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竹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推广与当前脱贫工作的有效结合,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契合扶贫工作的灵魂精髓,从文化角度、扶智角度开创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作为大连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工艺的复州皮影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将同时对该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发展及文化扶贫工作的推进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复州皮影;脱贫攻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扶贫
一、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精神脱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扶贫观的灵魂精髓,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贫困地区首先要有好的精神面貌,正确的精神追求,对脱贫致富要做长远规划,积极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中去。
《“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工作目标中强调:在扶贫工作中,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要充分体现。其主要任务强调:加强对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记录,建立其档案和数据库,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通过国家政策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优先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具有较好传承潜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改善其保护、传承、发展的设施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活动。
二、发挥复州皮影非遗传承在大连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复州皮影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入复州,其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复州皮影戏表现的内容丰富,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作用。
非遗传统工艺复州皮影可以在传承基础上、在不改变文化基因的情况下获得新发展、大发展,让百姓过上延续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应发挥复州皮影非遗等传统工艺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复州皮影非遗传统技艺的发掘、发展、传承及市场化操作,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及现代化文化对非遗的冲击,解决人才资源匮乏、经费短缺、文化缺位等问题。这一举措必将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深远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为文化的传承与衔接走出一条可复制的模式与道路。
三、如何将复州皮影非遗传统工艺与大连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首先,对复州皮影发源地进行深入调查走访,总结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将有一技之长手工业者及表演从业者或有表演技艺的贫困群众进行分类登记造册,通过扶贫培训与工艺传承人对接等形式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工作;查阅复州皮影的起源史和发展史,挖掘复州皮影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调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将重点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瓶颈性问题,随之将问题收集汇总,并進行整理保存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其次,加强非遗文化中皮影艺术的研究与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才能实现非遗的创新和整体推进。强化非遗传承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专家团队协助下,将复州皮影优秀传统文化与手工艺产业相结合,引入专业艺术理念,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家庭手工艺作坊等形式,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引入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设计与技术手段,拉动一批复州皮影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衍生产业促进就业;教授当地居民掌握并依照本土“文化DNA”,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手工艺品,使贫困群众脱得了贫,致得了富。
再者,探索一条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道路。专家团队帮助复州皮影艺人在学习相关商业知识、增强市场经营意识基础上,通过与文化企业联立等形式,开拓其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影响和改变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将非遗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用产业化的眼光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为非遗保护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新思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可以让其生长发展的肥沃土壤。将非遗与扶贫脱贫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化皮影传统手工艺与市场接轨的基本意识,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活力,加大对复州皮影的保护力度和传承范围,还可以加大扶贫劳务协作,促进大连地区贫困人口就业。
发挥复州皮影非遗传统工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既振兴了大连地区传统手工艺、推进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又拓宽了就业形式,给该地区贫困人口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因此将复州皮影传承与大连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将得到双赢与共荣。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曹雨,《中国民间艺术实用技法与精品荟萃》,金盾出版社,2007.
[3]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4]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梁玖,《基于“拓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6]王春红,《关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产业化的思考》,江苏商论,2015.
[7]张景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连干部学刊,2010.
[8]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连艺术学院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YFY2018018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