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台湾云豹

2019-07-24 13:43朱磊
人与自然 2019年6期
关键词:亚种家猫野猫

朱磊

相传在台湾,云豹和黑熊本来是要好的朋友,由于觉得自己白色的皮毛太过单调,因此相约帮对方彩绘。黑熊遵照约定很仔细为云豹绘出了云朵状的美丽花纹,可轮到云豹的时候,它却就用锅底的黑灰草草涂了一番……考虑到在十几年的调查周期内,如此大量的监测努力下,科学家们依然没能获得台湾云豹继续存在的证据,由此认为该种已经在台湾岛灭绝了。物种保护,绝不仅仅只是保有一些个体,而是要最大限度保全其演化的潜力,保住它在原有生态系统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从一篇博士论文说起

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姜博仁(Chiang Po-Jen)先生于2007年完成的关于台湾南部云豹、猎物及其同域分布食肉类的博士论文。2000至2004年,他们在海拔跨度达150-3092米之问的调查样地内设立了232个毛发“陷阱”(就是利用嗅诱剂,引诱动物靠近,借机刮取毛发,以供遗传分析的取样手段)和377个红外相机机位,用以调查传说中的台湾云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vurus)。

大武山(编者注:姜博士的研究地之一为大武山)地处偏远,是台湾少数几处仍没有公路贯通的地区,也保留了全岛面积最大、最为完整的天然阔叶林,被以为是云豹的理想柄息地。然而在没有现成道路的地方进行野外调查,所有的装备、给养都全靠人力运送,难度很大,条件十分艰苦。

除开艰苦的T作条件,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些不可预知的意外。在调查期间,先后有两位科研人员殉职,为整个研究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阴影。2003年3月4日,来自维吉尼亚州立大学的Patrick F.Scanlon博士,该校鱼类与野生动物专业的教授,也是姜博士的导师,在野外调查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2岁。

同年8月底9月初,厄运再次来袭,屏东科技大学的“云豹调查研究小组”一行8人,在大武山中突遇台风“杜鹃”,大雨倾盆导致山洪暴涨。下撤途中渡过马如耳溪时,年仅23岁的女研究生颜敏如( Yen Min-Ju)被洪水冲走,不幸罹难。

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和艰辛努力之后,这项研究取得的结果却可以说让人感到绝望,无论是毛发陷阱还是红外相机,都没能获取任何关于云豹存在的证据(不过还好姜博士依靠对潜在猎物和同域分布食肉类的详尽研究,顺利毕业了)。

台湾云豹究竟是何方神圣,值得人们花费如此大的投入去研究它?这还要从原住民排湾族和鲁凯族的神话传说讲起。台湾云豹

相传在台湾,云豹和黑熊本来是要好的朋友,由于觉得白己白色的皮毛太过单调,因此相约帮对方彩绘。黑熊遵照约定很仔细为云豹绘Jm了云朵状的美丽花纹,可轮到云豹的时候,它却就用锅底的黑灰草草涂了一番。黑熊由于之前创作太投入累得睡着了,醒来时发现只有胸口还是白的。不开心的黑熊就去找云豹理论,云豹辩称:以后每次白己抓到野猪都要分给黑熊,为了便于敌我识别,所以才把黑熊涂黑。结果最终,云豹没有履行诺言,黑熊感觉自己被骗很生气,两者的友谊也从此破裂。

尽管有着相似的传说,排湾族和鲁凯族对待云豹的态度却很不一样。排湾族有捕猎云豹的传统,常把云豹的牙齿做成头领的头饰。有时一顶帽子上会有多达24颗犬齿,代表12只云豹个体。在头领更替的时候,这些牙齿也会传承下去。

鲁凯族则认为云豹对自身民族有贡献,而不会捕猎云豹。而台湾云豹真正为世人所知,则要等到1862年,南被誉为“中同鸟类学研究先驱”的罗伯特·郇和( Robert Swinhoe,1836-1877,也译作斯温侯)所完成。1861年7月至1866年5月期问,郇和曾先后两次担任驻台领事,对博物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他几乎把业余时I、白J都用在了动物标本收集上。1862年根据白己获得的标本,郇和发表了《台湾岛兽类》(Dn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一文,在其中首次描述命名了臺湾云豹(Leopardusbrachvurus)。属名leopardus在拉丁文中就指“豹”,而种本名brachvurus则来自希腊文brakhus,意为“短”和“oura”(意为“尾”)。郇和根据自己所获的一个皮张标本,认为台湾云豹的尾长要明显短于其他地区的云豹,因此取名为“短尾豹”。

1870年,在检视了更多的标本之后,郇和认为台湾云豹应当只是亚洲大陆云豹一个体型较小的岛屿亚种,因此又将其并入了云豹(Felis7nacrocelis)。后来的研究表明云豹并不是应归于猫属Felis,而在形态、行为等方面界于豹亚科( Pantherinae)和猫亚科(Felinae)之问,南此新设立了云豹属Neofelis。neo源白希腊文,意为“新,新的”,指其既不同于猫属,也非豹属Panthera,而自成一个猫科新属——云豹属。还有研究指出,nacrocelis不是一个有效名,而应以nebulosa为云豹的种本名。nebulosa源自拉丁文nebula,意指“云,雾”,用来形容云豹背部大块明显的云朵状斑纹。由此云豹的学名修订为Neofelisnebulosa。而在天文学上nehula则指“星云”,如此美丽的名字用在这样一个魅力非凡的大猫身上,的确实至名归。密林隐士

云豹习性隐秘,据信偏好在树上活动,所生活的环境又在茂密的森林当中,因此研究起来非常困难。台湾云豹被郇和发现之后,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更多的只停留在传说、偶尔的猎获、目击等只言片语层面,成为了台湾山林里最具神秘色彩的动物。

据记载,日据时期台湾云豹在山中已不多见,且主要集中在台湾岛的东南部。1969年,V

然而全面的云豹调查直到2000年才正式展开,对台湾云豹非常着迷的姜博仁找到了屏东科技大学的裴家琪教授,表示想以寻找台湾云豹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裴教授最初深感T作难度太大,担心他毕业有困难,建议姜博仁选择其他更为现实的物种做研究对象。但最终为姜的热忱所打动,于2000年开始合作寻找台湾云豹的计划。这就是文章开头那篇博士论文的由来。消失的云豹

姜博仁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台湾从事云豹的调查。算上1997至2000年之问的一些零星T作,截至2012年底,累计在从海平面到海拔3796米设置的1249个相机调查位点进行了超过113636天(编者注:该数字为全部相机T作天数累积)的监测,都没能拍到任何云豹的影像。而在印尼和马来西亚进行的野外研究表明,在仅有8至24个相机位点的情况下,只需1 13至879天的调查即可拍摄到云豹。即便对于某些地区种群密度很低(0.4-0.7头/100平方公里)的虎而言,1000个相机T作日也已经足以拍摄到研究对象。考虑到在十几年的调查周期内,如此大量的监测努力下,依然没能获得台湾云豹继续存在的证据,由此认为该种已经在台湾岛灭绝了。

姜博士和裴教授等在野外开展艰苦调查的同时,国际云豹研究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通过分析毛色、斑纹、遗传及骨骼形态学上得到的证据,支持将分布于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上的云豹作为独立种——巽它云豹(Ⅳ.diardi)。同时,对台湾云豹(Ⅳ.m.brachvura)的亚种地位提出了进一步的质疑。从台北市立动物同饲养的两只云豹上获取的DNA样本显示与亚洲大陆云豹没有分化,而从台湾博物馆中收藏的7个陈旧皮张当中仅有1个成功提取冉了DNA样本,并显示出了些许的差异。然而由于台湾云豹已经灭绝,现有标本收藏其野外来源可疑等诸多不利因素,要确认该台湾特有亚种的有效性似乎已成了纸上谈兵的一桩悬案。台湾究竟有过云豹吗?

不仅台湾云豹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有种声音甚至怀疑台湾可能根本就没有过云豹!目前在岛内能找到的云豹实物只有皮张和牙齿,而在原住民的文物、或图腾上,没有发现确切的云豹图案。而这些皮张和牙齿,也有可能是通过贸易从亚洲其他地方流入。

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岛在最近的冰期有通过陆桥与大陆相连的时候,而且云豹类只见于台湾、海南、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这样曾有过相似地史背景的岛屿,而至今未有证据表明曾生活在菲律宾诸岛,应该也不是一个巧合。台湾岛的生物多样性与邻近大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也不是一个偶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对陈旧乃至古老标本中古D_NA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可能与现实。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揭开有关台湾云豹身世的谜团。云豹归来

台湾云豹已经在野外永远消失已成了残酷的现实,而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当中的顶级猎手,云豹的缺失对整个森林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没有云豹控制数量,黄喉貂(Mates fiavigula chrysospila)这样的中小型食肉动物数量会增加,而它们的增多则可能导致所捕食的小型动物数量的减少。同时,云豹的主要猎物台湾猕猴(Macaca cyclopis)、小麂(Muntiacus reevesZ,nZcrurus)和台湾鬣羚(NaeJnorhedus swimhoei)等数量不受控制的增加,可能会对自然植被造成严重影响。

台湾地区于1991年开始禁止对天然林的砍伐,对野生动物也早已立法加以严格保护,到今天不少地方的植被和猎物数量已经有了明显恢复。在此前提下,姜博士和裴教授等提出了从亚洲大陆其他国家引入云豹个体,放归剑台湾地区野外的大胆设想。维系森林中食物链的完整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云豹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据估算,台湾地区适宜的森林面积可达8500平方公里,能够支撑500- 600只云豹的种群规模,如果真能付诸成功实践,也将为亚洲云豹开辟一片受到良好保护的新庇护所。

有位朋友曾经说过“毁掉一个物种,可以什么都不用知道。而要拯救一个物种,却几乎要弄清楚关于它的一切”。台湾云豹的例子,也说明在研究、并进而保护一种动物的过程中,将会经过多么长的时问,走过多么崎岖的道路,有时甚至会付冉生命的代价。物种保护,绝不仅仅只是保有一些个体,而是要最大限度保全其演化的潜力,保住它在原有生态系统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與功能。为满足白身把玩需求,再指望在市场上变现,繁殖几只受到同际公约保护的鹦鹉,还敢妄言是为保护它们做贡献,实在是颠倒黑白、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了。链接:

猫科动物分类知识

一、家猫的起源

说起猫科动物,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家猫了。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能看到铲屎官和他们的喵星人主子们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故事。然而仔细想想,跟其他的家畜相比,家猫似乎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驯化对象。它们天性独立,也不像狗那样喜好群居。而且现有家猫的不同品系,几乎只有体型大小和毛皮花纹、颜色上的差别,绝大多数跟现仍生活在野外的野猫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家猫与野猫之间毫无障碍的杂交,已经成为影响一些地方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因素(比如著名的苏格兰野猫)。而反观汪星人,则出现了从圣伯纳犬到吉娃娃这样的天壤之别。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家猫,还是家猫驯化了人类,实在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无论如何,作为现代人类生活里重要的伴侣动物,家猫是如何起源的问题,一直为科学家和爱好者们所津津乐道。过去的不少研究,依据考古发现当中的骨骼遗存这一直接证据来试图解答。但由于家猫和野猫之间难于找到可靠的骨学辨识标准(这也说明家猫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实在不多),使得这些尝试得到的推论往往说服力有限。

分子遗传学的进步,让从考古遗存中提取古DNA,再运用其中的遗传信息来回答一些过去用常规手段难以解释的问题成为可能。英国《Natu re》杂志出版集团旗下的《Nature ecology&evolution》子刊上就曾发表了一篇利用古DNA结合考古证据来解释家猫起源和扩散的研究论文。

通过对来自欧亚非31个地点,352个来自考古遗存或是现生野猫样本,最终成功获取了超过200只个体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研究者们揭示出家猫最早起源于约9000年前,主要在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Anatol i a,亚洲西南部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半岛)及相邻的东南欧,伴随着最早的农耕社会而生。其后,约6000年前,在埃及地区驯化的对今天家猫的遗传贡献也很大。而且它们都源自亚非野猫(Felisfvbica)。

二、世界猫科动物最新大盘点

在过去,分布在欧亚非旧大陆的野猫都被视作是一种(Felis silvestris),其下再分为多达19个亚种(Sunquistand Sunqui st 2009,Hunter and Barrett 2011)。但从形态上可以大致区分为三大类:生活在非洲的亚种体型较苗条,毛色多为浅棕褐色,耳背染栗色;欧洲的亚种体型壮实,尾毛蓬松而显得粗大,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条纹;而亚洲的亚种身上则是点状斑,跟非洲和欧洲的截然不同(Hunter and Barrett 2011)。上述三类偏好的生境也略有不同,欧洲“野猫”更喜欢森林环境,而非洲和亚洲的则更常出现在较为干旱的低矮林地、灌丛和草原(Sunquist and Sunquist 2009)。

201 7年上半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猫科专家组(IUCN/SSC Cat Special ist Group)中的23名研究人自完成了对现生猫科动物分类的最新综述,文章发表于猫科专家组的刊物《CATnews》专刊第11期。通过对近来有关猫科分类研究报道的系统梳理,作者们认为现生猫科分为1科2亚科14属41种又80亚种,这是目前对于该类群最新也是最为详尽的分类研究成果。

在这个综述当中,作者们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借鉴于交通信号灯的“红黄绿”评价系统,主要从形态(morphology)、遗传(genetics)和地理分布(biogeograhy)三个方面的证据来综合评判某个分类单元的有效性。其中红色代表有效性支持很差,黄色则代表有效性存疑。

基于上述评估原则,分布于旧大陆(Old World)的“野猫”就被分为了两种:欧林猫(F.silvestris)和亚非野猫(F.lvbica)。欧林猫包括了分布在欧洲、土耳其亚洲部分及高加索地区的种群,计有两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欧洲,F.scaucaszca亚种分布于土耳其及邻近高加索地区。曾广泛分布于英国,现今局限在苏格兰中部和北部的种群过去被认为是个独立亚种F.s.g rampia(即苏格兰野猫,Scotish Wi ldcat),被视作无效亚种。

亚非野猫(F.IVbica)历史上曾先后提出过19个亚种,但经过新的系统评估,仅认可其中3个的有效性:即分布在南部非洲的F./ .cafra亚种,分布于非洲其他地区和中东的指名亚种,以及分布于亚洲的F.l.ornata亚种。

而依据国际命名法规的相关指导建议,将主要源自亚非野猫指名亚种(F.I.IVbica)的家猫也视作一个独立种(F.catus),其分布除南极洲而外,遍布世界各大陆和许多岛屿。

三、亚种“瘦身”了的虎(Panthera tigris)

除上述关于“野猫”的分类修订建议而外,还有些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为突出的可能就要算虎的亚种修订。传统上多认为虎有8个亚种,其中巴厘虎(P.t.balica)、爪哇虎(P.t.sondaica)和里海虎(P.t.virgata)已经灭绝(马建章等,Sunquist and Sunquist 2009)。此外在2004年,有学者曾依据分子遗传证据将分布在马来半岛的种群划分为新亚种(马来虎P.tjacksoni,以著名的猫科研究者和保护倡导者Peter Jackson命名)(Luo et al. 2004),然而这一新亚种从未进行过系统完整的描述,也没有指定任倚模式标本,因此按照国际命名法规是个无效名称。

而根据新的研究,尤其是近来的分子遗传学证据,并不支持上述对虎的亚种划分,例如里海虎与东北虎(P.t.altaica)的遗传差异很小,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与爪哇虎、巴厘虎之间甚至有共享的单倍型。因此,最终研究者们认为只有两个虎的亚种成立:即分布于亚洲大陆的指名亚种和分布于苏门答腊岛的P.t.sondaica亚种。

四、“瘦身”更厉害的豹(P. pardus)

豹作为适应性超强的大猫,分布从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向东经过中东、小亚细亚,到南亚和亚洲大陆南部及远东地区,沿马来半岛历史上广泛见于巽它古陆(今天在马来半岛和爪哇岛仍有分布),近来还有证据表明曾分布至台湾岛。在这一广袤的分布范围之内,也发生了众多的亚种分化,过去曾认为有多达24个亚种(Sunquist and Sunquist2009)!其中华北豹(Ppjaponensis)是中国的特有亚种。

新的研究认为豹分作8个亚种,非洲的种群都被视为指名亚种,而华北豹和远东豹(P.p .orientalis)之间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理阻隔,两者之间的形态差异表现为渐变,而将华北豹并入了远东豹。

五、仍存争议的荒漠猫(F.bieti)

荒漠猫是中国唯一的特有猫科动物,分布于四川、甘肃、宁夏和陕西等地,过去曾认为有三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青海、四川西部和甘肃南部,F.b .chutuchta亚种分布于宁夏西北部,F.b.vellerosa亚种见于陕西北部(高耀亭等1987)。近来有学者依据分子遗传学证据认为荒漠猫应属于亚非野猫的亚种。形态上,荒漠猫耳朵尖有短的深色簇毛,整体身型更为粗壮,与亚非野猫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

新的研究依据形态上较大的差异,分布局限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因而认可荒漠猫的独立种地位,但对F.b.chutuchta亚种和F.b .velterosa亚种提出了质疑。认为前者可能是亚非野猫,而后者则可能是家猫或丛林猫(F.chaus)。研究者们也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该种与欧林猫及亚非野貓的关系。

猜你喜欢
亚种家猫野猫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
中药肾茶对家猫夏季饮水和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
家猫为何只爱对人喵喵叫?
等一会儿
只差一声惊雷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南京地区家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世界的老虎长得都那么像,到底有什么区别?
野猫的城市
多功能家具节省室内空间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