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凤丽
[摘要]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生产和民族发展中一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完善的人格修养,同时还应具备极强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推进培育和践行途径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加强自律能力,培养有爱心、有信心、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培养;践行;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学生铸牢爱国主义精神,将专业学习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新时期大学生具有思想认识新、思维多元化、追求自由和开放、注重自我等鲜明的现实特点。在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情怀概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工作者的主要输送渠道,同时也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职业道德、高尚行为习惯的全方位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中爱国主义情怀应成为高校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要支点和重要考量。但是现阶段我国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未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设置的课程少,对于课程考核不重视,造成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克服高等教育的片面性和世界一体化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情怀冲击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培养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素质又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爱国主义情怀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育现状
(一)培育内容较为单一
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当代大学生主要培育的理想信念之一,在教育内容方面过于单一,主要体现的教学内容是以马哲、思修等课程,或者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两种呈现方式传递给大家的都是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学生不愿意学,也没有兴趣学。
(二)培育方式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完成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另外,理想信念的教育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进行,为学生提供平台,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平台,学生主要是在校园内接受教育的。
(三)培育环境相对较差
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网络的舆论引导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学生受到网络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特点在学生群体内盛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同时,家庭教育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缺乏家长配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完整的。
三、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以“爱国主义”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建立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思修课,丰富思修课的内容,活跃思修课的氛围,加强思修教师的讲课技巧和模式培训,利用好每一节思修课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另一方面在進行课程设计时,要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了解我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形势和前景,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除了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外,还应结合课堂教学增加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践活动在课外去践行。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结合的模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全程的指导,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指明探索的方向。另外,引入评价机制,更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确保小组成员都能很好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将爱国主义内涵传递给学生们,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
(三)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的环境是有限的,我们首先要尝试校园文化的改变,通过建设和丰富校园环境中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增设标语、横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或者开展专题系列活动,让爱国主义深入人心;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学习,现场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从而打动和感染学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本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现状和社会责任感培育面临的新挑战,正面主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既具有时代特性又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同时兼顾高等教育目的与特殊性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新机制,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