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六省市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共病现状

2019-07-22 09:57张晗齐士格李志新董忠王志会
首都公共卫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病慢性病患病率

张晗 齐士格 李志新 董忠 王志会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死因,我国由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的88%[1]。而共病会导致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风险[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共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3]。由于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共病情况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现利用在六省市开展的国家财政部公共卫生重大专项“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2015年基线调查数据,对我国城乡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常见慢性病及其共病现状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for elderly in China,PINDEC)。项目于2015年开展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北京、上海、湖北、四川、云南、广西6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具有当地户籍并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的≥60岁居民。

1.1.2抽样方法: 在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随机抽取1个县和1个区,每个县/区采用PPS抽样法随机抽取1个乡镇和1个街道,每个街道或乡镇采用整群抽样选取4~8个居委会或行政村,在每个居委会或行政村随机抽取250~500人,预计抽取24 000人,研究纳入23 718调查对象。

1.1.3知情同意: 本项目通过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号:201620),所有调查对象在调查之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血压测量和实验室检测,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

1.2.1问卷调查: 由调查员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和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

1.2.2血压测量: 采用电子血压计,精确度为1 mmHg。

1.2.3实验室检测: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10~12 h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检测,由当地有检测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检测。血糖和血脂检测使用常规生化法,统一采用美国雅培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生化免疫检测仪及原装试剂。

1.3指标定义及标准 16种老年常见慢性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慢性肾病、青光眼、白内障、关节炎、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失聪(听力下降)、前列腺病和肿瘤。共病情况统计不包括前列腺病。高血压为现场血压测量结果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4]、和(或)已被医疗机构确诊为高血压者;糖尿病为空腹血糖检测结果≥7.0 mmol/L,和(或) 已被医疗机构确诊为糖尿病者;血脂异常为血脂四项检测结果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标准[5]。其他慢性疾病为患者自报经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1.4统计学方法 患病率经过复杂加权调整,包括抽样加权以及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事后调整,调整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城乡。采用SAS 9.3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各层内患病率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样本总人数为23 718人,其中男性10 533人(44.41%),女性13 185人(55.59%)。城市居民12 764人(53.82%),农村居民10 954人(46.18%)。60~69岁低龄老年人12 196人(51.42%),70~79岁中龄老年人8 572人(36.1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 950人(12.44%)。

2.2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 在16种老年常见慢性病中,调查人群患病率最高的5种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52.94%)、血脂异常(25.83%)、糖尿病(18.25%)、白内障(11.29%)和关节炎(10.88%)。女性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及其排序与整个人群一致,而男性患病率最高的5种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49.90%)、血脂异常(23.47%)、糖尿病(16.52%)、前列腺病(14.34%)和COPD(9.97%,表1)。

表1 调查人群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

注:*表示高血压患病由患者自报结合现场血压测量获得,血脂异常由实验室检测获得,糖尿病由患者自报结合实验室检测获得,其他慢性病患病由患者自报获得;**表示患病率经复杂加权校正(包括抽样加权和基于六普数据的事后加权),校正因素为年龄、性别、城乡。

2.3至少患1种老年常见慢性病情况 在调查人群中有81.37%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老年常见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77.5911,P<0.000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χ2=39.0657,P<0.0001)。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χ2=51.9550,P<0.0001)。无配偶的患病率高于有配偶的(χ2=5.6013,P=0.0179)。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病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χ2=18.0832,P<0.0001,表2)。

表2 不同特征调查人群至少患1种老年常见慢性病情况*

注:*表示共15种慢性病,不含前列腺病;**表示患病率经复杂加权校正(包括抽样加权和基于六普数据的事后加权),校正因素为年龄、性别、城乡。

2.415种老年常见慢性病共病情况 调查人群仅有1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32.75%,有2种及3种共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4.48%和14.01%,有4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为10.14%。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对共病情况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在女性和城市居民中较高。有3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表3)。

3 讨论

3.1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白内障和关节炎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5种慢性病。据1997年的一项研究,我国老年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42.8%,既往诊断率为19.7%[6],均明显高于本研究中自报的患病率,表明老年白内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基于患者自报的患病率统计可能存在严重低估。同样位于疾病谱前列的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也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但目前国内未见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报道。

3.2本研究纳入15种老年常见慢性病(前列腺病除外),调查表中至少患有其中一种的高达81.37%,高于2011年广东的一项调查结果(76.9%)[7]和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显示的74.7%[7-8]。约半数(48.63%)调查人群患有2种及以上共病,低于北京部分社区的57.0%[9],与广东社区的47.5%[7]、美国的45%接近[10]。3种及以上、4种及以上共病患者分别约占调查人群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与仅患一种慢性病的患者相比,共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差[11],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12],同时带来医疗资源消耗和医疗费用的增加[13]。目前,疾病的治疗指南主要针对单一疾病,患者因共病而产生的多重用药可能导致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降低疗效甚至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我国老年人群的共病情况,明确共病模式,制订相应的共病治疗指南。

表3 不同特征调查人群15种老年常见慢性病共病情况*

注:*共15种慢性病,不含前列腺病;**患病率经复杂加权校正(包括抽样加权和基于六普数据的事后加权),校正因素为年龄、性别、城乡。

3.3共病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老年人群中的分布均有差异。年龄是最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14-15],调查人群中3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从60~64岁的18.46%上升到80岁以上的29.86%。城市居民共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且随着共病数量的增加,差距逐渐拉大。原因一方面是城市老年人体力活动时间和强度都明显不及农村老年人[16],另一方面是农村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较差,城乡医院诊断水平存在差距,导致部分慢性病在农村的诊断率低。文化程度影响3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从事脑力工作、收入更高、更多定居在城市有关。

该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1)除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外,研究涉及的其他慢性病患病率都是自报患病率,对白内障、骨关节疾病、肿瘤等的患病情况可能存在低估;(2)未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精神类疾病,从而可能低估共病患病率;(3)基于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存在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偏少、医疗机构和养老院的重症老年人访问不到等情况,造成对共病患病率的低估。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有约半数的老年人患有共病,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共病模式和由此增加的疾病负担,提高对共病的重视程度,同时呼吁和督促共病诊疗指南的发布。

志谢感谢财政部和卫计委的大力支持,六省市、县、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人员、协作医院临床医生、项目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以及多位国家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与督导

猜你喜欢
共病慢性病患病率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在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