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城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的研究,提出了新型的基于RBAC的访问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采用了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数据库作为基本开发工具,通过软件方式对系统进行建模,并根据该模型实现基本的子框架、算法和对应程序,从而实现了对CSCW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
[关键词]网络协同办公;设计;应用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和处理公文、安排会议、管理档案、收发电子邮件,实现“无纸化办公”,已成为众多企业的迫切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单位的办公模式还是单一地利用一些个人办公处理软件来完成日常的工作,这种办公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行管理结构中对多人协同性工作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现代协同办公系统应运而生。本次将通过前期的调研及技术研究,为使用单位建设一套符合业务管理需求,并且高效易用的现代协同办公系统。当前业界出现了众多采用不同技术和架构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而工作流技术和B/S架构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被广泛使用。同时协同软件(collaboration Software)是一种“互相配合”的软件,主要作用是辅助多人、多组织共同完成管理事务,协同参与者是多个人员、群组和应用系统。工作流管理WFM是协同软件的主要功能核心,协同软件在文档、行政、人事、项目、客户、财务、物流、生产等管理方面有广泛应用,协同OA、协同政务、协同商务是其主要综合应用方案。本文将结合网络协同办公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OA的缺陷
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OA办公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兴起,给OA办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行政办公模式不仅限制了办公的进度和效率,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误而引起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传统的OA模式的缺陷和自身的问题要坚决杜绝,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下,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提高办公效率,并且尽可能地减少错误,才会让行政办公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www.11665.com同时在网络的背景下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更是大势所趋,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深入基层,对办公系统的开发更贴近实践,而不是普遍性系统,需要有针对地去开发和设计,满足各个不同部门的需求。协同化电子政务是传统电子政务软件的进一步的协作与沟通。
孤立的各信息系统之间无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的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决策支持只能是空谈。因此,传统OA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实现整合内外资源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其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网络协同办公的设计与应用
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intemet/intranet)应用的软件系统。属性的选择是基于一个启发式规则或者一个统计的度量。当一个节点上的数据都是属于同一个类别或者没有属性可以再用于对数据进行分割时停止分割,也可以引入闭值的参数,用以快速生成决策树和决定树的规模和深度。
开放性编码的具体实施步骤:首先对数据进行编码与命名。一般命名都会遵循原生编码原则,即尽量使用数据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命名;其次将原生编码进行初步地概念化;最后将初步概念化的编码范畴化。
网络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工作流的原理,不同部门的涉及的管理内容不同,就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同时在管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通过团队协作,将办公系统作为单位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的平台,主要模块包括公文办公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会议实时模块,以及管理模塊,设置管理者主要是负责对系统的维护和后台的管理,设置使用者是针对不同单位和部门不同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设置的用户模块。用户在登录网络协同办公平台时要进行身份认证。与传统OA相比,网络协同办公平台更适应于同一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发面,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实时开展,确保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效果。
网络协同办公信息系统采用纯web技术,使得总部与下属公司之间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下属公司之间进行网络化协同办公成为可能。对于单位的领导来说,它是决策支持系统,能够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对于中层管理者,它是信息管理系统;而对于普通管理者,它又是事务/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是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完全基于intemet/intranet平台,功能包括虚拟工作室,邮件系统,短消息收发,信息中心,公文起草、登记、流转、审批和归档,人事管理,考勤管理,计划制订,工作汇报,工作日志,公文管理,会议管理,办公用品、用款管理,报销管理,资产管理,资料管理,文档管理,消息管理、车辆管理,公务接待、客户资源管理等,共有108项办公事务可以转移到计算机上来完成。
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还应该看到病毒、木马和黑客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企业网络的危险性,另外,尤其重要的是在网络上进行数据传输时,存在数据被黑客窃取和修改的风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vpn系统+扫描器系统+防病毒软件+重要文件数据保护软件+双网隔离系统的安全方案,以保证企业网络系统的高度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