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雅
[摘要]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探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增强爱科学的信心,提高用科学的能力,最终获得科学知识和道理。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科学素养;三维目标
引导小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性与教育性并重”的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这一载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实验探究对于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式,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的这一特点,结合小学科学内容丰富、生动的特点,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科学探究中来,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而培养科学素养。例如:教科版“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土豆等。如做辨别脂肪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先将花生米的种皮或瓜子的皮去掉,把它们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然后观察,如果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这样的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将兴趣更好地转化为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
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形式
一切自然科学知识和经验的获得,都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实验探究是通过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的。在小学科学探究课上,几乎每一课都要求学生先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在了解和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而总结、归纳出规律,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很快地调动起自身的经验认知,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学要以实验为探究的基本形式。因为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就是从问题出发,通过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指导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探究的过程,寻找自然科学的规律,最终得出结论。
3.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观察科学现象产生的全过程,然后通过探究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并内化为自己的科学技能。因而,实验能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科学知识,进而将这种知识迁移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例如:教科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系,教师可给出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等材料,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结论与自己猜想的不相符,即物体的沉浮与其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产生认知的冲突。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再提供一组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等材料,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接着,教师再提供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胡萝卜块、木块、塑料块等材料,学生发现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上浮、小的下沉。三组不同材料的实验,理清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对实验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较好地掌握了科学知识。
4.实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基于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形成于人的科学认识活动中,最终服务于科学和实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也是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教科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实验中,教师提出如何能让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经验出招:用筷子不停地搅拌,水的温度要高,用两个杯子来回折……基于生活情景的小實验,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个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同方法进行归纳,找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关系,养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习惯。
5.实验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知识的获得以动手、动脑能力为前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助于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继而为形成科学素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独立进行探究和小组讨论。实验中,一些实验材料来自生活或需要改造,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实验工具,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教科版“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后,利用发声原理引导学生自制乐器,如用同样大小的玻璃瓶,里面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水,敲击听其发出声音的高低;或用不同尺寸的铜片做成简易的风铃等,即变废为宝,又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分析和思考,体会动手带来的乐趣,强化了实验操作意识。
二、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合作与交流等步骤,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科学探究确定实验步骤。
1.科学问题的提出
实验探究属于典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提出或发现一个中心问题,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从中提出探究问题。例如:教科版“磁铁”教学中,提出磁铁的形状是怎样的,它具有哪些特殊性质,这些性质又是如何被广泛应用等问题。
2.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例如:教科版“杠杆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拿出一盒铁罐奶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想怎样打开更省力,大多数的学生会猜想用水果刀、螺丝刀撬开。
3.制定计划
在学生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制定较详细的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
4.开展实验
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和实验计划,开展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实验探究活动。如教科版“斜面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斜面,在不同的斜面上拉动小车进行实验,然后观察记录,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斜面省力的特点。
5.科学分析
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或上网、看相关视频等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验证已知的科学结论。
6.总结交流
通过小组发言、个人口头表达、撰写小报告等形式,学生间交流、分享实验探究结果,对于实验中的不正确操作进行反思,吸取他人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科版“阳光下的影子”教学中,以校园的旗杆为实验对象,让学生观察、分析、统计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及校园旗杆影子的位置变化,交流汇报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三、实验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探究强调的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融合与渗透,需要教师注意以下问题。
1.注重学生的探究
实验探究式的核心是探究,重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感悟,以及学习方法的积累运用。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现象和事物,让他们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探究。
2.重視合作交流
小组实验探究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分组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观察、调查,最后合作交流实验结果,有助于学生发现实验中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形成集体主义精神。
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不应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唯一目的,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实验要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实验的内容、组织、场地、形式都有供学生选择和创新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的科学需求。例如:“光的反射” 教学中,用幻灯机的灯光作光源替代阳光做彩虹实验,比在太阳光下的效果要好。这种不拘泥于实验地点的教学,更适合学生观察探究,学生也兴趣盎然。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认真准备,认真上课,认真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让科学课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
参考文献:
[1]卢珊珊.科学实验促进学生合作能力[J].科学园地,2011,(26).
[2]杨楚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2].
[3]李风华.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J].电子制作,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