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建
要实现有效教学,首要环节是有效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既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教材的结构体系,又要从小处着手,关注教材中的细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真正读懂读透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媒介。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解读教材呢?笔者最深切的体会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大处着眼,整体把握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为前提,依据数学本身的逻辑关系编排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并不是各个零碎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将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知识由浅入深、上下贯通、前后关联地系统编排,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跨度比较大,有些教师没有经历大循环教学,也就很少关注其他年级的教学内容,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教材解读造成了片面性和局限性。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平面图形的面积”为例,第一部分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包含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第二部分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包含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从多边形面积到曲线图形面积,是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一次质的飞跃。从整套教材编排的脉络可以发现,以转化思想为线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串联成了一个整体,课时内容的编排体系类似,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知识和方法环环相扣。所以在教学时就必须瞻前顾后,“唤醒旧知引新知,作好铺垫促生长”。
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教材,首先要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依据,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都是日常教学的指引和规范,如果方向不对,花费再多的功夫都是白搭。其次要通读教材,理清知识的脉络和结构,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适时为后续教学铺垫引申。正如布鲁纳所说:“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因此,唯有从整体上解读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张力。
二、小处着手,关注细节
在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基础上,要从小处着手关注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真正走进教材、读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仔细分析教材中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道习题,充分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以蘇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例一提供了两组画在方格纸上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每组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例二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沿着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然后平移一部分转化成长方形。例三的重点则放在研究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的联系上。教材中的三个例题层层递进,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图形的转化过程,通过比较明确转化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这一过程涉及严谨的演绎推理,学生学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探索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升了数学思维水平。
在不少公开课上,执教者通常都抛开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另立炉灶,选用全新的素材进行教学。如果这样处理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也无可厚非,但有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关注教材的细节,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只是单纯地为了标新立异而自主改编教材。教材的编排是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在正确分析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初步认识”这一课,“童心园”是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但有一位教师对教材的主题图进行了修改,将图中读书的活动改成了推铁环;还有一位老师更是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全盘否定,进行了重新设计,改成了羽毛球比赛的门票,呈现很多张不同类型的门票,这样以文字为主的材料并不能激发学生太大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不太紧密。教材中选取的素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既要注重生活情趣又不能忽略数学的本质,更不能违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资源,解读教材是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前提,而教师既是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活用教材,并把教材用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解读,分析探索教材的体系,把握知识结构,关注教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合理利用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