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思 褚乐阳 谭悦 陈卫东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脱离主流审美,面临存续危机。探寻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分析目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当下时代需求,论述如何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对非遗的创新设计,弥补传统方式在其发展与开发方面不足。本文提出通过建立非遗城市名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创建非遗衍生产品等方式,在再设计与利用中将非遗产文化精髓与现代创意及生活美学相结合,促使非遗持续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利用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必不可少的根基所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非遗“文化土壤”的农耕文化在纵向时代变迁和横向文化交流的双重冲击下不断流失。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已成为现今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曾强调到:“要系统的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大土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1]与此同时,伴随当下以移动互联应用为主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已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以及生活方式,将新兴技术手段运用于非遗的再设计与利用,可实现对其高效、高度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
1 非遗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以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游艺杂技、民俗仪式等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我国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所在。但如今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非遗文化在其发展与传承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对非遗持有人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传承的过程主要作用在人与人精神的层面的交流,即通过言教、示范、观念渗透或者被传承者自身的实践与经验的累积等途径,使得被传承者与持有人在精神层次方面的达到契合与统一,具有无形性、抽象性。[2]但近代以来,由于信息数字技术的渗入,人类的生存环境已从单一的物理空间转变为虚拟、现实叠加的双重环境。人们借由数字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达到了高度对等的状态,使得由西方文明主导的消费文化不断冲击着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此外随着非遗传承人的不断离世,对于非遗的传统保护手段会逐渐丢失其活态性,因此非遗需通过具有创新性的再设计与开发才能寻找出延续其活力的新方法。
在非遗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方面,业界已形成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运用全新的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再设计与利用,可使得非遗在新形式的利用下重获“新生”。闻竹等学者探讨了将非遗文化结合旅游业进行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并给出了多种非物质旅游的对策。[3]徐蓓雯认为可以针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合理开发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及服务。[4]但是不能以保护和再利用非遗为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这会导致非遗丢失其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把握好“度”。因此,针对当下国人对旅游休闲体验活动的新需求,通过打造非遗旅游品牌可以引领旅游产业的结构性改革。新媒体展示技术如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可以运用在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中,将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O2O营销模式相结合,使非遗重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唤醒其本身的生气与活力。
从已有的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非遗利用研究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利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对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与商业推广,非遗旅游等方面的利用。但是仍缺乏从系统的角度研究非遗在教育、公益、商业和文化等领域的利用。总的来说,目前非遗的传承和利用存在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和系统考虑等问题,需要针对当下用户群体的信息消费特征,综合考虑非遗传承的再设计与利用问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设计与利用,其最本质目的便是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传递给观众,在进行设计时必须以观众最终实现文化价值重建为目的。[5]
2.1 个性化设计
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人类对于周围社会的认知及与社会的互动产生诸多新的形式。体验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个性化消费产生,为满足人们希望获得与众不同的服务的需求,个性化定制产业随即产生。如今“非遗+文创”市潮大热,文创产品在利用非遗元素进行再设计时,需考虑到这一发展特征,在内容设计和展示形式上采取符合各类个体需要的个性化展示,满足不同个体的信息与文化服务需求。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一方面推动力了非遗活态化传承的进程,另一方面文创产业对于非遗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与创新,使其更能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方式,续存非遗的活力。
2.2 可视化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具有生命力意义的文化价值,注重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性、经验性以及技艺性的非物质形态存在,具有无形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让观者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非遗表达的主体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新媒体展示方式,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与光影等元素相结合创造的可视化场景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例如,清华大学在2018年举办的“万物有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即运用可视化手段像观众再现了诸如敦煌文化、圆明园的三维场景,画面逼真可观,全方位地提升观众的浏览体验和认知体验。
2.3 互动性设计
当前将非遗博物馆式展览方式从以参观为主的静态展示方式转变为以互动为主的参与展示方式是十分必要的。[6]展示的过程争取让观者能够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参与,而不仅是单纯的浏览,能够使其更有充实感和愉悦感,体验更大的自我实现感,由梅罗庞蒂在批判笛卡尔一元二次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身认知理论便是强调人是通过身体这一媒介来认知世界的,只有将学习者的认知、身体与环境三者结合相互作用时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将观者身体带入展示过程中,甚至成为展示的一部分,能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加强观者的参与性;采用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全面提升用户的参与体验和心流。
由于设计本身会给物品带来多重含义,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准确结合非遗语境,才可将非遗的内涵价值正确的传达给观者。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3.1 利用非遗元素创建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且非遗作为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存在构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与风格。非遗来源于民间,地方特色十分浓厚,将非遗元素作为城市代表性图案融入名片的设计与制作中,无疑能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将非遗城市名片放置于地铁、公交站牌、高速路广告牌、电梯广告等地方,能深刻且自然的展现城市形象,同时也能够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可将非遗资源融入城市文化品牌中,形成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7]除此之外还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经过编创,制成系列微电影,城市文化宣传视频等,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非遗文化资源也可通过此走出地域限制,甚至走向国外。
3.2 非遗文化与媒体平台合作
当下以“内容为王”的时代,各大媒体开始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非遗元素也逐渐被运用于节目之中,且目前非遗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宣传的缺失,采取与媒体合作方式,增加非遗资源的媒体曝光度,两者结合能获得双赢。非遗在与媒体合作时,可以选择传统的媒体平台,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综艺节目就多次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贵州隆里“花脸龙”、泉州提线木偶与漳州布袋木偶等。还可开设非遗自媒体平台,快手短视频平台曾统计并发布相关非遗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快手短视频平台上每3秒就会诞生一条非遗视频,非遗视频总量高达1164万条,点击率也十分可观;今年三月快手还发布了“非遗带头人计划”得到了文旅部非遗司的大力支持。因此非遗传承人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相关视频,是宣传非遗、传承非遗的一条有利途径。视频内容可根据不同非遗的独特性需求包含介绍、制作、展演等,通过多样化的视频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此外,运用视频记录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非遗无形性导致其传承难保存难的问题,使其长久的留存于世成为可能。
3.3 利用非遗资源设计开发地域文化绘本
为进一步加强活态遗产保护,各地区可通过创建地域文化绘本来传递非遗文化价值,结合各地社会环境、历史,及非遗文化内容通过剧情加以展现。还可以考虑将非遗文化绘本加入中小学生教育课本中,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也使得非遗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利用。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并发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画书大系》(如图3所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书共六个系列包括皮影戏、剪纸、昆曲、蜡染等,通过精致且生动的画面以及精巧的故事,在为学生展现多种非遗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目前国内多数绘本都存在将文化元素直接挪用的问题,与大众生活脱节,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因此在设计与创作地域文化绘本时,考虑从日常生活角度进入描写,以方言作为画面中的描述语句,搭配网络词汇,使绘本内容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4 创造非遗衍生产品
伴随着泛娱乐化与IP文化的发展,可将文化故事以影视或者动画的形式推广,努力将IP价值发挥极致。同时需要分析消费者的心态,做到投其所好。通过收集消费者对于商品及其应用环境的反馈信息,可使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与推广对准消费点。如设计地铁卡,扑克牌、雨伞等。在手游市场,王者荣耀也一直在进行对文创产品的开创与探索,2017年,王者荣耀将非遗元素运用于其手游中,推出了游戏人物甄姬游园惊梦的造型。甄姬身著戏曲服装,伴随缓缓飘落的花瓣,将游园惊梦的意境与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玩家们的大力追捧,也让昆曲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尝试跨产业合作,将IP文化发展为一种系列周边产品,促使非遗文化的传播,这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形态,非遗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迎来蓬勃发展。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十分珍贵的遗产,非遗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思考研究,且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展示形式、传播路径等,利用新媒体手段线上线下宣传同步进行,对非遗的再设计与利用给予充分关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独特性,因此在传承及利用的形式上也应充分考虑各非遗资源的不同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设计与利用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非遗自媒体,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离不开社会各方群体的支持与参与。非遗宣传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段,让人们能观赏能体验,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宣传和传播,能探索并寻找出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从而实现以传承促利用,用利用保传承的互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丽.青海博物馆事业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之策[J].攀登(汉文版),2017(01):121-124.
[2] 梅良勇,王夫寿.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创新——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A].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论文集[C]. 2009.
[3] 闻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鄂伦春族为例[J].旅游纵览(下),2013(09):211-212.
[4] 徐蓓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法律规制模式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3(33):267-268.
[5] 汪伦杰.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再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8(7):44-45.
[6] 何永军.交互式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盱眙龙虾博物馆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05):156-158.
[7] 李晗,许亚岚.激活非遗发展新功能——“中国非遗城市论坛·一城一地一非遗”论坛召开[J].经济,2017(18):100-106.
作者简介:郑思思(1996—),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褚乐阳(1993—),男,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谭悦(1994—),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娱乐设计,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
通讯作者:陈卫东(1972—),博士后,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新媒体交互设计与应用,未来课堂,数字娱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