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霞,陈永红,张际峰
(淮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安徽 淮南 232038)
现代化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源泉,其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师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时指出,提高教师的质量和积极性是则所有国家的一项优先任务[1]。而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高达70%。中青年教师成为当下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2]。因此,激发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质量,则是促进教师现代化和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质量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本科高校1237所,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总数达600所之多。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青年教师比重过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缺乏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等方面的问题[3]。因此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因素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准确认识新时期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征,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教学动力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2]。通过中国知网“篇名=教学动力”和读秀学术搜索“图书”平台“书名=教学动力”进行模糊检索,发现国内有关教学动力较为系统的研究最早见于李森的研究[4-10],之后也有一些关于课堂教学动力的研究,如地理课堂、术科教学动力系统研究等[11-12]。
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即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具有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层次性、强度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7]。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教学动力进行不同分类。依据来源,可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依据强度,可分为强动力、中强度动力和弱动力;依据作用范围可划分为宏观动力和微观动力;依据动力构成因素可划分为认知性动力、情意性动力;依据动力影响教学主体的方式可划分为显性动力、隐性动力;依据教学动力来源可划分为主动力、次动力和助动力[7]。教学动力来源于教学主体、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以及社会系统。生成机制包括合理目标、主体活动、关系协调、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性变化及其过程和方式等内容[8]。季卫兵认为青年教师教学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内驱力、组织力、创造力不足[13]。张学良[14]、许建[15]、孔德亮[16]、张文[17]、李玉梅[18]等分别对高校英语、思政课等教学动力生成机制进行了探究。
当前,关于教学动力的研究多见于激发教学动力的方法。一些研究认为,教师的有效学习、教师个体实现教学效能感的心理需求强度、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学研究与反思,教学科研融合相长、提升教学技巧;增强教师学习生活服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的指导、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的考核评价等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19-24]。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理论上,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但是相关实证研究比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从教师主体特征、教学动力状态水平、教学动力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设计了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探索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教师教学动力的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2)教师个体特征与教学动力状态之间的关系;(3)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因素;(4)教师个体特征与教学动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动力影响因素研究框架图
2.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以问卷为主要的研究工具。问卷采用H高校项目组研究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影响因素问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了教学动力状态、教学动力影响因素两个部分的内容。问卷的第一部分——教学动力状态,设计了课前状态、课堂状态和课后状态三个维度,有15个题项,采用4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状态越佳。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检验信度α值为0.86,说明这一部分内部的一致性信度佳。问卷第二部分——教学动力影响因素设计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主要采用单选或多选的方式进行调查,有8个题项。问卷除了上述调查的题项外,还考虑了教师的性别、年龄、学科和职称的个体差异特征。
2.2.2 问卷发放与样本情况
本次教学动力影响因素调查以地方应用型本科H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为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41份,回收问卷141份,问卷回收率达100%,抽样率达21.40%。教师样本个体特征如表2所示。
表1 教师样本概况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1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统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用于分析教学动力影响因素及其主体差异,如表3所示。
表2 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15个调查题项的数值采用平均加权法来计算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水平。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H高校的教学动力状态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总体上看,该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动力状态总体水平达到3.38(4分为最高分)。其中,课前动力状态和课堂动力状态水平高于总体均值,课后动力状态水平相对偏低。
表3 H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总体情况
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水平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男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水平高于女性。t检验表明,其中,男教师的课堂动力状态表现与女教师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1)。
图2 男教师和女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分别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总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职称级别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课前、课堂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课堂、课后的教学动力状态从初级到副高级别的教师群体中,呈现上升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级别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存在显著差异。
图3 不同年龄段(左图)和不同职称级别(右图)的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
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职称、学科类别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总体上看,中青年教师的课堂动力状态存在显著的职称级别差异性(P<0.05),不同年龄、学科类别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水平学科、年龄、职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P值)
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与主体的性别、年龄、职称、学科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动力状态总体水平与职称呈显著正相关(P<0.05),教师的课堂教学动力状态水平与年龄呈现正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职称呈现正相关(P<0.05)(表5)。
表5 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状态与个体特征的相关性(r值)
*:P<0.05;**:P<0.01
3.3.1 外部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了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教师发展通道不均衡、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大、专业成长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24],外部因素往往是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合理的薪酬待遇政策、学生的认可度、领导的认同感、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教学环境、科学的分配课程任务,良好的生活环境等均是影响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图2),其中,最能有效激发教学动力的前4位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占比33.33%)、学生的认可度(占比26.24%)、合理的薪酬待遇政策(17.7%)、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占比12.06%)(图3)。 另外,有78.01%的教师认为,从事高校内行政工作会削弱教学动力;分别有77.3%、56.03%的教师认为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激发自身教学动力;分别有87.23%、47.25%、31.91%的教师认为教学经验交流会、公开课、教学基本功竞赛能有助于激发教学动力。
图2 能有效激发教学动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多选题)
图3 最能有效激发自己教学动力的影响因素(单选题)
3.3.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内在驱动力。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责任感、对事业的热爱、自我认可度、个人兴趣、内心寄托、心理压力等都是影响教学动力内在因素(图4)。其中,对事业的热爱是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占比35.46%),其次是社会责任感(占比24.11%)和自我认可度(占比18.44%)(图5)。
图5 最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内在因素(单选题)
3.3.3 主体特征因素
3.3.3.1 性别与教学动力
t检验表明,男教师的课堂动力状态高于女教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教师和女教师所认为的教学动力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明显不相同(P<0.05);男教师认为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是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而女教师则认为是学生的认可度(P<0.05)。男教师认为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依次是对事业的热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可度,而女教师则认为依次是对事业的热爱、自我认可度、社会责任感(P<0.05)。说明,性别是影响男女教师的课堂动力主体特征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教师对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自信度显著高于女性教师(P<0.05),是男性教师的教学动力强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3.3.3.2 年龄与教学动力
虽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相关分析表明,课堂动力状态水平与年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224,P<0.01),这说明,年龄也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动力状态的主体特征因素之一。
同时,x2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年龄段教师来说,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显著不相同(P<0.05)。25~30岁的教师认为最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是合理的薪酬待遇,31~40岁则认为是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41~45岁则认为是学生的认可度。25~30岁、41~45岁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是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31~35岁、36~40岁教师则认为对事业的热爱是最主要影响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31~45岁教师普遍认为,从事专业教学研究有助于激发教学动力。对于年轻教师,认为教学基本功竞赛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年长教师则倾向于认为公开课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
3.3.3.3 职称与教学动力
方差分析表明,教师课堂动力状态水平存在显著的职称级别差异(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副高职称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总体水平显著好于初级职称的教师(P<0.05),副高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动力状态显著好于初级、中级教师(P<0.05)。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教学动力总体水平、课堂动力状态水平均与职称级别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earson’s r=0.179,P<0.05;Pearson’s r=0.169,P<0.05)。对于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最影响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不尽相同。如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认为“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对事业的热爱”分别是最重要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则认为分别是“学生的认可度”和“社会责任感”。这说明,职称级别是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状态的主体特征因素之一,副高职称的教师教学动力状态最佳。
究其原因,发现职称级别越高,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自信度与把握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就感越高,这一点类似于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年长教师相对于年轻教师。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6),教师的自我认可度与教学动力状态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显著影响与总体状态和课堂状态水平。这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教师的自我认可度是影响教学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的自信度与把握度与教学动力状态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1)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学生的认可度、合理的薪酬待遇是影响高校中青年教学动力的主要外部因素;(2)对事业的热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可度是主要的内部因素;(3)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状态因性别、年龄、职称存在差异,男性教师、年长教师、职称级别高的教师,教学动力状态表现相对较好,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我认可度高。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存在正反馈与负反馈机制。这一系统中,教学激励起到正反馈作用,即有效的教学激励——促使教师投入教学——促进教学激励——促进教师投入教学。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明确将教学工作和教师的晋升和薪资等联系在一起,尽最大努力延挽教学优秀的教师,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学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兴衰”。根据H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结果,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体制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政策措施,是增强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是最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也即最制约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受到现有编制制度的影响,一些高校中级和副高级职称数量紧张、晋升困难,使得条件满足的中青年教师多年不能得到晋升,教学动力逐渐减弱。二是现有的职称评定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职称评定过程公开透明度不够,存在“人为倾向”。因此,建立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畅通的教学发展通道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期望,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动力。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导下,地方政府需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学校实际的编制制度、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制订科学合理的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均衡教学和科研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规范操作方案流程,公平公开公正进行职称评审,充分发挥职称评定体系在教师教学动力激发中的杠杆作用。
与科研成果的外显性不同,教学效果往往是隐性的、具有时滞的、可度量性差,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难以体现教学成果的隐性部分和时滞部分的价值。教学评价结果多数不能充分引起教师对教学的重视。而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影响教师教学动力的第二个主要外部因素。因此,对教师教学综合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学和育人目标达成的长远性和非外显性;应充分考虑教师类别(如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的差异和教师的学科专业差异,探索建立分类的评价体系。
另外,世界一流的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激励,如斯坦福大学自1992年开始设置教学类奖励,2007年教学奖总数达到25项[26]。国内,如浙江大学等设立了教学名师奖用于奖励教学工作,教学师德高、教学水平优、学术造诣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要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以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同时,还应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待遇,以作为长效的激励制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本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对职业的热爱、社会责任感等是影响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主要内在因素。因此,要建立理想信念长效教育机制,构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体系,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培育和巩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认同,坚定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增强中青年教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增强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以激发中青年教师内在的教学动力。例如,以优秀教师典型进行“榜样引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与培训,搭建平台增进教师交流与引导,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等。
要根据主体特征的不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群体的中青年教师,采取不同策略,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显示,女性教师相对于男性教师,自我认可度不够高。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级别教师生活需求、专业成长状态、职业期望等不相同,影响他们教学动力的主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不相同,能有效激发他们教学动力的因素也存在差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展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职能,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与服务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职称级别、学科类型的教师,以教学团队、项目等建设为抓手,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专业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基本功竞赛、示范课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增强教师教学投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对于女性教师,可加强自信教育与引导;对于年轻教师和职称级别低的教师,可以教学竞赛为主要激励手段;对于高职称级别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课等形式,激发其教学动力。
总之,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学生的认可度和合理的薪酬待遇是最能有效激发教学动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对事业的热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可度是最能影响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动力因主体的性别、年龄和职称特征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建立公正的职称评定体系、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理想信念长效教育机制和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服务体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青年教师教学动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