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英
一个人,若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但要有杰出的才能,而且要有坚定的意志。著名大文豪苏轼曾说过:“古今立大志者,不惟是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是艰苦的劳动。语文学习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学好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非下苦功不可,贪图安逸,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不思进取,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其重要的心理障碍。不少学生想学好语文,只因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致语文成绩常停滞不前。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下浅见以供同仁探付:
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一个人没有目标,则犹如无舵的航船,只能在茫茫大海里任狂风东飘西移,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彼岸。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前提是有志。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帮自己定目标,明确挑战对手,激发学习动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真诚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意義及价值所在。告诉学生: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科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极大的魅力。由隽秀的文字,优美的词句,不朽的篇章构成语文学科体系,它就像一座瑰丽高雅的艺术殿堂,让人们畅游其中,美不胜收,留连忘返。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知识,身边处处是语文知识。语文,不仅作为自己的母语,还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人际交流、不断实现自身发展、超越自我的一张通行征。慢慢地,学生对语文学习会成为一种迫切的、真实的需要,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心里上对语文产生了要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意志的坚韧性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困难,排除行动中的障碍分不开的。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有利因素,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七律.长征》一课,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地展开想象,想象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中所面临的严酷的地理环境和恶劣天气,想象翻涌咆哮着的大渡河上那十三根被抽掉木板的铁索,想象从未停息过的炮火硝烟,想象敌人不依不饶的围追堵截,让学生们在想象中真切感受红军跨越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壮志豪情,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不禁感慨:红军在十二个月的艰难征程中,要躲开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的侦察轰炸、要攻克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却依然脚不停息,纵横十一个省,翻越十八座大山,长驱二万余里,胜利完成了长征任务。我们在如此窗明几净、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环境中,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学习中的一点小困难算得了什么呢?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探寻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获得克服困难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沮丧时,可鼓励学生:努力一下,再试试!并告诉学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学会逐渐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独立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增强意志的坚韧性。
三、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良好自制力的形成意味学生能够自觉调节和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此“克制”又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善于迫使自己执行已做的决定,二是善于抑制与个人意愿相违背的愿望和行动。既保持自我激励,提高效率,又能克服弱点,有效实现目的。
学生的冲动行为、消极情绪的反复产生,主要在于学生未能充分认识个性特征的片面性。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正确认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书不认真,马虎作业,缺乏行为自省意识,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语文知识精深广博,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学好,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
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要根据不同的个性和心理倾向,因事而制,因人而施。对“成功型”学生,不仅要在提问、习作等方面有量的要求,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失败型”的学生,可为他们创设机会,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譬如:“语句明显通顺多了!”“这句比喻形象生动!”等。使他们在老师、家长和班集体的联合帮助下,积极克服每一个小困难,逐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面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同时,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内外规章制度,例如,可在讲、练、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可按周开展“学生一日常规”的主题班会,使学生熟悉并内化常规要领,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从小事做起,家校配合监督,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联合、反复矫正。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小目标,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再者,教师还可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冲动与克服焦虑,乐观地面对挫折,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自制力逐步得到提升。
四、教师以身作则,巧施教育影响
学生的意志品质要通过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来磨炼,学生要进行这种磨练,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一定的良好的教育影响。
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他们的可塑性大。因此,对学生施加一定的良好的教育影响,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良性养成。我们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多讲述一下英雄事迹和名人故事,并将名言警句的学习纳入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用以激励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自觉遵守规范,并将已确立的合理目标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保质保量的完成。当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学会用诸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座右铭自励,一方面延传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学会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我们应该这样教育学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你的心头种植苦难吧,尽管它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的。只要用心去做,持之以恒,定会有收获!在日新月异、强手如林的今日,我们应展现自已的风采!
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大。平时,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抓到底、坚持不懈的意志行动,切忌忽冷忽热或心血来潮,草莽行事。这是正确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条件。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言传身教的教师若没有坚强意志,耳闻目濡下的学生怎能有坚强的意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这话正说明此道理。
总之,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磨练。但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我们肯定会如愿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