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2019-07-19 06:14周留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环节

周留

摘要:偏远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具体,流程不合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够恰当,教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教学手段相对滞后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差。语文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可以说,学生学习好语文课是学习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上好语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策略

作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课是我们的职责。前不久,我来到一所边远农村小学,走进四年级教室,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语文课。

教师从自我复述上一节教学内容导入课题:《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讲读课文。教师按设计好的五个环节依次展开教学:第一环节为学生自读课文;第二环节教师出示小黑板,向学生展示两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1.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你怎样知道那位青年是聋哑人的?在教师的点名下,几个学生依照课文内容粗浅地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第三环节前后4名学生为一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分几部分?教师随意提问几个学生,都没说个究竟,教师接着板书出课文四部分包含的自然段和各部分的大义;第四环节教师板书11个生字,草率地完成识字教学。第五环节按文章结构的四部分,由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在前两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读课文,找句子,照本宣科,踊跃发言,有问有答,课堂气氛较好。但在第三、四环节中教师设计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分几部分?”这样一个难题面前,应者寥寥无几,几乎是哑然。

下课后,我查阅了教师教案,的确教师是按这个教学流程备写的,没有一点借鉴和照搬的痕迹。我回味着这节课的始末,捉摸着这一节不寻常的课,试想,假如我是学生,在这节课堂上,我会学到什么呢?透过这节“一板一眼”的课,从教师的主观意识看来,教师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教的“津津有味”,十分认真,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用普通话不时发问,学生随声附和,表面看是一节高水平的语文教学,其实不然,教学的效果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不具体。通过了解,本节课教师安排三课时上完,而每一课时都应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常规来看,第一课时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词,为熟读课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悟,悟中读,理清文章脉络,熟悉人物特征,了解文章大意,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奠定基础。教师在本节课确定了诸多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没有完全理清文章脉络的情况下,教师却是一问到底,让学生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甚至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可否认,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难度增大,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这样的发问能让学生有多少收获?二是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给课文分段时采用分组讨论法,这个办法很好。可是,分组教学只是一个影子,一晃而过。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提供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分组讨论的过程“神散而形不散”,是虚拟的走过场的过程。三是教学流程不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在完成对课文深层次解剖之后,又去组织学生学习生字词,这样的安排有何意义?学生在学习生字词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读不准音,认不准形,写不对字,学生根本达不到分析课文的水平。课堂上教师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教学。四是教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在一堂课内既要完成学习生字词,又要理清文章脉络,分析课文,突破课文难点,这样的教学只能是“雾里看花”,学生跟随老师,只能人云亦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教学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在阅读教学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语文课标的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学习,更新理念。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育人理念,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学习课标,研究课标,掌握课标,遵循课标。确立科学理念,拓展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表达和交往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高践行高效课堂教学的自觉性。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强化备课,面向全体。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课在遵循课标、把握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科学地处理教材上下功夫,既要充分借鉴现成教学资源,注重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旧引新,讲新带旧,做到温故而知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将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层次,分阶段有层次的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精选例题、习题和作业。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

第三:优化课堂,突出核心。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研究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聚焦课堂,在新理念下科学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点,体现三维目标,融入品德教育,上好规范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寻找,结论由学生归纳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要低起点,小步子,处理好各层次、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教学过程要多活动,快反馈,采用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議,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方式,保证学生动手、思考练习的时间和质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引导、及时矫正。教学方式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吸收传统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应用,勇于尝试新方法。针对课标、教材、学生实际做到学生已经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学也不会的教师不讲。坚决杜绝照搬照抄、不假思索地使用现成的、与学校教学资源相悖的、与学生实际脱节的教学设计。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增加教学容量,强化教学节奏,突出核心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搞好教研,提升水平。以学科教研组为龙头,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抓主抓重,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同伴间彼此交谈、协作、帮助,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带徒活动,加快年轻教师成长速度,以教师的“一枝独秀”带动学校的“满园春色”。同时,借助“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在这样的活动中,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距,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教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五:分层练习,激发兴趣。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到分层布置,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繁杂偏难陈旧作业。要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可选择、层次性作业;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避免教师随意布置,随意批改的应付性作业过程。作业布置力求做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作业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可以说,学生学习好语文课是学习好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教师上好语文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对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环节
语文课文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