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垃圾分类多一些耐心

2019-07-22 10:28贺斌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新闻周刊江湖

贺斌

去上海采访垃圾分类之前,我认真学习了垃圾分类的“四分法”,人的视角,猪的视角,口诀版,图片版……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的大考前夕。

做足了准备,到了当地却遭遇各种尴尬。好不容易找到可以扔湿垃圾的垃圾箱房,发现被隔开的只是四个门,里面的垃圾桶随意放置,得屏住呼吸伸长胳膊才能够到;“逛吃”的时候发现沿路没有湿垃圾桶;酒店的一次性日用品照发不误,问为什么,答曰“不是还没开始吗?”

从立法准备到逐步试点,上海人民经历了近两年的心理建设。但只要靴子还没有落下来,理念上的理解接受和行动上的自觉自愿之间,就隔着巨大的鸿沟。尽管职能部门在弱化这一点,但不得不承认,如果不靠立法“强制”,不靠执法“威慑”,垃圾分类可能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大考”来临之前,上海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了预演,不同的垃圾车在不同时段出现。“撤桶并点”“定时投放”给很多工薪族带来不便,大多数人并不理解这樣做的目的,无论是政策制度还是职能部门,似乎也都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解释。“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化成了无形的压力。在前端没有正式开始分类的情况下,物业的保洁和垃圾中转压缩站的环卫工承担了繁重的分类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在短期内是无偿的。

采访中,一位循环经济专家将垃圾分类定义为“一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主张在初级阶段应该先易后难,在分离有害垃圾的前提下,暂时仅做干湿分离,待大家形成分类意识和习惯之后,再逐步细化。要精准地记住如何分类,养成习惯,光靠罚款恐怕是无法做到的。毕竟,像日本那样严苛的垃圾分类是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并且得益于其拥有众多全职主妇的社会分工。

北京、广州等地也即将开展垃圾分类,“垃圾革命”无人能置身事外,需要多一些耐心,才能让这场革命最终获得胜果。

封面反馈

24/2019 总第906期

@大王:垃圾分类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些可回收垃圾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价回收,不可回收的部分要进行再分类。要制定可行、科学的方法,且立法长治。垃圾分类习惯也应从娃娃抓起。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这些科学家,混迹于缅甸琥珀的江湖中》

虽然听说过邢立达等科学家的名字,但还是第一次了解这样生动有趣的“寻宝”之旅。原来在许多科学研究的领域,科学家需要进行大量的搜集、冒险和闯荡,那是我们所未知的另一片江湖。(@胖橘)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新闻周刊江湖
我的江湖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江湖儿女
检察版(十)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