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里亚宾升G小调钢琴幻想奏鸣曲(OP19)的戏剧特征及分析

2019-07-19 09:34赵晨曦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学性主题体裁

赵晨曦

摘 要:音乐研究的素材-斯克里亚宾早期奏鸣曲(编号0),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即早期幻想奏鸣曲(编号0),构成了一般奏鸣曲创作研究的基础 ,也是为他之后的奏鸣曲作曲家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们对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幻想奏鸣曲的创作理论及演奏技术以及文学特点,戏剧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音乐的戏剧性 文学性 体裁 主题

谈到幻想奏鸣曲,我们观察到几乎所有同时期的作曲家都积极地在这一体裁上相互竞争。

与第二奏鸣曲紧密联系的有一个论调。一篇长文说明了一些当时的情况,并澄清了作曲家创作过程中一些具体细节。在1896年3月25日一封给别利亚耶夫的信中,斯克里亚宾写道:“如果我的作品开始得完美,我就无法停止,会一直往里添加东西不停写下去,如果有任何疑问,我就没法继续写了,因为后面的东西依赖于前面所写的,当然,你可以强迫自己,但这样做是错的,我写完了整部升G小调奏鸣曲,现在我不得不全部重写。”[22,90页]。

第二幻想奏鸣曲的内容和特点的新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印象主义倾向 [15,36页]。斯克里亚宾在1895年5月12/24日给NV Sekerin的信中谈到:“。。。我喜欢大海,向往着大海,向往它无尽的空间、无穷的颜色和形状。”[22,43页]。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反映出静谧的南方夜晚,黑暗中深深的海洋和月光的爱抚;第二乐章描写的是开阔的海面,风浪突起[28]。 作品的本质确定并不在于这些体验和感觉的反映,而是与灵魂世界的关系,对答案的索求。其中各种极端条件的对比(轻盈、悦耳、明确的Apdante乐章,而Rgesto乐章节奏迅速提起,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体现出斯克里亚宾成熟后联想世界的一些特点(可以在其作品32号音诗,第四奏鸣曲等中听到)。奏鸣曲的第二乐章Rgesto中,作品第一次展现出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内容或节奏还是流动性上,都完全展开。

不同于第一奏鸣曲,它有更大程度的原创性、完整性和斯克里亚宾的特有的典型技巧。有机发展和形式统一,结合亮度,产生了透明织体。

第二幻想奏鸣曲有种透明感,游戏的特色。安静的,有点“魔法般”的主题,有许多停顿和延长(“消逝感”):A. 艾世翁注意到,这个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一些斯克里亚宾的新主题元素- 简短的动机标志着类似主题将继续得到发展。

第二奏鸣曲中的快板Rgesto乐章充斥着悲切情绪。无尽起伏的三连音,产生烦躁不安、悲伤的欲望的印象,跌宕起伏(相呼应的是前奏曲作品11号之3)。他的两个主题是不同的:严峻的“器乐”(升G小调)宽间隔基础上,包含了复调音乐的隐藏要素;PP(降E小调 - 升D小调) - 呼吸宽广,美丽而忧伤的“歌曲”和声题材,快速行进的低音部分反映出主部的精神内涵。

因此,以此主题比例构成了悲怆的主旋律和宽广的旋律副部:

斯克里亚宾第二奏鸣曲,作品19,创造于1892-1897年期间(热那亚克里米亚)。第一乐章写于意大利热那亚,第二乐章在克里米亚。1896年4月23日作曲家首次在巴黎演出;别利亚耶夫在1893年演出(1900年,他的六首前奏曲,作品13,第二幻想奏鸣曲,斯克里亚宾授予了其演奏)。第二幻想奏鸣曲的独特性不仅在于艺术设计,还有它的形成曲式。

连接部分调性为B大调,左手的题材是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在重复运用,开始是pp开始的,连接部分的节奏型出现跨小节的三连音,重音的变化让音乐听起来动感而新鲜,更生动。副部主题的调性为B大调,音乐优美,富有歌唱性,与主部主题音乐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呈现部开始的调性为B大调,音乐材料运用主部主题的音乐材料。中间的调性为g小调,在63小节转为c小调,节奏型在不断的变化,使音乐增添了活力。

再现部主部主题调性为升g小调,左右手都采用三连音的节奏型,突出两个手的重音,主部主题在升c小调属和弦半终止结束。再现部的副部主题要比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复杂一些,调性为E大调,左,右手出现了4对3的节奏型,并且一直持续。从这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音乐材料和调性上的对比方面来看,副部主题采用了主部主题音乐材料并且发展成为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些都可以看出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但是从调性的安排上看,这个乐章缺少副部主题必须回归主部主题调性的奏鸣曲的原则。

第一乐章在略带有神秘色彩的结束以后进入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三部曲式结构,它的篇幅要比一般的奏鸣曲式要短很多,但是他使用了奏鸣曲式特有的Presto速度,结构变得比较自由化。这个乐章的主调是升g小调,拍子是2/3,速度是急板。

第一乐章Apdapte的呈示乐段调性为升g小调,速度很快,节奏是重复八分音符三连音音型“无穷动”,左手是八度重复的音程并带有跳音。是十分典型的奏鸣曲式。中部调性为降e小调,对比乐段调性为降D大调,右手的三连音节奏型一直保持,力度是越来越强,由pp开始,开始时,右手是三连音节奏型,4小节以后换成左手一直保持三连音的音型。 再现部调性为升g小调,题材是呈示乐段的,包含两个乐句,第二乐句右手依然是三连音的节奏型,左手是四分音符的跳音,力度符号首先是弱,然后渐强,又由强到弱,弱到强,强到弱,最后是逐渐渐强。

第一乐章主题更接近贝多芬的古典主义主题。主题核心的节奏进入十分奇特的音程八度跳入大五和弦(升d-升d-升g-升g-升g),有种不平衡感,然后平滑地从大五回到调性和弦,三连音加强。这种三连音仿佛是(贝多芬的)“命运的敲击”。而斯克里亚宾的命运主题相比贝多芬更加带有质问的性质和不稳定。

转调后重复两遍(升d-升d-升g-升g-升g;升d-升d-升f-升f-升f),以延长音结束(1t+1t)。这是概括性的主动机,节奏跳跃,命运主题以下属和弦展现(升g-升g-升c-升c-升c);然后转到最后(旋律):整體而言,SOE的结构仿佛时钟,1 + 1 + 2 + 2 + 4的周期,音调上:а + а1 + ва2 + в1 + с。

这样的总结发展是典型的古典音乐的构造,尤其常见于贝多芬作品。但斯克里亚宾给他们带来了他的听觉和声、水平差异和发展。

主题(GP)八度呈现,尤其是低音部声音,带出了斯克里亚宾第一奏鸣曲的主旋律,有早期的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的织体和戏剧性的主题雕刻,依靠三和弦上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低音部,是GP的基础:和声互补、支持、备选,然后旋律化。

类似的斯克里亚宾第一奏鸣曲连接部(PS)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开始主导的小调为主调(升A-升D)这个主题以B大调变形,第二主题也是B大调,与第一主题对比。发展部转C大调,右手第二主题,左手第一主题,转G小调后为第一主题发展。再现部以E大调再现第一主题,最后在第一主题变形中构成沉思的终结。

这些主题的全音阶区分出鲜艳的色彩,避免调性比重。抒情多样化的世界让人回忆起斯克里亚宾第二奏鸣曲和前奏曲中的全音阶(作品11号之1和3),其中有一种与俄罗斯音乐特性相关联的意象。

常见的前奏曲和奏鸣曲的前奏-构型的发展呈现,第二奏鸣曲,尤其是最后部分,出现了第一部分前奏旋律奇特的抒情主题。这种方法在特别是过去的斯克里亚宾作品中十分广泛,起到了营造立体声音乐的独特作用 – 比如作曲家的管弦乐与钢琴作品。在此期间,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管弦乐”声的结构和织体是明白无误的。

奏鸣曲第一乐章抒情架构在于其呈现部,简短而充满活力,伴随着主旋律(GP,57),并积极参与副部(PP,62)的初始动机,主要通过戏剧性的碰撞(调性 – 小调主题与主旋律)。

Andapte结尾在E大调上,一方面描绘出了第一乐章一定戏剧性的发展计划。副部是碰撞的戏剧性和抒情的意象,光明世界和希望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明确占据优势。另一方面,语境是幻想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开放,得以进一步发展继续。

这个预期的发展体现在第二乐章的音乐中,幻想奏鸣曲Rgesto,降低了调性平衡,并返回到初始音(升G小调)。

Rgesto – 整曲的第二乐章结合了回旋曲和奏鸣曲的特点。它最初的主题(GP)成为三部曲,对比乐观的中间部分,基于题材叠加至第二个主题。

在第一主题通过属音小调(第41节)强烈进入之后,出现副部(PP),其中融入悲怆而平滑的音阶流动。很快在主题呈现部中产生副部。展现主题的副部,没有最终的表达,因为开始的第一個主题(SOE)的重现。第二个副部主题(PP)继续发展致高潮,这基本上是整个奏鸣曲的戏剧高潮。

综上所述,第二幻想奏鸣曲在创作上是较为客观而平衡的,洋溢着活力和戏剧性。音乐有了广泛的气息,抒情中有了“悲怆感”显示出男子汉的力量,抒情保持了意象的完整性,作曲家从而平衡了音乐发展的戏剧性的爆发,并将其引导到追求珍视的理想。有鉴于此,意象人格化同时自然音阶强调了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音乐的调性和语境,显示出一种客观的性格,包含了所有织体、复杂的声音,旋律优雅。

猜你喜欢
文学性主题体裁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