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洁 史敏琦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中国城市化发展而生的必然现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本文将现有研究划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点与存在问题、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劳动力转移的效应、转移劳动力的管理等4个方面,通过总结已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不足,了解与把握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日后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驱动因素;影响效应;进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1.015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a phenomeno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s well. Thus it has drawn a wide range of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wa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ransfer, studies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bor transf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labor transfer and studies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 transfer. Then the focus, difficultie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documentation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was proposed. The review would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elp th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further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driving factors; influence effect; progress
農村转移劳动力是指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这与“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因此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2-4]。根据研究侧重点,现有研究主要可分为4个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点与存在问题、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劳动力转移的效应、转移劳动力的管理等。这些研究使得研究人员得以理解与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5],探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数量加以预测,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管理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加以梳理,总结已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不足,进而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与把握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为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1 研究概述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点与存在问题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研究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研究较为常见,学者们通过回顾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与发展历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特征、劳动力转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区域转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梁永郭和徐俪[6]从产业、文化水平、转移范围、身份4个角度入手,总结出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处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以本省转移为主和亦工亦农兼业比重大的特点;张蕾等[7]以杭州市萧山区孙家村村民为研究对象,认为目前农村劳动力存在向发达城市转移,眼界狭窄,男性比女性转移意愿更强等特点。劳动力转移在不同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程名望和潘烜[8]指出1949—2004年劳动力转移整体表现出周期性、转移形式多样性、兼业性、短期性、地域性和产业性等特征,他们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一步将研究时段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至2004年2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当乏力,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均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在第二个阶段,劳动力转移进展良好,就业结构变动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基本同步,且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快于就业结构的演进。朱敏和黄洪琳[9]重点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两方面的变化,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细分为5个阶段,分别呈现出加速—停滞—扩大—减缓—加速曲折上升的趋势。张向群和王朝晖[1]按照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指出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劳动力转移会具备不同的特点,其中不发达地区的外出劳动力比例高于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首选就地就近从事非农产业,而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倾向选择跨区域流动。周丽萍[10]进一步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型转移仍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体,而回流型转移、创业型转移、培训型转移将不断增加。研究人员立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特点,进一步总结了转移模式,如孙峰华[11]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划分为苏南、温州、阜阳等七种模式;李斌[12]基于典型地区的调研,根据劳动力转移的理性程度总结其模式;李玉江和吴玉麟[13]从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