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7-19 02:13金莲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思维

金莲

【摘   要】本文依托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Story time 板块教学,阐述了在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即利用插图,催化联想,挖掘空白,丰富想象,转变角色,激发思维,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Story time   故事教学   思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 是单元的核心板块,以文字和插图相结合的绘本形式呈现,通过精美的图画和生动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个主题和某种情感。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插图,催化联想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各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都配有活泼生动的插图。教学中,有效运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像力。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Unit8 How are you?的Story time板块的一幅插图中,Yang Ling躺在床上,额头贴着退热贴,表情痛苦,而另一侧的Miss Li看起来紧张不安,两人正在通话,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她们俩在说什么。师生可以有以下对话:

T: Look at Yang Ling, how is she?

S: She is ill.

T: If you are Yang Ling, what will you say to Miss Li?

S: I have a cold and a fever.

T: If you are Miss Li, how will you answer?

S: Im sorry to hear that.

T: Take care.

S: ...

學生在图片的帮助下,掌握了疾病类单词cold和fever, 以及句型Im sorry to hear that.和Take care...。同时有效引出了打电话的交际用语。故事中的插图对整个故事内容的完整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图画与文字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整个故事的另一张图片中,还是Yang Ling和Miss Li在通话,Yang Ling已经病愈,而Miss Li的表情也很轻松、愉悦,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两人的对话。学生在观察和思考后,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测。

T: Can you guess what Yang Ling will say?

S: Im OK.

S: Im fine. Thank you, Miss Li.

S: I (will) go to school.

S: ...

学生读懂了图片,体会到了人物的喜悦之情,而简单的插图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挖掘空白,丰富想象

因教材篇幅有限或者文本内容表达的需要,Story time板块的故事内容常常会有跳跃性,或者表现得意犹未尽,留给学生许多“空白点”。教师要用心研读文本,抓住“空白点”,把这些“空白点”转化为锤炼学生思维的有效素材。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4 Wheres the bird? 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以教室为场景,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进来,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小鸟一会儿飞到桌子底下,一会儿停在椅背上,一会儿又躲进课桌里,最后它又飞出教室,停落在一棵树上。

课文结束后,我们发现鸟不可能一直停在树上,那它还可能去哪儿呢?于是,教师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鸟飞去了哪里。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给出了各种猜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S1: Its in my school bag.

S2: Its on ones head(头).

S3: Look! Its on my shoulder(肩膀).

S4: Its in cats mouth(嘴里).

S5: Its under the roof(屋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空白点”,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情注入“空白”,探究“空白”,学生的语言就能得到发展,情感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三、转变角色,激发思维

Story time板块中的故事情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或者人物进行删减,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重建经典,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五年级(上册)Unit1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中的Story time讲述金发女孩Goldilocks在森林中迷路后的遭遇。她先是发现了一座小木屋,走进去发现了一个餐桌,上面摆放着三碗汤。随后她又发现了三张床,并躺在其中一张床上睡了一个午觉。最后她醒了,发现床前围着三只熊。

课文结束后,教师再次呈现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设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Goldilocks,猜想故事结局,最后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小组内将猜测的故事结局表演出来。

T: Goldilocks is afraid. 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 So she runs away. Lets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next?

S1: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 become good friends.

S2: Goldilocks gets home. She takes some nice food to three bears home the next day.

S3: Three bears are very angry. They catch Goldilocks. Goldilocks stays at the three bears house. She looks after them carefully.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全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作为教师,我只需作壁上观,欣赏學生的表演,不时为他们精彩的对话喝彩。学生所说的话已经完全超越了教材的范围。在一种轻松、活泼、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各自的知识、能力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在相互交流中碰撞。

四、任务设疑,训练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Unit8 How are you?的Story time板块教“打电话”这一话题时,我出示了课文插图以后,就引发疑问:图片中的两人在电话里谈了些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思维很活跃;我又因势利导:听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你能学会用英语打电话吗?

又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6 At the snack bar教“购物”这一话题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Shopping List(购物单),布置学生学会用英语完成“购物”的任务……通过任务设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其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学生思维会变得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教学生,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空间,让学生去说,去学习,去表现自我,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巧设问题,善设疑点,要最大限度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和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梅妙聪.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7(2):35-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试析英语故事教学中插图的有效应用策略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模仿故事角色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