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方法步骤

2019-07-21 15:00林天宇王小坡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手法对象文本

林天宇 王小坡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一篇好文,能让读者有很多发现、感受。然而,如果要我们说出它好在哪里,就会发现,读者着眼的角度往往千差万别。比如,有人欣赏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有人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文采,有人津津乐道于它结构上的回环呼应,也有人会心于其深刻的思想情感……如果要全面地、有层次地说它的好处呢?难。这个现象首先表明,一个文本的内涵是多维的,便给读者解读文本造成了困扰:把不清标准,摸不准方向,解读偏向靠感觉,而非理性、有方法步骤的分析。在特别强调文本解读的语文新课改大背景下,读一篇文章,需要我们去解读的是什么?有什么解读的方法与步骤?落实在考查里面。又如何跟题目对接?

必须肯定的是,文本和读者,都是有个性的,它们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理性,来寻求偶然的巧合。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期待的便是这种效果。然而,学科的学习,讲究系统方法。所以,找到对文本切实可行的解读方法与步骤,来指导、实现对文本的全面解读,是语文学科必须解决的问题。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分析的逻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自有它们的共性,也便有了可供解决的共同问题,进而有了解决共性问题的统一方法与步骤。从内容上看,文本有它们所写的对象,这要解决的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写什么”;从形式上看,文本的形成是有内在门道的,这要解决的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怎么写”;从目的上看,文本被生成是有其主旨情感的,这要解决的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何写”。

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何写”的探究,基本可以涵盖对文本全方位的解读,从而落实到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对考点的把握。

一、“写什么”

对内容的把握是首要的,就如看人先看外观是什么样子,看一个东西先看清有哪些组成,看风景先看都有哪些景物,读文章一样得先梳理它写的内容是什么。宏观上分类,文章寫的对象有“人”“物”“景”,以及由人物、事物、景物所共生的“事件”。根据所写的核心对象,文章可分为写人类、状物类、绘景类、记事类文本(说明、议论等实用性文体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围绕核心对象,文本中会出现“侧面对象”群,侧面对象又有正反之分。

具体说,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会先设定一个中心人物,然后塑造侧面人物来对比衬托,侧面人物可以是正面性质的,可以是反面性质的,也可以是多面性质的。同理,写物、景的文章,会有核心意象与侧面意象;记事的文章,会有主体事件与辅助事件。而人、物、景等对象,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是共生的。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围绕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从侧面写了“我”与妹妹,也写了秋天北海的菊花;《老海棠树》,主写奶奶,而奶奶的每一个事件中,都有海棠树与“我”作陪衬。

在梳理文童内容写什么这一步,我们可以对文章进行圈点,将文本中所写到的对象依次圈出,对象的主次关系随之分明,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也由之呈现,从而把握好文章的要点、理清脉络,达到的效果是可以给文童做初步的分层,并概括层次大意,进而生成思维导图。这个时候,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便基本解决了。

这个问题在考查中大体分为两类题型:“内容概括”和“形象分析”。内容概括,无论概括的是人、物、景、事,都是要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点归纳。常见的设问如“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文章围绕……写了哪些人/物/景”等。形象分析,则是建立在内容概括基础上的追问,针对写人的文章问人物形象特点,需先梳理文章中所有对此人的描写、围绕此人写到的所有事件。然后分点理清他是个怎样的人,由表及里,全面解析;针对状物和绘景的文章,主要得抓住对意象的正面描写、修饰以及侧面意象的衬托来总结特点。

二、“怎么写”

就如说一件事情怎么做、一个问题怎么解决一样,“怎么写”探究的是写法问题,属于方法论层面。它是在理清文章内容即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分析作者为了写好这些内容,所使用的技巧和建立的风格。正是这些技巧和风格,使文艺成为文艺。探究对象主要包括: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所营造的“语言特色”;文本所体现的“结构技巧”;文本所具备的“详略之分”。

1.艺术手法

在文本中,但凡所有服务于内容呈现、情思表现的方法,都是艺术手法。比如,上文所言,围绕核心对象的塑造,会有侧面对象,这便是典型的手法:正侧面描写的相互对比,以侧面衬托正面。

在“正面描写”中,按描写对象所属类别的不同,手法可有区分:

(1)人物描写手法: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秋天的怀念》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短短两句,动作、语言、神态并生,共同表现母亲的希求与惶恐,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2)事物、景物描写手法:多感官描写,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视觉描写是最普遍的,加以听觉,便有声有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有视觉上的黄与翠,有听觉上的黄鹂鸣唱。要特别注意匠心独运的作者打开的其他感官,如朱熹“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嗅觉(花气)、触觉(骤暖)、听觉(鹊声)、视觉(新晴)各种描写纷至沓来,以至于在《红楼梦》中有“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的改用,仅用触觉(寒冷)与嗅觉(酒香),别开生面。

描写服务于作者传情达意。情感靠抒发,于是便又有了“抒情手法”,有如描写分正、侧面,抒情也分直接与间接。直接抒情的方式在现代文中很常见,但在中国古典艺术中,间接抒情才是主要的,具体表现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思想要表达,于是便有了“言志手法”,现代文中有所谓“夹叙夹议”,古诗词则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总归仍是话不直说,从而形成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细品情景关系,还有“渲染…‘烘托”“象征”;细纠绘景手法,还可分出“动静”“点面”“远近”等方面的结合;捕捉文本所写到的与作者所想到的,可以发现“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握情感与思想脉络,还有“抑扬”交替的手法,不一而足。

最为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也属于艺术手法的范畴,品味修辞,要求我们从微观层面把握语言的修饰,最常见的是比拟、夸张、排比等,极妙的如通感。《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表面上是比喻(将清香比喻为歌声),实际上是通感(由嗅觉到听觉),捕捉到了人心最微妙的关乎“渺茫”的感觉。

以上论及的各种手法,包罗甚众,需要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品鉴。

2.语言特色

无论使用什么手法,文本都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受到语言节奏、语调、韵律、措辞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自身的语言特色。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也即探究作者是怎么说话的。有的激昂高亢如郭沫若的詩篇,有的沉重低缓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的冷峻辛辣如鲁迅的反讽,有的含蓄委婉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的清新淡雅如朱自清的散文,有的浓得化不开如徐志摩的“波光里的艳影”。作家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特色造成的。

品读语言的细活是鉴赏作者炼字炼旬的技巧,尤其要探究“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或者是字句中含有巧妙的手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即用了拟人修辞;或者是字词的活用,如“吹皱一池春水”的“皱”,“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再或者是某些字词含义深刻、韵味无穷,如“推敲”的典故。读好文童,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结构技巧

文本话语、层次之间有内在逻辑,作者将语言连缀成篇,在哪一个节点安排写什么样的内容,需要的是结构技巧。在解读第一关“写什么”的时候,已给文章做好初步分层,到第二关“怎么写”,需要再深入把握层次之间的逻辑关联。常见的文本结构如“总—分—总”。清晰明了。体现艺术构思的行文如“起承转合”,“转”是需要读者特别注意的一环,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给予读者意料之外的惊奇,全从构思的反转上面来实现。转变的可以是人物的形象,可以是人物的处境,由此带出文本内在思想情感的转折。往往一篇文章不读到最后,难以真相大白,这是因为最后还藏着一“转”。欧·亨利式结尾便是如此。从文章开头的设置悬念或开门见山,到行文中诸多伏笔、铺垫、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这都是结构技巧的妙处。

4.详略之分

使用各种手法、把握语言方式、安排巧妙构思,最后还有一个说多说少的问题:看哪一处是文章的主体环节,应该多说,于是作者进行详写;哪一处无关大要,作者只是简略带过,此处便是略写。详略之分,字数多少只是外在特点,手法的讲究与否、语言的细腻程度、构思的巧拙区分,才是详略的本质。

“写什么”针对的是文本的内容,解读的方法是归纳、概括;探究“怎么写”则偏向从形式上捕捉作者的良苦用心,方法是分析、鉴赏。能否有效地解读作者“怎么写”的问题,最考验读者的文学素养。在考查中,直接表现为对指定词句、文段进行手法分析与效果赏析,或者对文本语言特色进行品味。

作者为何这样写、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除了探究手法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追根溯源,需要把握的是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也即要进入“为何写”的问题。

三、“为何写”

如果我们将文本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写什么”解析的是血肉成分的问题,“怎么写”是探究血肉筋骨的连缀方式,“为何写”则叩问内在的精神灵魂,即文本的主旨情感。这第三关,将验证读者是否真正领会文本内涵,考验的是理解能力的高低以及思想的深刻性。

在很多文本中,作者会在多方描写、记叙后,辅以直观的抒情、议论,这些地方即是能帮助我们直接理解文本情思内涵的所在,只需准确定位,并联系前后文,做好含义理解。比如,莫怀戚在《散步》中,以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抒情作结,表面上看。“我”背上的是母亲,代表家庭中的老一代,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家庭中的小辈,意思是:扶老携幼,即是全部责任,即是人伦。如果再联系前文对于“小路难走”的描写,就能发现这其实道尽了亲情的美好——人间之所以其乐融融,是因为当人或者太小或者太老而无法独立生活时,有他的父母或儿女给予生的条件,代代循环,生生不息。

当然,恰如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心理个性,文本中的所有描写、记叙,也都是为表现主旨而服务的。每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或褒或贬或中立,寄托着作者的态度;每个环境的设置,每个事件的推进。都蕴含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如能在对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做有效分析,“为何写”便是水到渠成的总结。亦如作者在写好了所有的人、物、景、事之后,顺水推舟地辅以直接的抒情、议论。

对文本主旨的考查最为无孔不入,显性的如直接问中心思想、情感态度,隐性的则会渗透到所有内容、手法的解析中,需要我们在思考作答的起初,把握好主心骨。

“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的三步追问。旨在指导我们:文本的全面解读方法,以内容的概括为基础,以形式的解析为主体,以主旨的理解为纲领。面对一个文本。如能按此有系统的方法步骤进行解读,便有了探寻文本真相的道路。至于最终能把握多少要点,就看自身的修为能让自己走多远了。

猜你喜欢
手法对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拟人手法真多情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