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海县盆景爱好者传承挖掘盆景文化内涵,执着于盆景艺术创作,把小小盆景培育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和通海文化名片。“通海的盆景起源比较早,从明代初期通海人就时兴种花桩盆景,到了清代比较兴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海的园艺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通海秀山历史文化公园的工作人员杨国志与花桩盆景相伴3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栽培和养护经验,对通海盆景颇有研究,谈起通海盆景他有说不完的话题。
通海县盆景协会会长沐仕鹏介绍说,2010 年,通海县盆景协会成立,历经近10 年发展,协会会员由50 余人发展到了160 余人;全县盆景存量从近3 万盆猛增到了近30 万盆。70 多人拥有相当规模的盆景基地,从事盆景培育经营者上千人。近年来,通海盆景参加全国、全省各大盆景艺术展览,多盆作品分获金、银、铜奖。通海盆景协会被评为2016 年度中国盆景最佳(县级)协会。通海县建立市级盆景科普基地一个,5 人被评为省级高级艺术师、2人被评为云南省盆景艺术师。
“以前一盆盆景能卖几千 元就很高兴,现在一盆尖叶木樨的成交价达到40 万元,黄杨、清香的成交价一盆也有高达20 余万元的。通海盆景在品种、技艺和造型等方面优势明显,远销全国各地。”沐仕鹏说,盆景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展览和作品评赏等活动,为盆景培育经营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目前,通海县盆景协会及个人的技术水平均有大幅提升。除了传统的花桩盆景外,几乎所有的树种都可以做成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