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地增加。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无脑血管疾病症状的正常人群中,具有颅内动脉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等隐形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占5%~7%。其中,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血糖较高的人群属于脑血管疾患的高危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达10%[1~2]。本次研究将对2016年-2018年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0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1 一般资料 从本市医院的健康管理部门行TCD筛查的受检者中抽取5000例,将有脑血管病病史、血管狭窄病史的患者排除。在受检者中,男性2501例,女性2499例,年龄14~79岁,平均年龄(40.35±2.31)岁。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用美国DWL双通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受检者进行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和俯卧位,用2 Hz探头分别探测颅内五根血管的血流情况。将舒张末期、收缩期血液流动数据进行记录,并计算出平均的血流速度。此外还有密切关注患者搏动指数、频谱形态等指标。根据相关指南对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并参考指南对受检者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诊断。
1.3 诊断标准 ①受检者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中:Vp≥160 cm/s,Vm≥100 cm/s;椎-基底动脉系统:Vp≥100 cm/s,Vm≥70 cm/s;多普勒超声结果的频谱形态异常或存在涡流杂音。②双侧的相同动脉血管之间的血流速度差异较大(>30%)。此外,若受检者年龄大于60岁,则将上述血流速度标准降低10~20 cm/s[3]。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5000例符合标准的受检者中,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共检出64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人员,检出率为0.128%。
2.1 检出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性别分布 在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64例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受检者中,男性41例,占检出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总数的64.41%;女性23例,占检出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总数的35.59%。在健康人群中,女性颅内动脉狭窄率23/5000(0.46%)低于男性狭窄率41/500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5,P<0.05)。
2.2 检出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部位情况 在检出的颅内动脉狭窄的人员中,中动脉发生狭窄的人数最多,基底动脉出现狭窄情况较少,有部分患者出现多处动脉狭窄情况。具体狭窄部位见表1。
表1 狭窄血管及所占百分比 例(%)
2.3 检出颅内狭窄人员的年龄分布 在64例无症状颅内血管狭窄的受检者中,年龄20~40岁3例,占该年龄段受检人员的0.3%;41~50岁6例,狭窄率为0.5%;51~60岁12例,颅内动脉狭窄率为0.7%;61~70岁17例,狭窄率为1.7%,70岁以上26例,狭窄率为1.6%。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内血管发生狭窄的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更关注。目前,通常将DSA法作为血管检查的黄金标准,但进行DSA检查会造成创伤,风险较大,不能够将其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另一种常见的血管检查方法为MRA,其原理是通过观察血管的形态继而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虽能够直观地进行诊断,但容易出现过度评价,出现假阳性的可能。而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则根据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判断血管的功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操作简便,重复性强,且整个检查过程属于无创检查,在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由经验丰富的检查人员对受检者的TCD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在患者仅出现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表现时,便可提前预警,为患者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
脑动脉狭窄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而脑卒中的发生率占脑血管疾病的80%。血管狭窄是逐渐发展的,在血管狭窄的早期通常不会出现不良的症状,但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血管的狭窄程度往往已经较为严重[4]。在血管发生闭塞时,治疗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且最后的治疗效果较差。在健康体检中运用TCD进行常规的颅内动脉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血管狭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措施,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总之,在本研究中男性颅内血管发生狭窄的情况多于女性;而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总体的狭窄发生率。因此,在今后的健康体检工作中,应建议年龄大于50岁的,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进行TCD常规检查,便于无症状的脑血管狭窄被及时发现,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