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秀
脾破裂是临床最常见的外伤性急腹症,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技术不断在临床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然而即使保留了脾脏的微创手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仍多见。基于“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优质的临床护理对病情预后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2例脾破裂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措施。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急诊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本次研究的共62例患者,纳入标准:经B超或CT证实为脾破裂且急诊行介入栓塞术;本次入院前1周内无肺部感染发生。以上患者入院后按床位奇偶数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共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32.8±5.12)岁。对照组共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36.1±4.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包括饮食干预、生活护理、治疗护理、休息、心理、活动指导等。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生命体征监护:术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密切监护生命体征能够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时刻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血氧饱和度,24 h心电监护,检查患者神志瞳孔情况,记录24 h出入量,及时向医生汇报记录结果。②咳嗽、咳痰护理:详细追问病史,部分患者既往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或心脏疾病史,肺功能相对较差,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每日关注此类患者的咳嗽、咳痰、气喘情况,听诊肺部有无痰鸣音或干湿啰音,正确的翻身拍背、咳嗽咳痰方式指导,必要时尽早给予抗生素干预。③多发伤患者护理:脾破裂多由外伤所致,以合并肋骨骨折、肺挫伤最为常见,早期夹板固定胸壁,加强雾化祛痰,指导患者吹气球等方式增强肺功能锻炼。④高龄患者护理: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依从性相对差,及时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自理能力评估、压疮风险评估、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加强安全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⑤疼痛护理: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机体康复,需每日疼痛评分,疼痛程度5~10分者及时镇静镇痛。⑥心衰护理:出血性休克患者大量补液,潜在心脏过负荷致心衰风险,每日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气喘症状,查体心率、下肢有无水肿,出现心衰后立即予限制液体摄入量、强心、利尿纠正心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有无肺部感染发生,依据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症状及肺CT影像学证据来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情况比较 例(%)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脾破裂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根据损伤的程度和病情需要,尽可能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近年来,保留脾脏的介入手术治疗在脾脏外科领域得到广泛重视。脾破裂最危急的病情是失血性休克,急诊脾动脉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速率、出血血管并及时行栓塞术,与传统的脾破裂切除术相比介入栓塞创伤减小且快速、安全、副反应降低[2]。可即使是成功的保脾手术,由于卧床、免疫力低下、感染因素等存在,患者术后时刻有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因此术后高效的护理工作是患者康复的保证,医护结合治疗效果更加突显[3]。
针对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异性,评估疾病风险,分析患者存在的治疗隐患,及时正确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配合临床治疗,有益于患者的康复,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本研究组33例患者在术后早期给予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护,维持了生命体征平稳。正确规范的拍背、咳痰方式,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改善了肺功能,这样更有助于排出深部痰液,定植在气道内的细菌被排出,降低了肺内感染的概率。老年人是机体抵抗力低下、依从性相对差的肺炎高危人群,积极为老年患者制定专项护理内容,是促进疾病恢复、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必备条件。术后剧烈疼痛让患者不能安静休息,同样给其心理、活动带来影响[4],中重度疼痛患者给予适宜的镇痛后,可以减轻机体应激状态,机体脏器功能修复加强,减少肺部感染的概率。
总之,对脾破裂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内容,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