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影响

2019-07-19 06:06李秋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途径和方法

摘要:培训理念的创新、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内发式成长是新一轮教学能力提升的课题和方向。本文通过北京教育学院与北京市延庆第二中学“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的行动研究,探索通过新技术FEG系统的掌握应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再造,以奠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突破——再造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三部曲的方式,实践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促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关键词::FEG系统;课堂教学结构变革;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2-0082-04

● 问题的提出

培训理念的创新、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内发式成长是新一轮教学能力提升的课题和方向。为更好地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北京教育学院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展开“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在此以延庆第二中学开展的“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为例,论述新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影响。

项目以前期调研方式启动,经调研座谈了解到,该校学科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但应用中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认识不够和应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其结果很难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也很少见到学生参与的活动设计。在交流中,笔者感到该校学科教师迫切希望學习掌握新技术,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改变现有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三全两高一大”基本目标,基于“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初衷“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让教师研修真正发生”,基于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基于学科教师的内驱需求,笔者确定了“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为“协同创新北京延庆第二中学”项目的核心主题。

● 背景与现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路径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多次提及“革命性影响”“深度融合”。何克抗教授给出的观点是:“革命性影响”体现在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找到一种全新的能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并显著提升教育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并且他还提出了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因此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主要指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理论》一书中指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发出来,使传统的课堂发生根本的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以下简称FEG系统), 高度整合先进教学设备和海量教学资源,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效开展多种教与学活动。教学方式上倡导个性化、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思维可视化教学、分组协同、基于案例、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微课堂、翻转课堂、微格教学、远程互动等教学模式。

延庆第二中学“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的核心成员是11个学科的初、高中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信息技术)。学校之前曾派出多名学科教师专门学习FEG系统的操作,他们对该系统的高效的互动设计和灵活的应用效果留有深刻印象,但一直没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延庆二中各学科教师要将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强烈的内驱力。

● 实践探索

1.奠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即营造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种交互(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协同创新研修第一阶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FEG系统的“班班通”环境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对普遍配置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触控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只需安装并运行FEG系统即可。FEG系统以互动功能灵活、获取资源便利、教学应用直观、技术操作简单等特征,为学科教师快速掌握技巧并灵活应用于教学提供了支持。

协同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是通过先行探索者的成功案例,了解FEG系统独特的技术与教学融合带来的教学行为转变,并使学科教师感受到新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可行。通过专家讲座和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了解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明确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改变,教师先行,在FEG系统的支持下课堂教学过程的知识生成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互动,让学科教师感受了教学的质的变化。

FEG系统良好的兼容性、直观的界面、面向对象的可视化操作特点,为教师掌握并应用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过程性学习痕迹的随时保存,为教师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策略带来便利。互动教学工具的应用,为教师设计各种互动和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富媒体资源的编辑和处理,以及微课(视频)的一键制作,更能吸引学科教师眼球。一键返回传统界面、多种教学软件协同工作、多窗口资源共享、所见即所得的即时操作等技术优势,激励着学科教师要将它们与自己的教学想法相融合并促成教学行为的转变。

FEG系统提供的应用操作的微课视频资源,保存在QQ学习群文件存储空间,为技术学习提供时时可学和处处能学的支持。

隔周一次的协同创新研修活动,开展了基于FEG系统的专题讲座、技术学习、案例分析,学科教师快速掌握FEG系统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信息技术教师对FEG系统各种操作技能的全面掌握,也为学科教师在技术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提供了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保障。在学习FEG系统之初,遇到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解决,也是学科教师在技术学习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协同创新研修初期,五位学科教师(初中数学、高中历史、高中化学、高中信息技术、初中音乐)初次尝试,将FEG系统的基础交互工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设计创设真实的情境和呈现启发思考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多种交互探究,打破了传统PPT教学思维,课堂进入一个可视化的个性化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在FEG系统的支持下更具灵动性,课堂教学变化和应用示范效果显著。FEG系统应用成为学科教师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

2.突破——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即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激发出来。协同创新研修第二个阶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在技术支持的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技术支持适时适度地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革命提倡的课堂观是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要构建此特征的课堂新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手段,问题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目标要关注重要的学习内容,介绍带有问题的活动给学生,问题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相关的概念。

对于问题设计,笔者建议从教学目标的内容中提炼问题。①目标问题(学习达成的问题)——基于事实的与确定的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相一致的,从教学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中提炼出问题;②活动问题(驱动学习的问题)——该问题驱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围绕目标问题达成而引领学生探究该问题,活动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目标问题的达成;③价值问题(学习过程的领悟)——该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感受问题解决的生活意义。问题设计让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后续的设计环节都要以教学目标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展开。具有系统详细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的任务驱动、技术助力的教学环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

对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协同创新研修进行了多次学习研讨交流:围绕教学目标,关注问题设计,结合FEG系统提供的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深度融合工具的应用。在原教学设计基础上,修改完善信息化环境下带有问题的教学设计。利用FEG系统在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互动的设计、教学评价时机等方面的有效支撑,设计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与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设计成为学科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杠杆。

3.变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

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是指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要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协同创新第三阶段——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是切实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FEG系统的一键录制微视频,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设计和考虑课前微课学习的内容、课上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微课设计首先要考虑应用的目的。单播式微课应用于学生课下巩固已学未懂的内容;互动式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需要有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上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预告课上互动交流的内容和学习成果的交流方式等。任务单能够保证学生课下学习的有效和课上巩固提升的有序。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要精心设计,要准备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设计好主体是学生的课上交流学习形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好指导的预案。

对于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协同创新研修強调设计环节,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设计模板,分享分析成功的教学案例。各学科教师利用FEG系统制作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微课学习任务单和翻转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环节等。各学科的教师纷纷尝试实践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摩交流研讨,更多的教师在交流学习实践中找到翻转的切入点,在FEG系统的支持下,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改变:掌握并注重设计微课,为学生提供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可能,注重互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课上参与互动交流展示的环境。课堂充满了灵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互动交流展示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生变革。

● 结束语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根深蒂固,信息技术是撬动它的支点,教学设计是杠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内发式成长助力教师按下杠杆;支点的位置很重要,准确找到支点的位置,才能助力教师撬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使之转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88-9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2):17-20.

[4]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7-9.

[5]吴军其,刘萌.“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9):58-64.

[6]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36(11):76-81+90.

[7]何克抗.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远大目标[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5):11-22.

作者信息:李秋红(1964—),女,山东泰安人,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教师培训。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及改革研究”(ADA160004);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关注课题“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支持的中小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研究”(ZDGZ2017-17)。

猜你喜欢
途径和方法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及方法研究
如何突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
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自控力培养之我见
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审计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硕士开展案例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初探