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进
摘 要:无论是课程性质、国家和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而言,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出台后,培育核心素养更是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我国多样的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是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以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红、绿、灰和黄四色乡土资源,对培育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乡土资源;社会实践;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区域的文化虽然长期交流,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造就并凝聚了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对目前的高中学生而言,乡土资源最贴近他们生活,是最形象也最具有说服力的重要学习材料之一,进而也是值得我们政治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宝库。本文尝试依托永康本土特色资源,对如何发挥乡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做一些探讨。
一、奏响发展主旋律,用红色乡土文化,激发政治认同素养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永康不仅仅是享誉国内外的五金名城,更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这1049平方公里丽州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上《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框前,我以“洗礼中的永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布置学生寻找永康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可歌可泣的人文材料,然后分小组整理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结果学生搜集了许多图片和文字,有的还把资料做成了ppt或者视频进行讲解。
当一名学生讲刘英烈士面对敌人的诱降、审讯,坚贞不屈,还向看守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理,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捕杀共产党人的罪行时,已经是热泪盈眶,后来她引用了烈士在1934年写的“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不禁潸然泪下……当学生的心情稍作平复之后,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刘英烈士的事迹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哪些内容?这些精神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有同学还深情的说:“正是这些精神,引导我们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给现代永康人民美好生活打下了不朽的根基。”《2018版文化生活》第七課重要调整的内容伴随着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就这样在同学心中油然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永康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历史和现实中的资源并思索其中蕴含的意义,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今天,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发扬先进文化的有力载体。
二、贯彻发展新理念,面乡土绿色问题,提升科学精神素养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承载着永康发展的人文与自然兼具的千年方岩风景区发展问题就刚好出现在时代的浪潮中。
在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之后,我们组织了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即方岩核心景区的村落该不该搬迁”为主题的辩论比赛,将学生分为三组:正、反两方辩论组(各由4名学生组成)和评委裁判组。教师扮演辩论的组织者:调控辩论的气氛和节奏。激烈辩论中,学生查找资料,拓展阅读,整合知识,引经据典。
反方根据永康方岩申遗失败的教训以及文化传承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认为方岩核心景区的村落搬迁有可能再次破坏方岩的原生态环境,因此搬迁要慎之又慎,搬迁弊大于利。
正方则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及人们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打造一个浙中顶级文创休旅小镇——新时代新方岩,实现方岩景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坚决主张方岩核心景区的村落搬迁宜早不宜迟,搬迁利大于弊。
在辩论结束后,当场由剩下的学生作为评委裁判投票确定双方的胜负,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刚才正反两方观点集粹,思想交锋,立论有据,为我们呈现了不可多得的“辩论大餐”;同时引导学生更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有效保护又要合理开发,最后升华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方岩重放异彩。
这种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辩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分析、比较、总结的思维升华过程,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实现理性精神的核心素养目标。
三、坚持发展讲规矩,借灰色乡土资源,培育法治意识素养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高中生可塑性很强,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又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作为政治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永康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乡土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源源不断的为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提供正能量,也可以适时选用“永康灰色案例资源”来警示和教育学生。
以复习必修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为例,我在课堂上首先播放了原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受审视频,组织进行一堂生活化的德育和法育课教学实践。
案例回放:
浙江省宁波市原市长卢子跃是永康人,从乡镇基层做起,一直做到浙江省副省长,后任宁波市市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谈起卢市长,都是永康人的骄傲,但是2017年5月31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经公开宣判,审理查明卢子跃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者通过其家人收受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1.47亿余元,因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卢子跃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问题探讨:
身为宁波市市长,卢子跃成为建国以来被判无期徒刑的级别最高的永康籍高级领导干部。从“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的角度谈谈卢子跃腐败案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大部分学生一边为卢子跃感到惋惜,一边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感到体会深刻。“卢子跃作为市长,在行政岗位上享有一般公民没有权利,”一位女同学说,“可他也更应该严格履行遵守法律的义务啊”!我欣慰的点点头,又顺势强调了一句:“是啊,我们现在学生时代就要养成不贪不占的意识和习惯,将来即使当了官掌了权,也有利于做到洁身自好,守纪清廉!”
这种鲜活的灰色案例资源选择性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卻不输给主流。不仅 “活化”了教材, 让学生深刻体验我国法律的严肃性,要时刻筑牢法律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敬畏法律、遵守规矩的中国公民,从而初步实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目标。
四、践行发展聚合力,踏黄色泥土大地,培养公共参与素养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指出了实践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核心,贴近基层、贴近民生。可以说,只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求解现实难题,社会实践才会像一把黄泥土,成为千尺巨树扎根之处——要真正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具有永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于知行合一中凝聚责任共识,提高公共参与的实践能力。
在讲授必修3中《世界文化多样性》时,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永康方岩缘何落选世遗”的社会调查活动,并带领学生参观正在打造一个浙中顶级文创休旅小镇——新时代新方岩,并要求每个学生写好观后感或调查报告。学生们通过走访专家、查阅资料了解到丹霞地貌如此典型的方岩“申遗”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世界遗产越自然、越原始越好,就方岩来说,村镇化、商业化、人工化是景区最大的败笔。而方岩与日俱增的游客压力也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等。
回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践调查,我设置探究题:(1)你希望方岩再次“申遗”吗?为什么?(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方岩再次“申遗”建议?(3)参加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政治学、哲学启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运用“落实新发展理念、公民的政治参与、文化遗产重要性、矛盾即对立统一” 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精彩看法。
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方岩的申遗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发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对党和国家有了深刻的政治认同,有利于他们扎根热土爱国爱家,但实践中面对各种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精神进行思考和取舍,在遵守法律和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参与的能力。我深刻体会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善用独特乡土资源这一源头活水,为切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恪守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熊丙奇.《公民素养与应试教育》内蒙古教育,2011年7月.
[2]张岩.《中小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价值与实践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3]徐卫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J].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浙江 永康 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