病原体的壁虱和跳蚤的袭击,地方势力之问的争斗和轰轰烈烈的革命演变成了发展经济的狂流。一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除多出无数的水电站和锃亮的高压输电架,山川大致依旧,沿途仅存一点废墟遗迹闪现洛克的身影,玉龙雪山下的雪蒿村落寞地保留着洛克租住过的纳西三坊一照壁院落和他的一件呢子大衣。然而,洛克的照片还铭刻着中同西部永恒的可视资料,他的著作,已在西方和中国出版,为世界保有了一个曾经的王国。1.今天跨越金沙江和小凉山的路比洛克当年走的好很多,但仍不失艰难曲折2.洛克曾经拍摄过的小金河河谷

猜你喜欢
木里泸沽湖洛克
泸沽湖组诗
以沙为墨指尖画梦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Mosuo on the move
木里藏族老乡玩起了网络直播带货
阿木里寻妻
木里,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