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山炉为肥东县文物管理所馆藏,出土时承盘、炉身、炉盖变形,承盘断为两半,炉身部分残缺。本文采用现代科学检测分析方法,对博山炉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整形、补配、焊接、作旧等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再现了博山炉原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满足了展览展示的需要。
【关键词】博山炉;青铜器修复;整形
【中图分類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博山炉出现于西汉中期,在两汉墓葬中大量出现。博山炉的出现和流行,是熏香文化日趋繁荣的结果,是战国以来出现的方仙道思想和神话世界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1]。博山的形象不仅象征求仙和长生,也代表了死者期望通过山岳到达天界,而鸟的形象往往和天界联系在一起[2]。本文修复的博山炉是肥东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组成,器呈豆形状,盖顶有连云山纹镂孔,盖顶立一朱雀,承盘较大,炉柄和承盘有三个铆钉连接。该博山炉符合吕大临《考古图》描述的类型,即“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3]。
本文修复的博山炉通高21.8cm,炉盖高10cm,炉盖口径9.5cm,炉身高11.5cm,炉身口径8.5cm,承盘口径19.2cm。出土时承盘断为两半,变形严重,炉柄与承盘相连的铆钉有一处脱落,炉柄内部有范土,炉身腹部部分残缺,炉身口沿一侧向下倾斜,炉盖口沿变形,呈鸡蛋形状。本工作首先对博山炉的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进行检测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和病害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路线。
一、病害分析
古代青铜器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受着白然界的腐蚀和损坏,出土后往往残缺不全。为了将这些珍品长期保存下去,满足陈列展览的需要,需要进行保护修复,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修复前,需对其进行病害进行检测分析和病害评估,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
(一)锈蚀产物分析
博山炉表面的锈蚀层底层为褐色,表面锈蚀颜色以浅绿色为主,比较致密,有表面硬结物。本文选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别对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的锈蚀产物进行分析,仪器型号:Thermo Niton XL3t,测试条件:50KV,200μA,银靶。该方法可用于分析青铜器表面的元素及其含量且不损害文物,可以了解金属文物的合金成分、锈蚀层成分等信息。结果显示含有:Cu、Sn、Pb、Fe、As、Si、S等元素。Si、Fe元素可能来自土壤污染,少量S元素的存在表明博山炉表面锈蚀层含有硫化物。未发现Cl元素,表明博山炉锈蚀层不含有害锈。此外,本文还选用了硝酸银滴定法进行验证,从炉盖、炉身、炉柄、承盘口四处分别采集少量铜锈,用50%的硝酸将样品溶解,过滤至澄清,用3%的硝酸银滴定,结果显示,四份溶液基本澄清,说明无氯离子存在。
(二)金相组织分析
炉身和承盘变形严重,需要进行整形,整形前需要了解其腐蚀程度以便选用适合的方法。本文选取了炉身和承盘脱落的碎片进行切割、镶嵌、打磨、抛光,并用4%的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对其进行浸蚀,以显示其金相组织,最后使用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基体为α固溶体树枝状偏析,晶界间为(a+d)共析体,为铸造组织,基体部分锈蚀。表明博山炉的金属性尚好,可以采用敲打法、顶撑法、模压法等方法进行整形。
从博山炉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金相组织分析结果可知,博山炉表面无有害锈,金属本体铜质较好。这对修复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对整形、补配、焊接等操作提供了先决条件,结合博山炉的变形程度和残缺情况制定如下保护修复方案:(1)清洗;(2)整形;(3)补配;(4)焊接;(5)打地子;(6)作旧;(7)封护。
二、修复过程
修复前,对博山炉进行拍照,做好器物来源地、质地、保存现状、病害成分和分布等文字记录工作。修复过程中,记录所用的方法、材料、工艺及效果等信息。修复完成后,对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修复档案,为今后再处理提供原始资料。
(一)清洗
用毛刷蘸上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两者比例为1:1),反复清洗博山炉表面的泥土和污垢,尤其是残缺部位的断面,使博山炉断面的杂质和泥土全部除掉,这样便于后续的补配。表面硬结物用刻刀、手术刀或洁牙机去除。
(二)整形
青铜器的变形是由于受到人为、自然力等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形,整形需要施加相反的力,使变形部位朝相反的方向再一次变形,以达到整形的目的,这是青铜器整个修复环节中最难、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技术手段[4]。整形时根据博山炉变形位置材质的延展性及变形程度和部位,选择或制作相应的工具,采用支撑、顶压、模压、锤击等方法进行矫正,同时应考虑博山炉的应力变化及承受能力。
整形是博山炉修复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炉盖口沿整体变形,无法和炉身合上。炉盖口沿由于受外界压力挤压,呈鸡蛋形状,一端的弧度呈尖状,另外一端的弧度为圆形。首先,呈尖状的部位用手钳进行整形,选用三个橡胶垫片放置在手钳和炉盖接触的部位,拧紧,放置几天,以便释放变形部位的内应力,拧紧、放置、拧紧、放置反复操作,直至弧度接近圆形即可。然后,选用台虎钳对炉盖的口沿进行整体矫形,选用一段焊锡条敲打成博山炉口沿的弧度,放置于博山炉口沿的外侧,用橡胶垫片放置另一端的外侧,整体放置在台虎钳上,缓慢施加压力,避免施加压力过大导致口沿断裂,放置几天,同时观察口沿矫形情况,反复操作,直至口沿弧度呈圆形。
炉身整体变形,口沿一侧向下倾斜,腹部部分脱落,且剩余的部分向炉身内部变形。选用两段焊锡条敲打成炉身的弧度,将一端放置在炉身内部,另一端放置在炉身外侧。然后用F形钳或G形钳将两段焊锡条夹紧,并施加一定力。开始施力时,不宜用力过大以防损坏器物,要随着器物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受力的角度和力量,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基体内的应力逐渐被释放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器壁的反弹。用一根略长于炉身内壁直径的木棍顶在器壁内侧和向下倾斜的口沿内侧,并施加力将变形部位撑开并保持一段时间。按照外口沿的直径将木板切成圆形,用F钳或木工钳将其固定在口沿上并施加一定的力,保持一段时间,使口沿处于同一水平面。
承盘和炉柄连接的部位是三个铆钉,其中一处铆钉已经从承盘脱落。为了将底盘的形状矫成同一平面,需要将炉柄和承盘分离。分离后,用F形钳或G形钳将承盘的两半固定在平整的钢板上,慢慢施力,并保持1~2天,直至两块承盘的底部呈一个平面。
(三)焊接
炉身部分碎片脱落,需要连接在器物上。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博山炉的铜质尚好,可以使用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首先拼对,将小块拼接在一起,然后往炉身上拼接。最后使用焊接的方法将碎块逐一连接,并和炉身连接在一起。
承盘断为两半,经过整形后,两块承盘的底部在同一平面,口沿稍微有点偏差。需要在连接的时候边焊接边调整,直至口沿和底部完全对齐。承盘和炉柄连接处是三个铆钉,首先将铆钉和承盘上孔内镀上焊锡,然后将范土放回炉柄内,保留博山炉的铸造信息,最后将三个铆钉插入承盘的孔内,用电烙铁加热进行焊接。
(四)补配
博山炉的炉身部分残缺,残缺的部位为腹部,没有纹饰。本文选用快速补配法进行补配,首先打磨残缺部位的四周,露出金属光泽,在磨好的断口处涂上一层松香和焊锡膏,用电烙铁将焊锡排于断口处,内部用泥土撑住,再用电烙铁将焊锡补全残缺处,焊锡尽量厚一些。补配完成后,再根据腹部的弧度进行打磨。
(五)打地子
补配和焊接完成后,用腻子和固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根据器物的底色,添加相应的矿物颜料进行调配,调好后,用皮刮子或油灰刀抹在博山炉表面的接缝处。待地子凝固后,用粒度较小的水磨砂纸进行打磨,使地子和器物保持一个平面。
(六)作旧
本文选用干漆片和乙醇作为粘接剂,根据博山炉各层颜色,添加不同的矿物颜料,通过点、拉、弹、抹等技法上色,在颜色与周边接近时,用排笔蘸上黄泥,抹在上色的位置,待黄泥干透后,用清水洗掉。
(七)封护
用2%的B72丙酮溶液对博山炉进行封护保护,以阻止空气中氧气、水分、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侵入,引起博山炉的再次腐蚀。至此,整个修复过程就全部结束。
三、结论
从博山炉锈蚀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锈蚀层不存在氯离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进行修复,修复所用的方法和工具简单实用,并在修复过程中做好修复档案的记录工作,为将来的再处理提供依据。
本文采用传统的修复技术再现了博山炉的历史风貌,达到了展览要求和预期的效果,为更好地研究其歷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邵小龙.再论博山炉的起源及相关问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5):52-61.
[3]林小娟.博山炉考[J].四川文物,2008(3):65-67.
[4]陈仲陶.古青铜器修复整形工艺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41-44.
作者简介:李瑞亮,男,汉族,河北省武安市人,馆员,研究方向:青铜器修复与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