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各个金融体系也再不断地完善。交易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货币交换的增多,伴随着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完善,大家不再将货币仅仅局限与存在银行收获利息,更多的人想要钱生钱,所以从银行外流到股市的资本越来越多。当传统的存付体系不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时候,信贷业务开始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业务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开放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不断的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金融体系不断地完善。调整和优化银行结构有利于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激励的竞争中占據优势,还可以在社会形成优质的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银行股权结构;信贷业务;金融体系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时间段,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更是达到14.2%,为创造更好的经济形势,我国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发展经济。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率开始有所下降,特别是近些年以来,我国各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减小,国内企业与民众对贷款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又出现新一轮的挑战。自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国开始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结构性改革上,致力于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为了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中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业务的影响
根据控股股东之间股份分配的不同,我们将此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高度集中型的股权模式,要求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也就是50%以上的股份;第二种是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要求各个股东的持股数量都在总股的10%以下,股东基本不参加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三种是相对分散类型,银行没有绝对控股股东,但是有相对控股股东,也就是持有30%股权左右的股东。除了股权集中度之外,股东性质业是股权结构的一方面,指公司的股份由那些类型的股东所持有,说明的是股份所有者的特性。
(1)股权集中度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说会大大利于银行的内部管理,决策的制定速度也会提升,对信贷业务的监管以及办理的效率也有好大的好处;但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也就意味着第一大股东在银行的日常管理中有着决定性的话语权,缺乏有效的制衡,第一大股东在银行中一家独大造成“独裁”的局面。在信贷业务的办理中也可能会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产生一些“关联贷款”,对一些贷款进行错误的分析与发放,最终导致不了贷款率的提高,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虽说解决了银行内部一家独大的问题,但同样会导致银行内部管理的低效率,会出现对信贷业务的审批速度慢与贷款发放低效率等问题。
(2)第一大股东性质对信贷业务的影响
现有银行股权的持股人大多是国家,而且全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实际上的控股人也是国家,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业务。若国家作为绝对控股人,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跟着国家对全局的宏观调控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贷款会流向国家扶持的地方与企业,但这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的收益是不利的,可能会导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对其他股东造成不利影响。但对于政府来说,因为有绝对的控股权,所以对整个行业的话语权较大,当社会经济资金运转或者经济新势出现新情况,可以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决策,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利于及时处理和发展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资产物价上升或者下降,推动抵押物值的价值上升,能够通过制度层面对于借贷者的收入进行估值计算来保持银行业务的高效高质量开展,较少银行的亏损数额有效的减少国家损失,降低风险的识别。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加强了股东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银行内部一股独大,在行为决策方面容易受个人情感影响,做出不利于银行的行为;分散式股权结构虽达到了多股制衡的目的,但是却不利于监管。而在第一大股东性质方面:我们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银行受国家意志的决定,银行行为更加偏向于宏观调控,而非股东利益;若第一大股东不是国家,则会显著的提升银行贷款业务收益。
三、结论
我们分析了集中式股权结构与分散式股权结构的优缺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加强了股东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银行内部一股独大,在行为决策方面容易受个人情感影响,做出不利于银行的行为;分散式股权结构虽达到了多股制衡的目的,但是却不利于监管。而在第一大股东性质方面:我们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银行受国家意志的决定,银行行为更加偏向于宏观调控,而非股东利益;若第一大股东不是国家,则会显著的提升银行贷款业务收益。银行的贷款业务与经济周期紧密联系,经济上行时的不良贷款率会呈下降趋势,而经济下行时,各个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开始增加。相对集中股权,多股制衡与适当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能有效提高经营效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能起到正向作用。
(1)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数都是由国家作为第一大股东而形成的,这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往往会受到国家宏观目标的影响,使得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调控。
(2)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一股独大的模式势必会由于绝对掌权人的各种目的而损害银行里,采用“杂交”模式有利于股东之间的制衡,优化管理结构,股权的适当分散保证商业银行决策的合理性从而提高信贷业务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率。
(3)不良贷款率的变化会跟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周期要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以避免过高的不良贷款率。
(4)中外合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走低,就是外资股占比较高或国有持股较低会对信贷业务产生正向作用。我们可以积极引进外资,在合理的范围里弱化国有持股比例。
(5)我国目前任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引进某些西方国家的银行股权模式,过度弱化国家持股。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我国金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大银行任然应保持国家控股模式,但可以适当的弱化国家持股量。
(6)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革应该致力于弱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缩小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第三大股东的持股差额,这就很好的避免商业银行内部一股独大的局面,在日常管理中也会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较好的杜绝关联贷款的现象。
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变革与创新,无论从制度变革还是内部结构的改造都是顺应市场化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信贷业务不仅要加强审核机制和审核程序制度,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技术和使用工具上进行改革。降低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弱化银行的信贷扩张,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出现风险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银行内部的管理不当或者是监管不当,而银行内部的管理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息息相关,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银行内部治理方式与对贷款业务的审查都有很大不同,比如国有银行会更倾向于从大局出发,将股东利益放在第二位,在发放贷款时会对一些地区或企业放宽限制。在股东利益角度上,这就会对贷款业务起反向作用。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进行管控的根本,所以对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增加贷款业务收益,减少不良贷款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兴华,秦建群,孙亮.经营环境、治理结构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J].中国工業经济,2014(01):23-25.
[2]毛洪涛,何熙琼;张福华.转型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来自1999~2010年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3(12):16-20.
[3]柯孔林,冯宗宪.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GML指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3(06):68-72.
作者简介:赵瑞(1995年-),男,汉,重庆,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金融理论与政策,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