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艳 宋坤 达良俊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尊崇自然、实行绿色发展是关系国家、民族、人类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保障城镇得以可持续发展,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1],也是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命题之一。
城镇绿林地作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城镇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健康与否,对维持城镇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载体。有限的土地空间与人们强烈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着更大挑战,提升绿林地的质量成为实现其健康安全自然生态系统基底的重要途径(图1)。
1.垂直空间结构拥挤的植物群落
2.林冠整齐、物种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纯林”
城镇化是一种集约利用资源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文明、富裕、便捷、安全等于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2],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就在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实现问题与目标的平衡,杜绝只谈“绿水青山”,轻视“金山银山”的局面,既要生产GDP、生态GGDP,更要生活Happiness Index。
作为人居空间环境建设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其“主导利用—多元效益”已成为各国现代绿林地建设的核心模式,各国均经历了从最初以追求单一的经济功能或生态功能,向“多元化”拓展转变的过程,近年来更是积极推动城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在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增进人们生态意识、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的提升,使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和谐统一[3]。
上海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而崇明区被誉为“长江门户”,其区位优势明显、功能分区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2019~2021年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关键年,以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举行为契机,建设“海上森林花岛”,提升有限绿色空间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转化率基础上,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让人们更大程度地享受生态福祉,使有限的“绿水青山”提供更多的“金山银山”。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根据2017年上海市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成果数据,截止年底,上海市森林面积102 809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6.21%,其中崇明区森林覆盖率达25.0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尽管与全球平均水平31%,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奠定了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信息源,同时以上海森林资源分布图作为辅助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分类法对森林资源进行影像识别和提取,并借助ACRGIS软件对图像解译得到森林斑块分布矢量图,包括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间最小距离、斑块周长等相关景观参数。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因存在数个面积较大的斑块,如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其斑块总体呈现团聚分布,且均匀度指数较差;同时得出连接度指数较低,说明斑块之间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联系较少;受人为设计影响,斑块边界较简单,更趋于几何规则状,将不利于创造多样性的景观空间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近自然度指现实森林与自然森林的相似程度,是反映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课题组前期基于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土壤特征、生态功能特征和生态美学特征等方面,对崇明区森林资源近自然度评价结果得出,群落近自然度综合评价值较低,为0.29,其中,评价等级Ⅴ(0.5~0.75)所占比例仅为2.06%,Ⅳ(0.4~0.5)所占比例为10.31%,Ⅲ(0.3~0.4)所占比例为28.87%,Ⅱ(0.2~0.3)所占比例为50.52%,Ⅰ(0~0.2)所占比例为8.25%[4]。
究其原因,物种组成特征指标中,尽管近年来乡土植物应用比例较高,但主要集中在少量种类,且地带性原生物种在人工林中使用比例严重不足;其次,虽然总体以垂直复层结构为主,但除草本层外,其他各层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指标中,因纯林比例较高,且年龄相仿,以及多以均匀几何种植为主,导致空间异质性较差(图2)。土壤生境特征指标中,土壤呈现碱性,土壤有机质较低,有效土层较薄,紧实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有些区域并不适宜现规划植物生长。美学特征方面,健康度和观赏性方面尚有一定改善空间。另外,通过实地调查,随着人们对森林游憩的日益追求,森林复合功能尤其是社会功能体现还较零散且不足,未成系统。综上,导致其森林功能仍处于低效状态,尚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提升和拓展绿林地功能思路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尽管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因专业间缺乏深层交流,对人居绿色生态环境具体建设和实践缺乏甚解,要不只谈“美学”,不知“生态”,要不只讲“生态”,不解“人居”,致使“绿水青山”的保护,和“金山银山”的转化,仅流于表层,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难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真正矛盾,无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4)。
推进崇明世界生态岛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民众生态获得感;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严格标准,确保建设科学规范;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市民参与度,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针对人们对多元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结合崇明绿林地资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提升生态林地的主导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生产林地的主导功能—经济功能为基础,拓展森林游憩、生态教育等社会功能为主要途径,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和谐统一为最终发展目标的绿林地健康发展策略。
4.结构简单的植物群落
基于城镇—村落—住宅(花园—花村—花宅)不同空间尺度,绿地—林地—湿地—农田—废弃地等不同生态空间,从点线面不同途径,建成“环、楔、廊、园、林”生态网络体系,提升覆盖率的同时,通过增加绿林地间连接度,实现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有效联系,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近自然型”森林生态岛,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草木苍翠,虫鸣鸟啼,水木清华,鸢飞鱼跃,人水至和,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5]。城乡生态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形成符合崇明实情、具有特色文化、类型丰富的“森林花岛”格局。
生态绿林地:积极推广生态空间的近自然林建设,通过低效林林相改造,优化群落结构,提升其生态质量,不仅应做到“适生境适群落”,还要兼顾“适功能适群落”,目标植物的选择应根据实际的立地条件类型,并结合主导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性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模拟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建设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林[5](图5、6);同时参照不同功能绿林地承载力指数权重,以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为导向,社会功能优化拓展为目标进行绿林地资源评价,确定其开发程度,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协调发展,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生产绿林地:遵循“一地一品”商业经济发展理念,形成特色林产品生产格局,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市场竞争潜力分析,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优化调整农林牧游创收渠道,丰富林业产品二次开发,走复合化经营道路。
5.林冠起伏-物种丰富-生物和谐的“近自然林”
6.秋季逐渐变红的乌桕叶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生境定位,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功能多元,错位经营,循环评建,综合管控”是“海上森林花岛”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该基本原则始终贯穿于崇明生态岛的评价、规划、建设与管理四个阶段。通过落实严格保护与允许开发绿林地图对其可利用度进行评价,进而编制崇明生态岛绿林地发展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并在建立长期动态的管理机制及保障性政策的基础上,推进其“海上森林花岛”的建设实施。
优化林地运营模式,丰富利用形态,完善基础设施,是拓展其社会功能,实现“长效花岛”的重要保障。在明确绿林地功能的基础上,协调政府的公益行为与企业的经营行为,构建政府、企业等参与的多元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林下地形改造、景观水系调整、生态驳岸处理、文化历史传承、节事活动策划、园艺休闲体验、体育健身拓展、生态教育宣传等,丰富绿林地的利用形态;从道路交通改善、游憩设施建设、解说系统引入、科普场馆增设、避灾设施增加等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对多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全面促进人居绿色生态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对城镇绿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为了更有效的保护。建议今后从功能需求和资源现状两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找准两者的主要契合点,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后续城镇绿林地的可持续建设和管理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