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连艳,杨 维,邬敏志,朱倩云
(广东省中山市城桂路6号博爱医院中心ICU,广东 中山 528400)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常是危重急症,死亡率较高,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实施相应护理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使用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II)评价患者危重情况,但需要较长的收集时间,可能延误处理时机。为研究有效的评分方式,本研究将69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预警评分(EWS)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ICU患者中抽取69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33例,男女分别19例、14例,年龄18至75岁,平均(48.9±5.7)岁,重症颅脑损伤、严重多发性损伤、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其他分别10例、10例、6例、5例、2例;研究组36例,男女分别21例、15例,年龄19至74岁,平均(48.7±5.6)岁,重症颅脑损伤、严重多发性损伤、严重感染、MODS、其他分别12例、9例、7例、6例、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依靠临床经验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常规卫生护理与饮食护理,病情较重的患者增加健康教育、情绪疏导。
研究组另应用EWS。EWS评价依据为脉搏、体温、血压、精神反应以及呼吸频率,分数为0-14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将ICU患者分为轻度(≤4分)、中度(5-8分)、重度(≥9分)。
轻度患者:每隔1h记录1次生命体征,遵医嘱对症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护理措施,做好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的准备工作。
中度患者:每隔30min记录1次生命体征;基于医嘱与患者疾病类型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进行情绪疏导。
重度患者:迅速通知医师处理,并在床头悬挂醒目红色标识,记录EWS评分;准备好急救用品与药物;持续监测患者瞳孔、意识、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每隔15min记录1次;尽早完善各项检查,例如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以及血糖等;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讲解病情程度与危险性,减少医患纠纷。
(1)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
(2)并发症。统计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
数据检验用SPSS25.0,用(±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I C 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远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 1 比较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s,d)
表 1 比较两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s,d)
组别 例数 ICU入住时间 住院时间研究组 36 7.53±1.42 15.53±2.79常规组 33 10.24±2.37 18.76±3.71 t 5.818 4.109 P 0.000 0.000
研究组肺部感染、压疮各1例,常规组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肺部感染分别2例、3例、3例,并发症出现率分别为5.56%、24.24%,研究组远低于常规组(x2=4.852,P=0.028)。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基础医学的发展以及监测技术的进步,ICU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以往的事后处理转变为预防性护理,及时发现患者潜在危险。有研究认为,在危险事件发生前往往存在预警性信号,可通过患者生理参数的变化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通常为意识改变、呼吸急促、血压与心率异常等。对以上变化制定有效的评判标准可为风险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本研究中,研究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远短于常规组(P<0.05),并发症出现率远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速度的加快以及并发症的减少。根据EWS评分了解患者病情,实现护理级别的确定,开展与病情相符的监护措施,避免监护不足或监护过度等问题,加快病情转归;提升护理人员分配的合理性,节约护理资源;将病情较轻的患者及时转出,可帮助患者早期脱离ICU紧张环境,避免出现心理障碍,且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ICU患者护理中EWS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