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朝时期为处理与突厥关系,长孙晟最早将“近攻远交,离强合弱”作为一项民族政策提出来,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本文从长孙晟的经历、突隋关系和突厥内部状况三个方面分析“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背景,并且论述隋朝对突厥实行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对隋朝处理民族关系以及对后世民族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近攻远交,离强合弱”;长孙晟;突厥;隋朝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隋初,突厥多次南侵隋朝疆域,双方矛盾冲突严重。“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成为“有隋一代解决东、西突厥问题的指导性方针”。其内涵深刻,“近攻远交”是指对于距离隋朝较远并且对隋朝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落主要实行联合策略,对于距离隋朝较近的突厥部落主要实行积极攻打策略。“离强合弱”是指对于势力强大的突厥部落主要采取间离措施,对于势力弱小的突厥部落主要采取联合措施。本文就隋朝对突厥“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背景及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一、“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背景
“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孙晟在突厥的经历
北周末年,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嫁入突厥,被突厥可汗留下,教突厥子弟和部落贵族箭术。处罗侯因得民心,为沙钵略所忌,密托心腹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与之游猎,对突厥内部结构、各部落分布、强弱以及地势形态等非常了解。开皇元年,突厥开始大规模的入侵隋朝,长孙晟根据自己在突厥了解到的情况,制定了对抗突厥的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近攻远交,离强合弱”的政策。
(二)隋初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是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其族源为铁勒的一支,曾被柔然奴役。487年,突厥为增强实力与中原王朝通商往来、通婚联盟;552年,实力逐渐强大的突厥攻破柔然,进据原柔然的蒙古大部地区,建立突厥汗国,成为漠北的主人。突厥自建国时就与中原王朝往来密切。北周和北齐相互争斗时期,双方既惧怕突厥又想得到突厥的帮助,于是争相讨好突厥。隋朝建立后,突厥对隋朝发动了几次战争。开皇元年,沙钵略可汗向南攻下临渝镇;582年,突厥大规模入侵中原王朝疆域,肆意掠夺,导致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沙钵略可汗对隋朝发动战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隋文帝对突厥的礼遇不像北齐和北周那样厚重,并对突厥加强防守,使突厥统治者对隋朝产生怨恨;第二,千金公主怂恿沙钵略可汗出兵进攻隋朝;第三,双方的通商贸易不能满足突厥的贪婪,并且隋朝处于刚刚建立阶段,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尚未稳定,沙钵略可汗趁机掠夺隋朝财物;第四,突厥汗国恰逢连年旱灾,牲畜死亡,人民苦难,需要物资扩充国力;第五,佗钵可汗死后,突厥内部已经出现矛盾,发生汗位之争,沙钵略可汗虽位于第一可汗,但地位并不稳固,为了转移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纷争,稳固自己的地位,沙钵略可汗发动了一致对外的战争,即南下进攻隋朝。
(三)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状况
581年,突厥五可汗开始分立。此时,外部也潜伏危机,由于突厥的暴虐征服,引起周围国家政权强烈不满。长孙晟分析突厥虽然实力强大,但内部统治阶级已经四分五裂,“摄图(沙钵略可汗)、玷厥(达头可汗)、大逻便(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庵罗(第二可汗)各自统领强兵,号称可汗,分居在四面,对内相互猜忌,对外示以和同”,认为直接以武力征服突厥困难重重,若对突厥五可汗进行离间则易于攻破。因此,他提出“近攻远交,离强合弱”的策略。
二、“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的具体实施
“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階段:以战为主
581年,沙钵略可汗大规模入侵。长孙晟分析当前隋朝实力不足以直接对抗,但若不理,又威胁隋朝安定,并认为达头可汗虽然兵力强大但地位比沙钵略低,双方出现裂痕。突利可汗势力弱小,虽然争取了民心,但引起沙钵略的猜忌。“离间”策略可疏离突厥各可汗,多年后必可一举灭掉突厥,其建议被隋文帝采纳。于是隋文帝遣使联络达头可汗,并且规劝处罗侯臣服隋朝。此举通过结交较远且不具有直接威胁的势力,引起突厥内部可汗之间的猜忌和疏离,达到联合进攻较近且强大势力的目的。此后,突厥沙钵略可汗与其他部落果然如长孙晟所料,相互猜忌,离心离德。
583年,阿波可汗对战隋朝屡败。长孙晟对阿波可汗说:“摄图每来,战皆大胜。阿波才入,遽即奔败,此乃突厥之耻也……摄图必当以罪归阿波,成其宿计,灭北牙矣。愿自量度,能御之乎?”引起阿波可汗对沙钵略可汗的恐惧,长孙晟又劝其使节依附隋,联结达头,结合势力,比受沙钵略侮辱杀戮好,于是阿波可汗遣使入隋请和。此举通过联合阿波可汗,壮大隋朝势力,分化沙钵略可汗势力。沙钵略可汗听闻阿波与隋结交,便先归袭击其牙帐,导致阿波可汗没有归处,向西投奔达头可汗。沙钵略可汗又将贪汗可汗废黜并夺其部落,贪汗可汗也投奔达头可汗。地勤察因与沙钵略可汗有矛盾,故率领部落叛归阿波可汗。此时,正式形成东突厥汗国(以沙钵略为首)与西突厥汗国(以达头为首)分裂的局面,双方相互攻打,实力均为大减,都曾向隋朝请和援兵,隋文帝听取长孙晟的建议,制衡各势力,均不派兵援救,使隋朝在突厥争斗中成为一股强大势力,并在隋突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第二阶段:以和为主
经过隋朝对突厥五可汗的离间,突厥内部分裂、攻战,原本强大的沙钵略可汗实力减小,便向隋朝求降交好。584年,沙钵略可汗请求与隋通婚,将千金公主改姓为杨氏,为大义公主。隋文帝派长孙晟出使沙钵略可汗,长孙晟以灵活的言辞消除了双方的敌视,双方关系逐渐和平。585年,沙钵略可汗上表称臣,永为藩附。此时阿波可汗实力逐渐强盛,号称西突厥,并且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之间冲突严重。隋文帝担心与沙钵略可汗交好引起阿波可汗的埋怨,为不偏袒任何一方,派使者出使阿波可汗,安抚西突厥,调节与双方的关系。
587年,莫何可汗“以隋所赐旗西击阿波”,并将阿波可汗生擒,向隋文帝请示如何处置。长孙晟向隋文帝提议,莫何可汗此举不是违背朝命,而是突厥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了保卫边疆安定,应当放了阿波可汗,隋主从之。长孙晟灵活实施“近攻远交,离强合弱”策略,当突厥中出现矛盾,保留矛盾双方势力,让双方相互制衡,防止一方独大具有与隋相争的实力。
593年,杨钦离间都蓝可汗,都蓝可汗“乃不修职贡,颇为边患。”长孙晟将杨钦抓获并揭发大义公主和胡人安遂迦的私情,都蓝可汗勃然大怒,拿获安遂迦等交付长孙晟,由隋朝处置,并重新向隋求婚,此时,突利可汗也向隋求婚。长孙晟认为都蓝可汗无信,依附隋朝仅仅因为与达头可汗相怨恨,即使与都蓝联姻,都蓝不仅还会叛离,还可能“承籍威灵”,指挥达头可汗和突利可汗,进而增强其实力,都蓝若强大后再反叛,恐怕难以制服。而突利可汗染干“素有诚款”,若许之,便可招抚劝诱他的部落南移,并且突利可汗实力弱,容易驯服,还可以利用染干抵御都蓝可汗保卫隋朝北方边疆。于是,隋文帝与染干通婚,扶持染干统领整个东突厥汗国并臣服于隋朝。
三、总结
隋初,面对突厥不断入侵示威,隋文帝采取長孙晟“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重点采取“近攻远交”,与达头可汗、阿波可汗联盟,攻打沙钵略可汗;在第二阶段中重点采取“离强合弱”,离实力强大的达头可汗,合实力弱小的突利可汗。对于隋朝来说,“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突厥问题,不仅使隋朝在隋突之争中取得胜利,还缓和隋与北方周边民族关系,更是促进隋朝政治局势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生活安定、和谐、发展,也为后来唐朝的民族政策提供了良好借鉴。但对于突厥来说,“近攻远交,离强合弱”政策最终使原本强大的突厥政权分崩离析,冲突矛盾重重,彻底分裂。
参考文献:
[1]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2]金金花.文帝时期隋与突厥关系的变化[J].大众文艺,2011(22).
[3]马大正.长孙晟述论[J].民族研究,1985(6).
[4]刘治川.长孙晟在隋突关系中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臧嵘.突厥和隋王朝的关系试探[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4).
作者简介:朱敬玮(1995-),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