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凤娟 周舟
近年来,太仓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都会举办一系列声势浩大、颇具规模、有较大影响力的江南丝竹展示、交流和比赛活动,如:年初,太仓市文化馆、太仓市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每年一场“江南丝竹迎新春音乐会”;年中,太仓市人社局举办每年一届“‘郑和卡杯’夕阳红艺术节器乐(江南丝竹)比赛”;国庆前夕,太仓市文体广旅局举办每年一届“江南丝竹演奏比赛”;太仓市文明办、教育局、文体广旅局的“江南丝竹进校园”和在元宵、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的企业开张、庆典、接待和镇区间、团队间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江南丝竹活动。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是从2016 年开始,由太仓市文体广旅局主办,每年一届,每届20 场历时8个月左右,至今吸引了长三角地区50 多支江南丝竹团队来太仓江南丝竹馆参加的“江南丝竹演出季”交流展演活动。
在一年中举办这么多活动,集中昭示了太仓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第一申报单位保护责任的历史担当;集中体现了太仓宣传文化部门和业务单位的文化自觉、非遗保护意识和组织能力;集中展示了江南丝竹融入太仓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集中凸现了太仓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的名副其实以及江南丝竹作为太仓文化名片的光彩夺目……
太仓市的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工作,是从确立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为创建目标开始的,至今已经走过了20 余年的历程。20 余年来,太仓江南丝竹的保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不断研究、探索、总结,始终紧紧抓住传承这个核心,瞄准传承这个终极目标,对“群体传承”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群体传承”这个概念,是在认真研究了江南丝竹艺术特点和江南丝竹在太仓的发展历史后确立的。
江南丝竹是用流行于长三角地区丝竹类乐器单件组合演奏具有江南地域特征的合奏音乐。这种合奏音乐的乐队组合形式,常见的是五六个至十来个人的组合,而且每类乐器通常是以单件出现,乐队最小的组合形式,是由“一丝一竹”两个人组成,民间称其为“打对子”。江南丝竹乐队是在被江南丝竹界公认为“四大件”的主奏乐器——笛子、二胡、琵琶和扬琴为核心,伴以中胡、提琴、三弦、秦琴、阮、笙、箫、鼓板、木鱼、碰铃、小堂鼓等丝类和竹类以及轻巧的打击乐器,不在一个旋律上死板地同音齐奏,而是根据演奏者各自的技巧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及不同乐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最佳的表现力,在“你高我低、你繁我简、放慢加花、嵌档让路”的高度默契中,进行完整地展现其“精致、柔婉、轻快、典雅”的乐种风格,它是丝类和竹类乐器演奏者集体协作而完成的,即便高超的个人演奏技巧也只能在乐队中起到必要的引领作用,一个人不是江南丝竹的全部。民间艺术家们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演奏江南丝竹的艺诀,即:“偷加停连滑淡浓,八仙过海显神通”;“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三弦当板压,扬琴一蓬烟”;“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十里听到凤凰箫,五里传出三弦声”等。
虽然江南丝竹乐队中各类乐器在演奏时即兴性很强,但因为它是合奏音乐,所以它的呈现必须是由集体协作来完成。非遗保护的传承人制度对非遗保护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就江南丝竹的传承而言,我们不否认传承人个体在乐队中的作用,但最好的传承是从抓好团队建设入手的“群体传承”。这也是从太仓历史上演奏江南丝竹的家乐班、堂名、丝竹班、清客串、十二细等称谓不一的团队传承作用对我们的启示。
确立了“群体传承”的理念,在轰轰烈烈的“创建中国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活动中才有了在全市发动成立、恢复江南丝竹团队的举措。以1994 年7 月太仓市恒通电气公司冠名成立的“太仓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今五洋丝竹乐团)为引领,之后的几年中,当时全市24 个乡镇相继成立或恢复了近50 个江南丝竹团队,形成了“市、镇、村(社区)、学校、家庭”五路并进、城乡联动的格局。为此,太仓市文广局在1999 年7 月成立了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这个兼具行业性和学术性的群众团体,成为太仓除了行政渠道联系广大江南丝竹爱好者、组织开展江南丝竹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并对众多的江南丝竹团队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从此,开创了团队“群体传承”的太仓之旅。
太仓市五洋丝竹乐团是太仓市引领示范性的江南丝竹团队,前身是1994 年7 月成立的太仓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2006 年2 月入驻新落成的太仓江南丝竹馆时为太仓市恒通丝竹乐团,2007 年12 月由江苏五洋集团资助冠名而更名,曾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和“江苏省优秀文艺团队”,是AAAA 级社会组织。乐团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为宗旨,并以演奏江南丝竹、苏南吹打和演唱江南民歌为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上演具有一定水准、地域特色浓郁的新曲目为目标。在著名作曲家张晓峰老师精心指导下,上演创作、改编了新曲目20 首,年均参加各级各类演奏活动100 场次左右,其中9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2002 年和2007年,演奏录制出版了由张晓峰先生整理编配的《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和《太仓江南丝竹新曲八首》的CD 和音带。曾先后在新加坡、日本、北京、南京、上海世博会等地成功举办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2013、2014 年连续二次出访德国、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国家,进行江南丝竹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江苏五洋集团的鼎力支持下,乐团正走上了一条品牌团队与名企联姻的新路子,这无疑是给乐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乐团的成立,在太仓市各种重大演出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也为太仓市江南丝竹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竹之乡”的太仓蕴育了五洋丝竹乐团,五洋丝竹乐团又为太仓江南丝竹的振兴、传承、发展,实现江南丝竹的“群体传承”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太仓市经过三次乡镇区划调整,从之前的24 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7 个镇区,镇区民间团队也调整为现在的35 个(不包括6 支学生乐队)。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热潮中,这些团队大多挂靠在村、社区和企业,村、社区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和必要的财物,他们主要在当地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在业务上,根据各团队的需求,江南丝竹协会安排合适的业务骨干前往指导,也有的团队自行邀请相关的老师进行辅导。在长期的活动中,各镇区分别形成了各自的骨干团队,如全国民乐之乡璜泾的镇民乐团、苏州市江南丝竹之乡娄东街道(原陆渡镇)的琮麒丝竹社、争创苏州市江南丝竹之乡的浮桥镇的东虹丝竹社等。
(图片来自于网络)
自2015 年起,江南丝竹协会指派五洋丝竹乐团驻团人员设立了与各镇区江南丝竹乐团的联络员制度,每个联络员负责与相对应的镇区文化站和其辖区的团队保持联络,做到有求必应,根据镇区团队需求选派老师前往辅导,并且实行不增加团队经费负担的免费辅导,对镇区民间江南丝竹团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目的是使镇区民间团队在保持其兴趣爱好、自娱自乐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演奏江南丝竹的整体水平,让基层民间团队在“群体传承”中承担起历史性责任。
太仓市在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活动中,成立了近50 支江南丝竹团队,自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至今,似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200 多支表演类文艺团队。为了推动群众性文艺团队健康发展,从2003 年起专门设立了每年一次“优秀文艺团队”的评比机制,2010 年起改为两年一次“星级文艺团队”的评比。至2016 年,江南丝竹团队被评为省级先进的有:五洋丝竹乐团两次、城厢镇琴韵丝竹戏曲社一次,还有多支江南丝竹团队被评为苏州市级的优秀;在太仓市级的评比中,江南丝竹团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设立“优秀”“先进”“星级”文艺团队评比激励机制,江南丝竹团队以优异的业绩积极参与评比,无疑是对江南丝竹“群体传承”起到了强力的行政推动的功效。
太仓对江南丝竹“群体传承”的探索,是根据太仓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太仓的江南丝竹是生机勃勃的,太仓的江南丝竹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太仓的江南丝竹传承工作是扎实的,太仓的江南丝竹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她充分体现在众多团队活跃于全市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绵延不绝的“群体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